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英主赵匡胤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宋朝在长期与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少数民族国家对峙之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亡于元朝。在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之下,宋朝也就被冠以“弱宋”名号,但宋朝真的弱吗?
自秦开始,实现大一统的朝代,统治时间超过二百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只有五个,分别是汉、唐、宋、明、清。在古代封建帝国制度之下,一个王朝想要国诈绵长,其实要比“强大”更难,横扫六合并吞八荒的秦朝,只短短存在了十五年,具有开皇之治的隋王朝,也只有三十七年,征服亚欧大陆的元朝,够强大了吧,才坚持了九十八年,就被朱元璋打跑回到漠北继续放羊了。
周边强敌环视
一个“孱弱”的宋朝,无时无刻不是在打战就是在打战路上的王朝,却顽强地存活了三百多年,这其中有诸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特点,虽然历经磨难,但同时具有一种强大的修复能力,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一系列的辉煌文化,都被外族侵略而中断,只有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然有时会饱经沧桑,但却也一直屹立,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我想是因为中华民族这个族群具有祖宗保佑,往往危难之际总有一些人站出来,力挽狂澜。宋王朝,就是在五代这个“最差”的时代,重建并大放异彩的王朝。
五代的“最差”,是因为它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大文豪欧阳修就曾经感叹:五代乱到了极点,臣子杀害君主,儿子杀害父亲,当街杀人不计其数,不知礼义廉耻之人比比皆是。
在这个礼仪崩坏的时代,前后出现了三位英主,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后周太祖郭威,原本是一介平民,从小兵开始做起,直至后汉最高将领,最后代汉自立,建立了后周,周太祖郭威英明能干,可惜的是代汉立周没有多少年就病逝了,由于他的亲生儿子全部被杀,无奈之下只好把皇位传给了妻侄柴荣,就是周世宗。
柴荣其实和郭威差不多,一样的精明能干,而且简朴节约,深得当时百姓的拥戴,此时的赵匡胤还只是柴荣手下一员将领,公元959年,柴荣正想一展心中抱负,亲自率军北伐辽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可惜的是,最后因病驾崩,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第二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宋太祖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赵匡胤推行了一系列的治国方针,奖励农桑,减轻徭役、整顿官员,很快就把这个历经长达几十上百年的战争创伤治好了,虽然这个是在后周的基础上,但也确实是在赵匡胤的手上才完成的,并且迅速把宋王朝推向了繁荣,出现了“建隆之治”。
赵匡胤从一个小兵,最后成为宋王朝的开创者,实属不易。至于“陈桥兵变”这事,并没有具体证据说明到底是自己授意还是真的无心,我们暂且不说。
王夫之在《宋论》里说,尧舜之后,中国盛世一共出现三个。第一个,汉代的文景之治,但只坚持了二代,第二个,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但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基本名存实亡。第三个,就是北宋的盛世,由开国皇帝赵匡胤缔造,期间历经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历经五世。王夫之给于赵匡胤极高的评价:光武之后,太祖其迥出矣。
赵匡胤所建立的宋王朝,往往被人病垢为“弱宋”,其实最主要就是军事力量上,宋朝军事力量真的很弱小吗?这个局面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吗?
第一、赵匡胤建国之后的策略,所做法符合大一统王朝的做法
宋开国之后,赵匡胤听从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方针,致力于全国一统,因为当时的上至君王,下至朝臣都是从乱世之中活下来的,深刻了解骑兵是怎样一个强大的存在,特别是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制定这个策略就是巩固自己的后方,使国力强大,随后在进行北伐,赵匡胤三次亲征北伐就能看出,赵匡胤一直没有放弃北方。
宋朝在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以及部落作战中,其实都是赢多输少,比如:宋辽之战、宋夏之战、宋金之战、宋蒙之战全部统计下来,宋朝的胜率都维持在70%以上,因为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胜率,那么宋朝很快就会覆灭。
燕云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其中缘由大家都很清楚,宋朝作战,都是以击溃为主,歼灭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没有北方屏障,宋王朝时时刻刻都处于危险当中,北方的少数民族,随时都能越过黄河天险,逼近开封,如果有北方屏障,甚至是一块产马地也行,宋朝都不会这么被动,只能依靠城池作战,就算是在城池攻防作战之后获得胜利,击溃了敌军,但因为没有马,无法进行追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被动局面。
宋朝时期的“三冗”之一的兵冗,就是由于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草谷以及天灾人祸,许多丢失田地或者处于极度不安全境地的老百姓就会被编为湘军,从而导致的。
第二、赵匡胤限制武将权力,给予诸多钳制,其实主要还是讲文武平衡
“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这样做,纵然是有预防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的缘故,但更多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预防武将的作用其实很少。
赵匡胤与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相比,这样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样对于武将来说相对温和,从而被视为宽和的典范,除了汉光武帝刘秀以及唐太宗李世民,谁还能做到这样共富贵。
后世之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仰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定下的基调,其实不是的,其实这种严重的“重文仰武”现象应该是由宋太宗赵光义发起的,赵光义创立的“阵图”,用兵打战必须严格按照阵图,不然就得受到处置,战场之道,瞬息万变,这阵图严重违反了用兵之道,这也就是后来文人敢领兵作战的底气所在,一步一个笔画,谁都可以的,好水川之战,韩琦大败就能说明问题。
在赵匡胤看来,任用文士只是消除武将带来的潜在乱政天下的危害,文臣只是制衡武将的一种手段,为了国家安定,这也是必要的手段。
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之后,也曾提拔年轻将领,放手让他们建功立业,从潘美、曹彬等年轻将领崛起就能看出。
宋朝在建立之初,就设立了兵器司,主管兵器、铠甲等作战武器的研制以及打造,这也是赵匡胤深知没有骑兵,只能在武器上做出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宋王朝在外出对战,阵地战中能够略胜一筹的原因。
事实上,直到去世前,赵匡胤都还在为统一而努力,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王朝的缔造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赵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得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公元976年的一个夜晚,“烛影斧声”事件之下,一代英主就此落下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