很多人都不了解宋仁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传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唐中宗担心李显不能驾驭朝臣,于是留下遗诏,让皇后武则天辅佐太子。《资治通鉴》记载:
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这份遗诏,让武则天干政变得“合法化”,给武则天称帝、篡夺李唐政权提供了条件,因此,很多史学家认为,唐高宗当年留下的遗诏,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
340年后,宋朝发生了一件极其类似的情况,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驾崩,临终前,赵恒召参知政事王曾到榻前,由王曾草拟遗诏,除了让太子赵祯(宋仁宗)继位外,还安排皇后刘娥辅政。
仁宗即皇帝位,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得不说,宋真宗的这份遗诏和当年唐高宗的遗诏非常相似,因此,关于这份遗诏要不要改,朝臣们吵了起来,争吵的双方分别为王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和丁谓(宰相)。
丁谓身为宰相,实际上是奸佞之臣,他认为应该把遗诏中的“权”字去掉。“权”字在此处有全权处理的意思,如果把“权”字去掉,太后只是辅佐,而大权还在中枢宰相之手,但如果不去掉这个字,太后则可以绕过中枢,直接掌控军政大权。丁谓虽然说得义正言辞,但说到底,他是在为自己争取权力。
王曾身为遗诏的执笔者,坚决维护先帝的遗愿,《续资治通鉴长编》云:
丁谓欲去“权”字,王曾曰:“政出房闼,斯已国家否运,称权尚足示后,且言犹在耳,何可改也?”谓乃止。
丁谓此举,给太后刘娥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接下来,太后和丁谓的矛盾爆发,最终,太后刘娥抓住丁谓的诸多把柄,把丁谓贬到海南。
丁谓已走,宰相之位暂由王曾担任,参知政事的位置就空出来一个,在王曾的推荐下,吕夷简担任此职。
以语太后,太后识之,于是并夷简皆首蒙擢任。(《续资治通鉴长编》)
吕夷简是前宰相吕蒙正的侄子,他上任之后,兢兢业业,很快得到了刘娥的认可,吕夷简被提拔为宰相。吕夷简是刘娥一手提拔的,而且他在小事上处处对刘娥阿谀奉承,在大事上则从来不拍马屁,整体来说,吕夷简算是一位能臣。
例如,公元1032年,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刘娥打算将她草草安葬。
始,宫中未治丧……有顷,独出,曰:“卿何闲我母子也!”夷简曰:“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太后意稍解。(《续资治通鉴长编》)
吕夷简的意思是说,李宸妃是皇帝的生母,皇帝早晚会知道,假如他得知生母没有被厚葬,到时候一定会迁怒于太后,到时候刘家(刘娥娘家)恐怕会不保。刘娥听从吕夷简的意见,以太后之礼安葬李宸妃。这个决定对以后影响很大,刘娥家族和吕夷简都因此举而受益。
还有一件事,也能充分体现出吕夷简的政治才能,宋仁宗时期,宋朝和西夏战争爆发,起初宋军败退。因为当时朝廷有向军中派遣宦官做监军的规定,所以大臣们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做监军的宦官。因此,朝臣们都请求撤除军中的宦官,这个举动看似动了宦官的利益,实际上是动了皇帝的利益,因为宦官的背后是皇帝,所以,一时间,宋仁宗难以决断。
吕夷简只用一招,就巧妙地解决了此事,在众位大臣反对宦官监军的时候,吕夷简反其道而行之,他上奏继续支持宦官任监军:
“宦官监军乃是朝廷大计,不能轻易废除。但是,宦官都是内臣,朝臣对宦官都不了解,建议让宦官头目(时称都知押班)下次委派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但是,为了保证监军的忠诚,若举荐的监军不称职,举荐他的宦官头目要和监军同罪。”
宋仁宗一听,这个主意不错,到第二天,宋仁宗终于知道吕夷简的厉害之处了,因为各大宦官头目担心自己会被连累,纷纷主动请宋仁宗撤销宦官监军,就这样,宦官监军制度被撤销。吕夷简的这个举动,让满朝大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吕夷简虽然能力出众,但他总摆脱不了一个标签,即太后的亲信。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驾崩,24岁的宋仁宗终于亲政了,看着满朝的大臣大多是太后培养的亲信,宋仁宗打算重新洗牌。于是,宋仁宗召来了宰相吕夷简,商议罢免官员的事情。
吕夷简和夏竦虽然都是太后亲信,但二人向来不和,吕夷简明白宋仁宗的心思,便对宋仁宗说:夏竦是太后党羽,建议罢免夏竦等官员。据司马光编写的《涑水记闻》记载:
上与吕夷简谋以夏竦等皆太后之党,悉罢之。
宋仁宗听从了吕夷简的建议,非常开心,当天晚上,宋仁宗见到郭皇后,止不住内心的喜悦,便对郭皇后透露他和吕夷简的谈话内容。
郭皇后乃宋仁宗的元配夫人,是刘娥亲自为宋仁宗选娶的皇后。郭皇后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率。她一听罢免官员是吕夷简的主意,便对宋仁宗说:“吕夷简难道不是太后党羽?只是他这人左右逢源而已。”
退告郭后,郭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耶?但多机智,善应变耳。”(司马光《涑水记闻》)
宋仁宗仔细一想,郭皇后说的有道理,第二天让宦官宣读罢免官员名单,听到夏竦的名字后,吕夷简吕夷简如沐春风。等他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在罢免名单之列时,吕夷简大惊不已。当天,吕夷简被罢免宰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
是日夷简押班,闻唱其名,大骇不知其故。(司马光《涑水记闻》)
吕夷简以老谋深算著称,他跌了个大跟头,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他在宫中有一位亲信,名叫阎文应,是宋仁宗身边的宦官。吕夷简为了弄清楚自己为何被贬,便想办法和阎文应联系上,阎文应告诉他,是郭皇后在背后搞的鬼。
夷简素与内侍阎文应相结,使诇之,久之,乃知事由郭后。(司马光《涑水记闻》)
这件事让吕夷简和郭皇后结下了梁子,吕夷简被贬后,先后给宋仁宗上了“八疏”,不久,宋仁宗便召吕夷简回京,时隔6个月,吕夷简重回宰相之位。隐忍6个月后的吕夷简,干了一件大事:扳倒郭皇后!
郭皇后本就是刘娥给宋仁宗指定的皇后,多年来,仗着刘娥的势力在后宫非常跋扈,宋仁宗实际上并不喜欢郭皇后。一日,郭皇后无意中听到后宫中尚美人和杨美人在说自己的坏话,郭皇后一时气急,直接冲进去殴打两位美人,正好此时宋仁宗经过,看到郭皇后打人,连忙阻拦,不曾想郭皇后一巴掌误打在宋仁宗的脖子上。
这件事发生后,阎文应立即派人告知吕夷简,吕夷简在找宋仁宗议事时,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看到宋仁宗脖子上的伤痕,惊讶地问宋仁宗到底是怎么回事,宋仁宗面对宰相逼问,只得如实回答。
这时,吕夷简义正言辞地说:
“光武,汉之明主也,郭后止以怨怼坐废,况伤陛下颈乎?”
即:汉光武帝刘秀乃一代明主,他的皇后郭圣通因为怨怼心理,被刘秀所废,当今皇后入宫8年无子,而且竟然心生怨恨,敢伤及陛下,比郭圣通还可恶。
其实,吕夷简是了解宋仁宗的,宋仁宗一直不喜欢郭皇后,有废掉郭皇后的想法,但郭皇后毕竟是元配夫人,而且宋朝还没有废后的先例。听吕夷简举郭圣通的例子,宋仁宗豁然开朗。但宋仁宗怕谏官反对,吕夷简说:你不要担心,我来对付。
如宋仁宗所料,范仲淹等谏官极力反对,甚至集中在垂拱殿外找宋仁宗奏对,吕夷简便借机上奏说:
台谏伏閤请对,非太平之美事。遂诏出道辅知泰州、公知睦州。
意思是:谏官们集体质问皇帝,并不是太平盛世该有的景象。在吕夷简的建议下,宋仁宗贬黜范仲淹等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宰相,天下权柄最大的两个人商量废后,哪有不成的道理?就这样,郭皇后被废。
在宋仁宗犹豫时,吕夷简给了宋仁宗废后的动力,在谏官集体反对时,吕夷简协助宋仁宗打压谏官,因此,郭皇后被废,吕夷简不仅是主谋,而且是最佳执行者。
在吕夷简的推动下,郭皇后就成了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位被废的皇后。吕夷简也成了北宋第一位扳倒皇后的宰相。至此,吕夷简心中的那口恶气终于出了。
郭皇后被废,从利益角度来说,吕夷简和宋仁宗都是得利的一方,宋仁宗终于废掉了自己不喜欢的皇后,而吕夷简报复了自己的“政敌”,郭皇后固然有错,但被宰相如此轻易扳倒,甚为可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