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1年,李自成的大军攻破洛阳,一举将这座豫西重镇并入大顺军版图之中,消息传来,明廷震惊,崇祯不禁担心起福王朱常洵的安危来。
洛阳是福王朱常洵的地盘,城破后,朱常洵缒城而出。他本想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可惜却在半路被李自成的兵马抓获处死了。
不过,福王朱常洵虽死,民间却仍有他的传说。
其中,流传甚广的一则野史提到福王朱常洵曾被李自成做成“福禄宴”,死状凄惨。那么,朱常洵的最终结局,真的如野史中记载的那样吗?
一、福王
说起福王朱常洵,就不得不提明神宗对他的万千宠爱。
朱常洵的生母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爱屋及乌之下,朱常洵轻轻松松成为了明神宗最疼爱的儿子。
明神宗甚至一度想废长立幼让朱常洵继位,还为此闹出了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后,明神宗虽然立了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但却将朱常洵一直留在身边,惹得天下臣民猜想连连,都觉得明神宗仍有立朱常洵为太子之意。
公元1613年,明神宗终于顶不住内外压力,让朱常洵就藩。或许是明神宗觉得福王之位委屈了朱常洵,出于对爱子的补偿,明神宗将最为富庶的洛阳留给朱常洵做封地。
据《明史》记载,朱常洵到了洛阳后,“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他每天尽情享用数不尽的美酒歌舞与荣华富贵,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
等到崇祯登基后,“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可见朱常洵依旧过着每天醉生梦死的日子,把自己吃成了一个300斤的大胖子。
与此同时,河南却正在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百姓们卖儿鬻女,易子而食,而朱常洵作为河南“首富”,却守着自己府库中堆积如山的财富,一丝一毫也不肯拿出来赈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常洵见死不救终于引来了民愤,百姓们纷纷说“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
正因如此,当李自成大军攻入洛阳后,福王之死没能让百姓怀念,反而便成为了民间传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二、野史
细究福王之死的民间传说,最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
洛阳城破后,福王被李自成活捉。
当时福王曾苦苦求李自成饶他一命,可李自成十分痛恨福王奢靡享乐的行为。
当场斥责福王说:“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说完就让人打了福王四十大板。
打完后,李自成又让人将福王打整干净,当即就有几名士兵将福王毛发剃掉,指甲剪掉,又把福王全身上下擦洗干净。
这之后,李自成命人支起一口大锅,将300斤重的福王放到锅中,再配上几只鹿炖煮,取名为“福禄宴”,大顺军上下一起饮酒吃肉,尽情享受胜利的果实。
这则关于福王结局的故事流传百年,一度成为不少人心中真实的福王之死,直到一件关键物证的出土,才改变了人们对福王之死的看法。
三、圹志
1924年,福王朱常洵圹志在孟津县出土。圹志中明确记录了李自成攻破洛阳与福王之死的经过,成为人们探索福王之死的关键物证。
据圹志记载:“大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
诚然圹志对福王进行了美化,但圹志本身就说明福王死后是有墓地的,并非如野史记载的那样尸骨无存。
无独有偶,《明史》中福王朱常洵死后被收敛安葬,并未提及野史里“福禄宴”的传说。
那么,关于福王之死的传说究竟源头在哪里呢,史料中到底有没有关于“福禄宴”的文字记录呢?
其实,明末学者彭孙贻所著《流寇志》中曾出现过“福禄宴”的记载,这或许为福王之死的民间故事传说提供了灵感。
不过,即便是《流寇志》中,关于福王之死的记载也不过是:“贼置酒大会,脔王为俎,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尸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许之。”
这就是说李自成只是割了福王一块肉与鹿肉一起烹煮,福王最终还是被随从安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