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禅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是蜀汉的创立者,但仅两年后他便去世了,之后的十余年不论治军治民还是内政外交,不论律法规章还是选官用人,这个国家的一切全部都是以诸葛亮的意志在重新构筑,蒋琬、费祎、姜维这些继任者们所传承的也无疑不是诸葛亮的衣钵,因此在蜀国,意识层面的影响诸葛亮要远大于刘备。
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虽然权倾朝野,但心中却只有万千公务,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谋过半分私利,这种工作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诸葛亮经常亲自考核文书账目,于案牍之间劳形,凡是惩罚20军棍以上的案子都要亲自审阅批复,丞相主薄杨颙曾劝他要放权,让下面的官员去各司其职,如今身为一国辅相,无论大事小情全部自己处理,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对于杨颙的建议表示感谢,但至死也没能得半刻清闲。
杨颙是荆州襄阳人,与诸葛亮是多年的知己,尤其是马良在夷陵战死之后,两人私下的感情更为亲近,第一次北伐之前,杨颙跟随丞相府北迁,随即在汉中病逝,诸葛亮悲痛欲绝,一连哭了三天,诸葛亮有朋友也有亲人,但他从不因私情而影响公务,与兄长诸葛瑾之间的来往通信也始终公私分明,诸葛瑾出使成都时,诸葛亮只按一般的使臣之理对待他,除公事交谈外两人从不私下见面。
起初诸葛亮没有子女,诸葛瑾便把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弟弟,作为丞相的儿子,诸葛乔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一到汉中便被诸葛亮安排到了后方,顶风冒雨,与普通的士兵们一起为北伐大军押解和转运物资,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与荀彧的性格非常类似,有理想有信仰,性格忠贞而坚毅,但为了大局,他还经常需要去调和其他人的矛盾,关羽和马超、张飞和刘巴、张裔和杨洪,魏延和杨仪,这些人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冲突都是诸葛亮在苦心化解。
十余年来诸葛亮为了这个贫弱的国家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却忘了将哪怕一刻钟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以至于诸葛亮权力虽大,却没有一个人怀疑他有篡权夺位的野心,在白帝城面对先主刘备克服中原的医院,诸葛亮的回答是“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被罚期间面对后主刘禅和蜀中军民的殷殷期盼,诸葛亮的回答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呕心沥血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这份信任,也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蜀汉刑法虽严,但国人没有怨恨,诸葛亮用心公正,劝诫分明,且极端厌恶虚伪,他事必躬亲,精通各种政务,处处以身作则,最终使得整个国家,上到国君,下到臣民,每个人都对他怀有敬畏和爱戴之心,即使是李严、廖立和司马懿这样的政敌或对手都能对诸葛亮心悦诚服,这种光辉即使在他去世后仍然不可亵渎,我想这才是让诸葛亮区别于历史上所有权臣的最根本原因吧!
诸葛亮去世之后,各地官员纷纷上表,请求为他建立祀庙,朝廷议论认为帝王给陈子立妙不合理之所以不采纳,百姓们便结伴到野外私自祭祀诸葛亮,后来群臣再次上表,刘禅便下旨在诸葛亮的墓地旁边建造了一座祀庙,本来根据两汉的祖制,只有天子才能立庙,刘禅也确实没办法,并不是因为刘禅对诸葛亮有什么不满,但还是有不怀好意的人打算翻翻诸葛亮的后账,时值刘禅身着素服为诸葛亮举丧三天。
安汉将军李邈上诉说,因为大臣惧怕君主逼迫,君主有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掌军政,如豺狼虎豹,我对此常常为陛下的安危而感到担忧,如今诸葛亮已死,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了,人们应该庆祝才对,刘禅大怒,当即将李邈诛杀,蜀国地盘狭小,国力贫弱,内部派系林立,矛盾复杂,是诸葛亮以至公至正、无私无畏的品格和个人魅力将散乱的人心糅合在了一起,全力以赴的去追逐刘备的梦想,实现兴复汉室的伟业。
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国的农业、水利、丝绸和盐铁等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平定了南中叛乱,修复了与东吴的联盟,还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北伐,毫不夸张的说,诸葛亮执政的十一年是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最壮怀激烈的十一年,最感人肺腑的十一年,也是最有精气神的十一年,地不过一州,民不过百万,这种偏安一渔的割据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蜀汉有一种特别的气质。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对蜀国君臣的影响也将慢慢淡化,直到蜀国灭亡的时候,朝政已经烂到不可收拾,刘禅也只能采纳益州派代表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当年诸葛亮去世时很多成都的官员打算去汉中奔丧,刘禅怕这样一来会引发朝局动荡,别下诏关闭城门,严禁大臣私自离开,满成都的大臣只有一个人意志坚决、行动迅速、冒着丢官罢爵的风险强行赶到定军山参加了诸葛亮的葬礼。
这个人正是谯周,时任劝学从事,可见谯周并不是不爱国,也绝非天生的投降派,而是三十年后,当君主信任宦官,耽于享乐,当大臣们只是勾心斗角,毫无远虑,当满朝上下已经找不到诸葛亮的影子的时候,这个政权实际上已经腐朽中空,败絮其内,啥也不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