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太监王承恩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监,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遗臭万年。而明朝由于拥有恐怖的厂卫制度,所以为太监们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刘瑾、魏忠贤之流,都成了祸国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却对明朝一位太监赞赏有加,又是给他修墓,又是为他立碑。这个太监是谁呢?他就是王承恩。
崇祯
王承恩经历
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早年曾隶属太监曹化淳名下。曹化淳是崇祯信王府旧人,在魏忠贤掌权期间因王安之事受到牵连,被驱逐出京,在留都南京待罪。后来崇祯登基,曹化淳就被召回北京。崇祯对他委以重任,命他处理魏忠贤掌权时的冤假错案。曹化淳不辱使命,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冤假错案。后来崇祯又任命他为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可以说与当年的魏忠贤不相上下。
曹化淳
但曹化淳没有魏忠贤的野心,也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在崇祯十一年,连上三疏,请求告老还乡。曹化淳要走,但他退下来的位置总得有人顶上。崇祯问曹化淳心中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曹化淳便推荐了王承恩。崇祯满意地点点头说:“这个王承恩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不仅为人聪明伶俐,而且还很忠诚,值得一用。”
崇祯
于是在曹化淳退休后,王承恩成为了崇祯的大内总管,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同时负责管理东厂。可能很多人对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没有太多感觉,但他却拥有着成千上万人的生杀大权。内阁送到皇帝面前的奏折,他是可以替皇帝“批红”的。如果他拒绝了哪个地方灾年减免税赋的折子,那个地方多半就会饿死人,或爆发起义。好在,王承恩是一个秉性正直的人,并没有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舍身赴国难
虽然他在全心全意地辅佐着崇祯皇帝,但多疑的崇祯却昏招频出,最终导致国内起义不断,内忧外患加剧。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军进逼北京,崇祯召集大臣开会商议对策,但却无人前来。身边只有这个老太监—王承恩。三月十九日,王承恩陪崇祯走上了煤山,亲眼看着他吊死在了歪脖老槐树上。在服侍完崇祯后,王承恩也追随他而去。
思陵
康熙表彰王承恩的原因
对于这样一个忠心护主的太监,清朝皇帝自然不会放弃宣传的机会,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所以顺治皇帝在为崇祯发丧的同时,将王承恩也埋在了崇祯皇帝的思陵门外,让他世代守护皇陵。到了康熙皇帝时,为了拉拢汉臣,同时让他们效忠清朝,康熙大力表扬王承恩的忠心,在思陵附近为他树碑立传。
康熙
恐怕王承恩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忠心,会成为下一朝皇帝用于政治宣传的工具。不过对于这样的忠臣来说,想必任何皇帝都会喜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