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天祥,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从古至今,历史的长河中涌现的爱国志士不在少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陆游;“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戴叔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当然,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他们在面对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不较得失,不计生死,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赤忱丹心,让人动容。
今天要说的是南宋爱国诗人,被称作民族英雄,“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何其短暂又何其精彩,二十出头金科登第享尽荣光,不到四十岁遭弹劾提前退休,40岁时家国临难,毅然散尽家财举兵抗敌,敌军有意劝降招纳,他宁死不屈,在牢狱内高唱《正气歌》表明丹心。
直到1283年1月9日,这一天寒风凛冽,文天祥从容不迫的走向刑场,对着临安的方向,他决绝地行了最后一次跪拜礼,随后为生命划上了句号。这一年,文天祥仅47岁。
据说在文天祥的衣带中,有这样一则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何等正气浩然,何等大义凛然,大明景泰帝为他追谥"忠烈";乾隆甚赞他: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
可另外一说,文天祥一介文士,40岁后领兵行武职之能,行军打仗皆是外行,外有蒙古铁骑,内无骁勇武将,屡战屡败仿佛是既定的结局,而文天祥又何尝不清楚,我们能想到的是,文天祥在最后的岁月里,早已不顾生死,一心成就千古大义,事实上,他成功了。
才貌双全,年少立下宏志
1236年,文天祥出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祖上是“富田文氏”,家族之中,多是知名“儒士”,正因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文天祥自幼便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遍读四书五经,小小年纪,对孝义二字理解的格外深刻。
在年少之时,文天祥在学宫祠堂里学习,见祠堂内供奉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忠臣画像,羡慕不已,感慨道: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则不能算是真正的男子汉。
从小便立下宏志的文天祥在学习上尤为勤苦,成年后更是才情出众,再看长相,史料记载: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溢美之词毫不吝啬,可见文天祥才貌双全,并非虚言。
金科及第,数年宦海沉浮
1256年,文天祥刚满20岁便高中进士,在殿试时,面对宋理宗登基以来年岁日久、荒于政事的局面,他以法天不息为题写了对策,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一万多字。
面对皇帝,毫不留情面,句句恳切,忠肝义胆,可见一斑。
考官王应麟也欣喜道:这份试卷以古为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朝廷得此人才,微臣特向陛下祝贺!
宋理宗读罢,为文天祥的真情和文采征服,赞赏不已,当即钦点其为状元。
自从隋朝开创科举至1905年废除,1300年间出现了无数的状元,最有名、成就最大的,当属文天祥。
不幸的是,文天祥考取状元的四天后父亲就去世了。按照旧制,他需要守丧三年。
三年后,二十四岁的文天祥入仕担任了宁海军节度判官一职,正式踏上仕途。
此时的南宋,外有元军虎视眈眈,内有奸相贾似道弄权,忠贞之士很受排挤,已处于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艰难处境。
性格刚直的文天祥屡次上书弹劾权臣、针砭时弊,故不为贾似道所容。在此后的十数年时间内,文天祥宦海沉浮,始终不受重用。
可仕途失意,在生活上,文天祥却过的十分舒服。
南宋的暖风熏得游人醉,早把杭州做汴梁。和当时很多官员一样,典型的奢靡生活,文天祥一过就是17年。南宋苛捐杂税是唐朝数倍之多,文天祥在内的文武百官自然俸禄优厚,文天祥“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奢靡之风可窥一二。
直到他三十七岁时,由于多次得罪贾似道,为其迫害,被勒令致仕。也正是这一年,蒙古大军已将辽、金、西夏、花剌子模、波斯等国逐一灭亡,西至里海、东至大兴安岭、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黄河,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数万铁骑,剑指襄阳城。
第二年,襄阳城破。那年没有郭靖、黄蓉守护襄阳,也没有杨过烧毁20万大军的粮草,更没有郭襄16岁的烟花。
内忧外患,迫于朝野和士林的压力,贾似道重新启用文天祥。
不过,此时的文天祥也只是个远离朝廷的外官,位微言轻,却也过的逍遥,丝毫不知风雨将至,家国将倾。
国家危亡,散尽家财勤王
1275年,文天祥的命运迎来转变。
这一年,蒙古攻破安庆,兵锋直指建康。
权臣贾似道率领的十三万水军、数千艘战船在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遭遇元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贾似道率残部侥幸逃脱,自此威望大跌,很快在朝廷中失势。临安危急,大宋王朝危在旦夕,宋廷只得向各地发出勤王诏书。(所谓勤王,则是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当时担任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接到诏文,痛哭流涕,“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想想以前的奢靡生活,就像是一种犯罪。他把良田、豪宅、香车统统变卖,连同家中的存款和现金,全部做为勤王的军费,聚集了万余名士兵准备赴临安勤王。
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和酒杯,拿起杀人的剑、穿起铁甲,迎着蒙古人的铁骑走向战场。
40岁的文天祥开启了新的人生,走上一条最悲壮也最光辉的路。
前面说道,文天祥本是文士,如今却领兵打仗,自然是应付不及。
军皆乌合,儿戏无益,有人称文天祥之部为乌合之众,抛开其他感情色彩不说,或许也有几分根据。
1275年十月,文天祥进入平江,派部将朱华、尹玉、麻士龙救援常州,文天祥远离前线,三员部将全军覆没。文天祥一心以身殉国,到了有机会殉国时,却置身战场之外,而只命三员部将前往,结果一败涂地,而朝廷派来的张全则丑态百出一箭未发不战而逃。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岳飞诸将罪状的其中一条说“每出兵必身在数百里之外,远离战场,谓之持重”,看来文天祥虽然以书生形象示人,实际上却和岳飞诸将类似,到了战场上,也有同样的“身在百里之外”的丑态。
在蒙古铁骑如泰山压顶般南下的时候,文天祥最终没能力挽狂澜。
他带着残兵一路战火一路败退,苏州、临安、温州、江西,最终在广东汕头潮阳县被元军千户王惟义俘虏。
短暂的勤王之路,算是走到尽头了。
屡劝不降,留取丹心一片
元军虽攻下临安,可仍有很多地方势力没有统一,文天祥变成了与众多地方势力谈判的砝码。
1278年11月,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军张弘范的大营中,不久,张弘范带着文天祥进攻崖山,当时崖山由宋将张世杰镇守,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劝降。
文天祥自然是百般不从,拿出此前写的一首诗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势飘零如雨打浮萍,文天祥对形势判断的尤为准确,不能挽救社稷和百姓,却也要不愧对祖先英名,死有何惧,赤诚之心足可光照青史。
这首诗让张弘范都心生敬意,文天祥并未被处死,如此忠肝义胆之人,元军有意招纳。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劝降开始了。
首先隆重登场的是故宋宰相留梦炎,他是浙江衢州人,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的状元,也是投降的第一位宰相级高官。
文天祥一身宋朝衣冠,面南而坐,冷冷的打量着留梦炎。一身元朝高官华服的留梦炎浑身不自在,他还没开口,文天祥的话已如刀枪剑戟般刺入他的胸膛:堂堂状元宰相,甘为异族鹰犬,饱读圣贤书,却毫无礼义廉耻,你有何面目去见两浙父老?
当然,第一轮劝说无果。
第二个出场劝降的人是投降后被元廷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面对旧主,文天祥行臣子之礼,随即站起身来,强忍心酸说:君臣缘分已尽,请圣驾速回!
为其忠诚所感,宋恭帝如鲠在喉,黯然离场。
第二轮依然无果。
随后,元朝重臣、丞相相继登场,久经牢狱之苦的文天祥早已不复当年气色,面容枯槁,面对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铁骨铮言,不改丝毫。
此时的文天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以身殉国,并作《正气歌》自勉: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元朝廷不愿放弃文天祥,依然在做最后的尝试。
这一次,登场的是妻女,元朝廷让文天祥的长女给文天祥写信,她们所承受的凄惨和屈辱让文天祥痛不欲生。
他随即写了决绝的回信,一滴滴眼泪落在纸上:谁人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义当死。可令柳女、环女好做百姓,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认准了大义,其余他都能抛弃。
最后一次登场劝降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他以宰相之位许之,只愿文天祥另投新主。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让文天祥的身体羸弱不堪,但是他依然朗声道:天祥既受宋恩,忝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愿一死!
至此,劝降已然无望,忽必烈虽有不忍,但面对这样忠贞之士,也别无他法,只好选择成全他。
舍身成仁,一缕英魂永存
公元1283年,被押赴刑场的文天祥面色凝重,整了整已经破旧发白的衣冠,从容的面南而拜。那里有他的百姓,他的故国,他心中的千秋忠义!
随后在元人的刑刀下,英勇就义。
南宋最后一缕忠魂飘散在天地之间,化作山川河岳,永远的守护着这片土地。
文天祥一生,虽安逸逍遥几十年,却在时代的大潮来临时,勇于放弃一切,为了构建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和完美品德,并愿意为此抛却世俗中的一切牵绊,直至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追求的是不朽的功名,这与名利之徒所图谋的虚名大不相同,这是在他的时空中实现自我价值、践行圣贤之道的最高形式,以身殉道,舍身成仁!
当然,也有人说,文天祥的忠有愚忠之嫌,他忠的是宋王朝统治者,心里只有南宋统治阶级,却从来不管南宋老百姓的死活,南宋苛捐杂税是唐朝十倍之多,他心安理得的享受优厚俸禄,却不为百姓谋取福祉,因此文天祥只实现了效忠统治者的半仁半义,其主张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可谓是云泥之别。
其功过是非,自在人心。
不管怎样,文天祥所留下的精神和气节足以穿越千古,最终不朽!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天祥身上的那股浩然正气,直至贯通全身,呼之欲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