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襄宪王朱瞻墡是什么身份?无限接近皇位的他结局如何?

历史趣闻 2024-06-01 20:15:01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襄宪王朱瞻墡的故事。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开国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保持大明王朝传承...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襄宪王朱瞻墡的故事。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开国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保持大明王朝传承有序,不因为争夺皇位而祸起萧墙,宗室骨肉自相残杀。可惜朱元璋死后,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完全体会不到祖父的一片苦心。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非但没有做好笼络宗室亲王的工作,反而通过一系列绝情的手段,最终逼反了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

而以区区北平一地起兵造反的朱棣最终创造奇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靠着造反在大一统王朝推翻皇帝的亲王。朱棣的所谓“靖难”所属被逼无奈,但也给其他宗室起了一个极坏的示范作用。无论是皇子还是近枝宗室,难免会有“你做得皇帝,我如何做不得?”这样的念头。于是在永乐朝有汉王、赵王的夺嫡之争。到了宣德朝汉王干脆直接起兵谋反,另外宗室中血统地位还高于燕王的晋王也蠢蠢欲动。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突然驾崩,享年37岁,身后只留下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和8岁的私生子朱祁钰。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本文的主人公襄宪王朱瞻墡第一次发现他离皇位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同样的感觉,日后他还要再经历两次。

第一次接近皇位

朱瞻墡,生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3月16日,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生母诚孝昭皇后张氏。仁宗一共有三个嫡子,分别是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墡(热门小说《两京十五日》中就提到了宣宗对于两个弟弟微妙的心理变化。但私以为以作者的历史功底,在称呼朱瞻墡时一口一个襄宪王,有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毕竟襄王还没死,怎么就把他死后的谥号给说出来了呢?)。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19岁的朱瞻墡被册为襄王。对于这位襄王,《明史》给出的评价是“庄警有令誉”。由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就不幸驾崩,长兄朱瞻基继位后,襄王这位亲弟弟也成了皇帝的得力助手。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为了不重蹈当年建文帝朱允炆的覆辙,朱瞻基御驾亲征前往乐安州平定汉王之乱。大军在外,京城的防务尤为重要。宣宗留下姑父广平侯袁容和靖难功臣武安侯郑亨留守北京,而襄王朱瞻墡则和庶兄郑王朱瞻埈一起奉命居守,总督诸官。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10月6日,宣宗派太师、英国公张辅为正使,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东城兵马指挥靖安之女为襄王妃。看得出来宣宗对于这位亲弟弟的婚事还是非常重视的,两位正副使一个是第一公爵,另一个则是三朝元老。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五月,宣宗下令工部和湖广三司(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于长沙修治谷庶人旧居宫室以俟襄王之国。八月,襄王朱瞻墡正式之国长沙。

说实话,笔者对宣宗为何让襄王之国长沙一直都很不解。襄王,顾名思义,其封国就应该是襄阳。而且彼时的长沙,已经折损了两位亲王,真的不是一个吉利的封国。最早分封于此的是太祖朱元璋第八子潭王朱梓。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四月,朱梓在长沙宫殿内自焚而死。随后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十月,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穗改封长沙。但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朱穗以谋反被废为庶人。因此笔者大胆推测长沙只是襄王的暂居之地,目的在于就近监视封国武昌、实力强大的楚王。在《明宣宗实录》中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可以证明无论是宣宗还是襄王,都没有把长沙当作襄王府的最终之地。

(宣德七年二月)癸卯,襄府长史司奏:“本府未建社稷山川坛场,请于潭府旧坛行事。”上曰:“坛场虽旧,苟致其洁清而将之以诚,神必享之。”命礼部如其请。—《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七》

社稷山川坛是亲王府重要的组成部分,堂堂仁宗皇帝嫡子,当今皇帝亲弟弟的王府内居然压根没有建造,是不是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说了这么多,目的在于表明宣宗在位之时,襄王的身份地位在宗室诸王中首屈一指。因此宣宗突然驾崩,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显然无法胜任皇帝的日常工作,当时宫中立刻传出了襄王将被迎立为帝的流言。对于朝廷大臣来说,这个传言是非常可怕的。一来襄王是皇太后张氏亲儿子,仁宗皇帝嫡子,身份贵重。二来襄王素来以“贤”著称,在朝堂上有不少拥趸。但是若立襄王为帝,则将置皇太子于何地?难道眼睁睁看着宣宗皇帝法统断绝,给日后皇位继承埋下隐患?

在朝野的压力之下,张太后不得不将辅政大臣召到乾清宫,然后亲自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天子,人心这才安定下来。当时远在长沙的襄王可能甚至都不知道他会离皇位这么近,如果他知道了,内心会起波澜么?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第二次接近皇位

英宗继位后,襄王自觉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当时楚王护卫已经被革除),于是向侄儿提出迁国的请求。对于这位亲叔叔的要求,朱祁镇立刻答应。下令有司于襄阳度地为建王府,并修社稷、山川、祠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襄王正式迁居襄阳。

由于在继位之初宫中有立襄王的留言,朱祁镇对这位叔父还是存有防范之心。这一点也算得上是尽人皆知。正统四年正月和闰二月,襄王府接连被盗。怒不可遏的朱瞻墡将一团怒火全部倾泻在了王府侍卫头上,心怀怨恨的仪卫正金聚等人向湖广三司告发襄有王十四件违法事情。其中有一条说襄王在朱祁镇生日那天呼道士萧道真扶鸾,结果里面有“天数玄玄,妙不可言”等语。这一条很厉害,直指襄王有做皇帝的心思。而襄阳卫指挥同知汤震又落井下石,声称襄王遣军校执器械,夤夜于城内外擒捕行人搜检,搞得人心惶惶,不知襄王到底想干嘛。好在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然由皇太后升级太皇太后)依然在世,这起针对襄王的告发最终不了了之,皇帝朱祁镇以“特念亲亲”的理由将此事轻轻揭过。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此后朱祁镇亲政,重用太监王振,在朝堂之上和文官们斗得不亦乐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意图效法先皇雄风的朱祁镇亲征瓦剌,未曾想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无数朝廷重臣死于非命不说,朱祁镇本人还被瓦剌给俘虏了。

当时摆在皇太后孙氏(宣宗皇后)和在京文武百官面前的最大问题,是皇帝朱祁镇被俘以后谁来做皇帝?朱祁镇有三个儿子,长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次子朱见潾一岁半还没到,第三子朱见湜更是刚刚满月。而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当时年仅22岁,从未有任何政治经验。因此在这关乎社稷存亡的危急关头,孙太后想起来她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

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当时朱祁镇诸子之子年龄最大的朱见深不过两岁,显然无法主持大局。但是郕王的生母吴贤妃当年魅惑先帝,生下朱祁钰这个私生子,孙太后从感情上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母子二人。而且一旦让朱祁钰即位,吴贤妃势必要升级为皇太后,和自己平起平坐,是可忍孰不可忍。更何况现在襄王朱瞻墡44岁,对于当时危难关头国赖长君的大明朝来说,年龄正合适。而且当年汉王谋反,朱瞻墡在北京留守,有着处理政务的能力和经验。最后来说襄王毕竟是仁宗朱高炽的嫡子,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身份上也合适。

但是当时的文官集团显然不想让襄王这位“长君”来继位。他们抢先发难,在朝堂之上动手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给了皇太后一个血的警告。在文官们的逼迫下,孙太后被迫同意让郕王朱祁钰即位。

因此当襄王请立朱见深为帝,而以朱祁钰监国的奏疏抵达京师之际,郕王已经做了好几天皇帝了。这就非常尴尬了,襄王发现自己不但是皇位的嫌疑人,而且还站错了队。于是此后襄王频频向朝廷请求赐给书籍和古琴,而朱祁钰心照不宣,也顺水推舟地夸奖襄王:“叔父崇尚高雅,虽古贤王不能过也。”但是襄王在示弱之余,还是做了一件拯救他命运的事情。在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北京之后,朱瞻墡上书请“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可以说正是这次直言上书,日后朱祁镇复位之后,襄王才保住了富贵。

第三次接近皇位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趁着皇帝朱祁钰病危,被囚禁在南内多年的太上皇帝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协助下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夺回皇位。朱祁镇复辟以后,皇叔襄王的危机又来了。

在朱祁钰病重之时,由于其唯一的独子怀献皇太子朱见济已经在四年前去世,朝臣们对于其继承人问题产生了分歧。以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等官胡濙为代表的元老派大臣认为应复立太上皇帝长子,前皇太子、现沂王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样一来皇位回到既没有出宣宗皇帝子嗣之外,又回到朱祁镇一脉,可谓皆大欢喜。但是朱祁钰毕竟临朝多年,培养了一批利益攸关的群体。这些人深知无论是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抑或是干脆由太上皇帝朱祁镇重新登基,都免不了对忠于景泰皇帝朝臣的清算。因此他们并不想皇位回到太上皇帝一脉手中,此时远在襄阳的襄王又被惦记上,有人提出迎立朱瞻墡之子襄世子朱祁镛为帝。话说这一派其实也有理论依据,一旦景泰皇帝驾崩绝嗣,按照太祖朱元璋所定的“兄终弟及”的原则,可不就该襄世子登基么?太祖皇帝说“兄终弟及”,可没说“弟终兄及”。

因此朱祁镇在复位之后,立即以“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于谦、王文等景泰朝重臣。同时自知早已威信扫地的朱祁镇,对于襄王这位叔父极为猜忌,用《明史》的话说就是“帝颇疑瞻墡”。好在后来朱祁镇在宫中发现了此前襄王所上二书,也就是之前请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及让朱祁钰善待自己的这两封奏章,心中大为感动。而且又发现襄国金符一直都在太后宫中,根本没有被使用过,也就不存在迎立外藩这件事情。

3月13日,朱祁镇赐书襄王,在信中称赞“叔父之心,即周公之心,而此二章亦即金縢之书之比也。”同时表示:“第念先帝同气至亲惟叔父,宗室至贤亦惟叔父。于情于谊,不可不重欲得一见”。4月21日,襄王朱瞻墡进京面圣。

朱瞻墡这次来京,为了向侄子表明心迹,做了件颇为后世所不齿之事。5月11日,朱瞻墡在谒祭祖父朱棣的长陵、父亲朱高炽的献陵以及长兄朱瞻基的景陵之后,上章朝廷,认为此前朱祁钰为皇后杭氏所建的寿陵过于僭越。同时认为朱祁钰既已废为郕王,其杭氏岂可再居于帝陵之中?在奏章最后,朱瞻墡发出最强一音:“伏望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则礼法昭明,天下幸甚。”

这篇奏章一上,朱祁镇龙颜大悦,立刻命令工部尚书赵荣率领5000官兵陵寝毁去。作为回报,朱祁镇表示“襄王宗室至亲,贤德可重。特与设护卫,以表朕褒进之意。”将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右所官兵划归襄王府护卫官军。

安享晚年

通过这次见面,襄王和朱祁镇叔侄之间打开了所有心结。天顺元年十一月,朱祁镇复辟之后的第一个生日,襄王派人送玲珑碧玉带作为礼物。正统四年四月,襄王再次进京面圣。这次进京,朱祁镇赏了叔父三样莫大的恩宠。

第一是让户部每年让两淮运司遣人用官舟载白盐三百引,送襄府供给。解决了王府从商人手上买盐,导致盐品质量不佳,“味苦不堪”的问题。

第二是因襄世子妃李氏多病,破天荒地册封襄世子庶长子朱见淑为襄世孙,并赐予郡王冠服。

第三是允许襄王每年可出城游赏三、五次,而且世子、郡王也可出游。在别的亲王出城需要打报告的前提下,这真是莫大的恩宠了。

4月29日,朱瞻墡向皇帝告辞,而这次辞别也是上演了一出肝肠寸断的离别苦情大戏。襄王回国,皇帝朱祁镇亲自送到午门外,握住皇叔的手垂泪不舍。襄王向皇帝跪拜行君臣礼,皇帝也向皇叔行家人礼。襄王受皇帝如此大礼心中不安,一步一回头,一路拜出端门。而皇帝一直到皇叔的身影在自己眼中完全消失才回宫。

乙亥,襄王瞻墡辞。上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王拜,上亦拜。王起行数步,顾且拜,上使中官扶掖之。王起行,顾且拜者十数次。上目送出端门,乃还。百官送至端门外,行礼毕,王乃去。是行也,其赐予尤极厚云。—《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四》

天顺六年,朱祁镇再次请叔父进京,但这次襄王“以老辞”。这份真挚的友谊一直到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驾崩,这才戛然而止。

英宗驾崩之后,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当年五月,襄王朱瞻墡以宗室元老的身份请皇帝早行婚礼。奏章中写道:“大行皇帝遗诏内言嗣君以继承为重,婚礼不宜过期百日外。…臣忝宗室遗老,不容无言。并进玉斝,以备礼筵之用。” 朱见深回复说:“王为国家至亲,劝朕早行婚礼,以遵遗命为孝。宜从所请,还写书报王。”

对于这位叔祖,朱见深还是延续了自己父皇对其的尊敬之情。成化十年五月,以湖广襄阳县闲田三十顷给襄府。成化十一年十一月,又赐襄王世子朱祁镛南漳县祭田。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月十六日,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收到讣告后,朱见深为叔祖辍朝三日,赐谥曰宪。巧合的是此前英宗朱祁镇是在天顺八年正月十六病危,正月十七去世。两人的忌日,只差了一天。对于襄王的盖棺定论,史书上是这样写的:

王于诸王中为最亲,故朝廷所以眷爱之者为最优。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明宪宗实录卷卷一百七十四》

结语:在仁宗朱高炽的十个儿子之中,襄宪王朱瞻墡称得上福寿双全。首先他有子嗣,这点就甩掉了三哥越靖王朱瞻墉、四哥追封蕲献王朱瞻垠、八弟滕怀王朱瞻垲、九弟梁庄王朱瞻垍、十弟卫恭王朱瞻埏。其次他得享高寿,这点又甩掉了大哥宣宗章皇帝朱瞻基(37岁)、六弟荆宪王朱瞻堈、七弟淮靖王朱蟾墺。最后襄王身子骨健壮,这点比他虽然活了63岁,却一直病怏怏的二哥郑靖王朱瞻埈要强得多。

而襄王虽然三次接近皇位,却终于靠着小心谨慎,终于能够颐养天年,安享富贵,为襄王府带来了两百年的繁荣昌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