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河崔氏700年豪门大族,为何得罪了李世民,要被一再打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07年,曹操终于统一了北方,北方的各大游牧民族纷纷前来示好,匈奴使者为了求见曹操,送来了好几车奇珍异宝。曹操觉得自己形象丑陋,不足以震慑匈奴,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亲信来代替自己,而自己则扮作侍卫,手持钢刀,立在旁边。
匈奴使者离去后,曹操迫不及待地派间谍去问对方对“曹操”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了一句话:
“‘魏王’看了起来高雅俊美,但在我看来,他旁边握刀的侍卫才是真英雄!”
这就是《魏武将见匈奴使》,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个假扮曹操的人,名叫崔琰,是曹魏一代名臣。《世说新语》记载: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崔琰,字季圭,乃东汉末年的名士,同时,他也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三国志》记载: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
注意,崔琰的籍贯,乃清河东武城,他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发迹于汉朝,在三国时期开始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隋唐时期,清河崔氏更是著名豪门,先后有12位家族成员担任唐朝宰相,该家族有700年荣耀,在社会上声望极高。
清河崔氏如此辉煌,但在唐朝初年,它却被唐太宗李世民拼命打压。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清河崔氏的故事。
一、高攀不起的“五姓七望”
唐朝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把李元吉之女许配给了太子舍人薛元超,当时李元吉早已被李世民追封为海陵郡王,也就是说,薛元超娶的可是当朝郡主,金枝玉叶。
唐高宗时期,薛元超成为宰相,一时位高权重,但当别人问起薛元超此生有何遗憾时,薛元超却说:
“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隋唐佳话·卷二》)
薛元超已经娶了一位皇家郡主,他竟然说自己遗憾未娶“五姓女”,这“五姓女”到底有多好,能比皇家女子还好?
其实,薛元超所说的“五姓”,指的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七大门阀,当时被称为“五姓七望”,即:
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这里面,虽然李唐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备受其他豪门质疑。
从薛元超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五姓七望”在士族心目中的地位。
自魏晋以来,门阀世家成了朝廷选取人才的最主要渠道,到了隋唐时期,“五姓七望”是当时最出类拔萃的7大家族,他们相互联姻,让其他人高攀不起,对于那些“寒门”来说,能娶到“五姓”女,比皇家女子还要荣耀。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诗圣”杜甫,笔者曾写过一篇关于杜甫身世的文章,论述了杜甫和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有血缘关系,只是中间隔了5代人,杜甫的外祖母(姥姥)是义阳王李琮(李世民之孙)之女。而杜甫的这位外祖母就嫁到了清河崔氏,后来生下了杜甫之母。换句话说,杜甫之母是清河崔氏之女。
杜甫的父亲名叫杜审言,杜甫之母在生下杜甫之后病逝,杜审言又娶了续弦,杜甫被继母所不容,因此从小就寄居在姑姑家中,尝尽人间冷暖。
杜甫祖上出自京兆杜氏,虽然不及“五姓七望”,却也是名门。奇怪的是,杜甫出去自我介绍时,不介绍自己是京兆杜氏之后,也不介绍自己和皇族沾亲,反而介绍自己是“清河崔氏之甥”。因为在清河崔氏家族里,有他许多“舅舅”。在杜甫眼中,清河崔氏在文人中的影响力,远比“京兆杜氏”和“李唐皇室”要大得多。
其实,杜甫的看法代表了唐朝文人,当时的“五姓七望”,是一个高不可攀,又尽量去攀的门阀集团,即使是“诗圣”杜甫,也不能免俗。
二、荣耀700年的家族
根据《水经注》记载,崔氏起源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公元前975年,姜子牙的孙子季子将自己的继承权让给了弟弟齐乙公,然后归隐采邑,他的后代后来以崔为姓。季子的第十二世孙崔杼曾任齐国的正卿,后来因弑君全家被杀,好在他有一个叫崔明的儿子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被鲁国收留。崔明的十五世孙是崔如意,崔如意生两个儿子,分别是崔业(崔伯基)和崔仲牟。西汉初年,崔业和崔仲牟兄弟二人分别定居在清河郡东武城县和涿郡安平县,就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两支。而这两支,到了唐朝时期,都进入了“五姓七望”的名单。
到了东汉末年,清河崔氏的崔琰、崔林两兄弟先后服务于东汉和曹魏,并且扬名于史册,其中崔琰就是上文提到的,假扮曹操接见匈奴使者的人。
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特地为崔琰立传,说他“崔琰高格最优”。一个“最”字可见,崔琰在三国的文人眼中,堪称泰斗。(下图为《军师联盟》中崔琰的剧照)
崔林在曹丕时期,先后担任大鸿胪、光禄勋,最终位列三公,封安阳乡侯。
崔琰、崔林兄弟二人在曹魏身居高位,威望颇高,后来,曹操让爱子曹植娶了崔氏之女,让清河崔氏一跃成为皇亲国戚。
曹丕时代,开始施行“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当时考核一个人是否有资格做官,主要看三个方面,即“家世+行状+定品”,若想跻身于朝堂之上,首先要看家世,其次才看其他,这种制度逐渐阻断了寒门的晋升之路,同时,也开启了豪门世族的垄断时代。
而清河崔氏则比较幸运,他们刚好搭上这股东风,逐渐走向了权力的中心,并影响家族数代人的命运。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彻底掌控了朝堂,直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仍然维护各大世家大族的利益,清河崔氏也在这时,人口不断增长,后来逐渐扩展了其他支系,例如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许州鄢陵房、齐郡乌水房、郑州崔氏、南祖崔氏等支系。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持续爆发,大一统的王朝瞬间变成乱世,司马睿仓皇南下,建立东晋,而清河崔氏作为天下大族,也举族南迁,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族人留在了清河故地,例如,崔林的六世孙崔宏和他的儿子崔浩、崔简、崔恬父子四人,先后服务于前秦苻坚、后燕慕容垂,以及北魏。当时,世人都说崔宏有“王佐之才”,因此虽然王朝更替,但崔宏始终是各方势力争抢的人物。崔宏死后,他的儿子崔浩在北魏长时间担任二号人物,权倾朝野。
当时清河崔氏炙手可热,包括范阳卢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等世家大族,都争相和清河崔氏联姻,若听说清河崔氏有一位待嫁之女,几大世家争相前来求亲。可以说,崔宏父子,把清河崔氏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陈寅恪先生曾下结论:
“清河崔氏为北朝第一盛门,而崔浩一支又为清河崔氏门中最显之房。”
因为遭逢南北朝的乱世,后来崔氏一族几次遭逢大难,族人对仕途也不是很热衷,开始过着“不入仕途、抠衣避世”的生活。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出现,清河崔氏虽然名气大,但在科举上并不显眼,因此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虽然如此,终唐一朝,清河崔氏仍然有12位宰相。也许,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大不如曹魏和北魏时期,但在江湖上,在士族眼中,清河崔氏仍然是江湖第一豪门。
三、当李世民杠上清河崔氏
北魏太武帝年间,爆发国史之狱,崔宏的儿子崔浩牵连其中,差点被灭族,崔宏的侄子崔蔚拼命逃到江左,为刘宋小吏。崔蔚的长孙名叫崔产珍,崔产珍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独孤信,后来给独孤信生了第七女,小字伽罗,后世称之为独孤伽罗。
而独孤信还有一位姓郭的妻子(当时已经去世),此人为独孤信生下了第四女,此女就是李渊的母亲、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元贞皇后)。
也就是说,从伦理上说,元贞皇后(李渊之母)的继母,也是清河崔氏之女。
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他还不忘拉拢清河崔氏,希望清河崔氏能够支持自己。可是,9年后,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对清河崔氏的态度大变,李世民公开表示:
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这里的“山东四姓”指的是崔、卢、李、郑四家,李世民的意思是说:“朕很不明白 ,这四家人为何如此自负,而天下人又为何会如此看重他们?”
这还不算,根据《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还对房玄龄说:“山东四大姓氏明明已经家道中落,为何还要打肿脸充胖子,他们依靠祖上的辉煌,过分夸大自己,每逢子女婚姻,总要收很多的彩礼,像贩卖人口,这种风俗不可取。朕觉得,他们德不配位,朝廷应该尽早打压他们的嚣张气焰。”
房玄龄跟随李世民多年,早已成了李世民肚子里的蛔虫,房玄龄表示:陛下说的是!
具体怎么打压呢?李世民身为皇帝,有的是办法。贞观十二年春天,李世民让吏部尚书高士廉,带领岑文本等人编纂一部《氏族志》,主要任务是把天下世家大族都录入其中,然后划分等级。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自然为李世民着想,但和房玄龄相比,高士廉显然不够了解李世民。《贞观政要》记载: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高士廉老老实实办事,把清河崔氏定为“第一等”氏族,李世民一看结果,大动肝火,把高士廉一顿臭骂。最后,挨了骂的高士廉,终于明白李世民编《氏族志》的用意,于是把李世民所在的“陇西李氏”定为第一等,把清河崔氏等几个大族都定为“第三等”。
这里笔者需要说一下,关于李唐家族的具体出身,历史上争议很大,李唐皇室说自己是陇西李氏出身,因为中间的世系传承说不清楚,因此饱受质疑。开元年间,唐玄宗更是把老子(李耳)说成自己的祖宗,封老子为“始祖”。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唐王朝在其他门阀面前,并不自信。
回到刚刚的话题,李世民为何要把清河崔氏定为“第三等”氏族呢?
笔者认为,李世民和清河崔氏等“五姓七望”并没有仇,他之所以这么做,有三点原因:
第一,清河崔氏等门阀德不配位。在“九品中正”时期,清河崔氏占尽天时地利,因此名人辈出,但到了隋唐时期,他们开始避世,而且在科举中表现一般,很少有人出来做官。不出来做官,就意味着不能为李唐做贡献。但他们靠祖上的名望,在唐朝享有比皇族更高的影响力,这对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清河崔氏等门阀态度很傲慢。他们仗着祖上的功绩,到处炫耀,自诩家族忠孝两全,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对朝廷的做法指指点点。而很多大臣还很乐意和清河崔氏结交,给他们送钱送物,更加助长了清河崔氏的嚣张气焰,这种负面的影响,李世民不能接受。
举个例子,《旧五代史·李专美传》记载:
“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皆不以才行相尚,不以轩冕为贵,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
有一个叫李专美的人,出自陇西李氏,他和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一样是大族。此人平时对公卿指指点点,自己则不思进取,清高傲慢。还总是狂言:这辈子姓崔、卢、李、郑了,夫复何求呢?
李专美并不是个例,唐朝的豪门中,有许多这样的“李专美”,这也是李世民必须打压豪门的原因。
第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唐的江山,不可能和豪门来分享。
尽管李世民把清河崔氏列为“第三等”,但这只是朝廷的说法,在民间,清河崔氏仍然是第一门阀,房玄龄嘴上迎合李世民,私底下仍然和清河崔氏联姻,除了房玄龄外,李世民的另一位心腹宰相魏征也娶清河崔氏之女为儿媳,程咬金等唐初功臣亦是如此。
李世民驾崩后,他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对清河崔氏等豪族继续持打压态度。
唐高宗时期,宰相李义府出身寒门,他向清河崔氏求亲被拒,怀恨在心,因此撺掇唐高宗惩治这些门阀。李义府的建议,正中唐高宗下怀,唐高宗随即颁布了“禁婚家”令,禁止当时的“七姓十家”之间相互通婚,用以阻断各门阀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具体的“七姓十家”包括:
清河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孙的二子,北魏陇西李宝的六子,太原王琼的四子,荥阳郑温的三子,范阳卢度世的四子、卢辅的六子、卢溥不知几子,前燕博陵崔懿的八子,西晋赵郡李楷的四子。
唐高宗的手段虽然犀利,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清河崔氏这样的门阀大族,一旦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即使不和其他豪族通婚,其影响力仍然不减,许多官宦子弟争相和清河崔氏联姻。像杜甫的父亲杜审言,就是如此。
四、昔人已乘黄鹤去
清河崔氏虽然“避世”,但毕竟诗书传家,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下,他们考中功名的概率还是比寒门要高,所以,部分想要入仕的清河崔氏族人,机会还是很大。例如,崔慎由、崔元综、崔龟从等多位宰相,都出自清河崔氏。
而那个为大家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崔颢,也同样出自清河崔氏,崔颢在唐朝是名噪一时的大文学家,在唐玄宗时期,崔颢入朝为官,即使是“诗仙”李白,也对崔颢佩服不已。
根据《新唐书》记载,清河崔氏在唐朝共出了12位宰相,共有22人留下超过300多篇诗词文章流传后世。
龙生九子,不管是清河崔氏等豪门,还是寒门,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中总有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横空出世,在青史上留下一页。而对于那些好吃懒做,躲在家中坐吃山空的子弟,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被空前重视,许多寒门子弟逆袭成功,世间再无豪门和寒门之分,于是,延续700余年荣耀的清河崔氏,彻底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