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提起明朝末年,最让人诟病的可谓是宦官乱政了。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不是“阉党”作乱,强大的明朝就不会那么快由盛转衰。而对于“阉党”头目魏忠贤,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操弄权柄、迫害忠良,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
由于他当权后的种种劣迹,魏忠贤本人的形象在世人眼中完全是一个投机钻营、祸国乱政的小人。甚至许多学者把他的发迹归功于溜须拍马和经营人心的本事,认为魏忠贤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当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全赖他的老相好客氏帮忙。
随着这样的形象固化下来,魏忠贤不识字的说法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一个操纵国家政治、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有可能是个纯粹的文盲吗?
事实上这绝无可能。魏忠贤非但不是文盲,而且还在宦官教育机构专门培训学习过。明朝对于大内侍官有一套标准化的培训流程,明内府的内书堂就是隶属于司礼监的一所宦官学堂,一般挑选二三百个十岁左右的幼年宦官进行读书教育。而魏忠贤则是其中的例外,他是三十岁左右入学的大龄学员,进士出身的文官沈纮是他的老师,这时候他叫李进忠,还没改名为魏忠贤。
内书堂的教学可是不含糊,自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惩罚制度,对于不好好学习的人绝不会手下留情。其主要功课是背书和练习内阁票拟的批红,教材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外加上宦官需要遵守的规定《内令》。凡是背书不过关的或是写字差的都有老师批注,再交由学长惩罚。
内书堂的惩罚也不会如普通学堂那么和善,轻则学长用界方打,重则在圣人面前长时间罚跪,要是再严重点的,就要用双手扳着两脚,向圣人直立弯腰,不许身体弯曲。一旦弯曲就要遭受界方乱打,这样的姿势只要保持个半炷香时间,被惩罚者必然头昏脑胀,晕倒在地,更有甚者还呕吐不止,得调养好几天。在这样的高压教学下,魏忠贤上课想偷奸耍滑,以至于不认字是完全不可能的。
要说魏忠贤的学习成果,虽然不至于文采斐然,但还算是能读会写。一些重要的文书他会亲自过目,不过他水平不高且懒得看,大多是交由手下宦官代为批阅。据记载,魏忠贤还上疏过好多次,比如他被杨涟弹劾后大难临头的情况下,紧赶慢赶写的“忠贤自明之疏”,以及明熹宗驾崩后他的称病辞职奏疏。这种紧要关头下为求自保的奏疏,不太可能交由他人代写。
既然魏忠贤识字有迹可循,那么为什么还会形成“目不识丁”的形象呢?这其实是东林党的有意贬低。最早弹劾魏忠贤的是东林党御史周宗建,他上疏说其“目既不识一丁,心复不谙大义”。这奏疏一呈上就遭到了魏忠贤的否认,他斜着眼质问首辅叶向高,这人何出此言?叶向高向他解释说,这人是言官,说话过激很正常。魏忠贤这才消气。
当时的朝堂存在一种风气,弹劾政敌时候往往夸大其词,编造事实或者污蔑也是常事。所以说,一开始骂魏忠贤“目不识丁”的周宗建只是意气之言,魏忠贤能理直气壮地反驳也证明他是有底气的。而这一说法在当时也没人响应,直到杨涟弹劾魏忠贤,拉开了声讨阉党的序幕。
此时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文官骂起人来可谓是狗血淋头,把魏忠贤从上到下喷了个体无完肤。连文盲这种都算是轻的,他们直接骂魏忠贤是“形人心兽”的禽兽。比如杨栋朝骂他“畜豺狼于几席,置蜂虿于股掌”。陈良训称他“为封豕长蛇,毒流中外”。顾其仁在弹劾魏忠贤“目不识丁”时,称其“形人心兽”“真虎真狼”。这些攻击谩骂只能说是诋毁,难以作为客观评价来评判魏忠贤的文化程度。
其实在明朝中后期,宫廷教育整体水平已经较为发达,不识字的人很难进入权力中枢。内书堂的学历俨然成为入选司礼监太监的惯例,更别说秉笔太监了。在后来清算阉党时,狱中的刘若愚也只能按东林党人的口径,说魏忠贤不识字而跻身秉笔,而他也承认,“秉笔不识字,历朝无之”。
综上所述,明朝自永乐之后,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宦官的教育机构,读书识字是进入权力中枢的敲门砖。魏忠贤也是读过书的,拥有在内书堂学习的经历,因而获得了进入司礼监的资格,而一个只会阿谀奉承的文盲也难以操纵整个朝政、玩弄权柄。魏忠贤“目不识丁”的文盲形象其实是从清算阉党时达成的社会共识,写入了历代史书,得以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