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曹叡和司马懿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对于司马懿人品的判断,爷爷曹操的预言、父亲曹丕的暗中警告,聪颖过人的魏明帝曹叡,心中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但是,曹叡上台以后,却仍然选择重用司马懿,让其执掌军权,成为了最重要的军事领导人,甚至在临死前还将年幼的儿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最终直接导致了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算得上是明君的曹叡,重用明知有谋反之心的司马懿,他到底又有哪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呢?
首先是曹魏后继无人,为对付蜀汉和东吴两大强敌,曹叡不得不重用司马懿。随着曹操和曹丕的先后去世,早年跟随曹操一起南征北战的军事人才,大都也已经过世了。而后起新秀,还没有可以担当大任的帅才,地大物博的曹魏,也一时遭遇了军事人才匮乏、后继无人的囧境。曹魏在当时可以独当一面可甚大用的军事将领,除了司马懿,也就是一个曹真了。曹真打仗的确是一把好手,但是光靠曹真一个人,还远不足以对抗蜀汉、东吴和匈奴三个方向的敌人。特别是231年,大将军曹真又不幸去世之后,整个曹魏上下,能够担当统兵元帅的人选,只剩下了一个司马懿了。一边是军事人才的后继无人,一边是军情紧急,曹叡不用司马懿,又该用谁呢?
聪明睿智的曹叡,继承皇位时已经22岁了,已经完全成年,他自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实力驾驭“暗怀异志”的司马懿。便何况,当时的曹氏家族,虽然领军出战的军事大才、帅才不多,但保护曹氏祖宗基业的,还是大有人在。还有一点就是,年纪轻轻的曹叡,看着比自己大了25岁的爷爷辈司马懿,他在心中何尝不在想:就凭年龄,即使是耗,都要耗死这个糟老头,怕他做甚呢?
当然,司马懿也确实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大才,这一点才是司马懿最终崛起壮大的根本原因。
勇退东吴之兵。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刚死,东吴孙权就乘机出兵北伐曹魏,诸葛瑾和张霸两员大将,分兵攻打襄阳,孙权本人则亲率重兵,进军曹魏的江夏郡。没能成为辅政大臣,无法进入权力核心的司马懿,被新皇帝曹叡派往一线,率兵离开都城洛阳,前往前线指挥抵御东吴之敌。司马懿表现十分出色,不仅击败孙权,逼退孙权和诸葛瑾两路大军,还诛杀了东吴名将张霸。此战胜利后,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将军,正式在曹魏的军界站稳了脚跟。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直被曹操、曹丕两位魏主猜忌,不让其染指兵权的司马懿,却因祸得福,从此开始了执掌魏国军权的漫长道路。身处战乱不断的世道,唯有掌握军队,立下战功,才有图谋大事的基础和条件。
袭杀叛将孟达。由于前线的紧张局势,结合司马懿在对阵东吴时的突出表现,227年6月,魏明帝曹叡再次任命司马懿为荆豫二州的军事都督,率大军驻扎宛城。此时的司马懿,又因此成为了对蜀作战的前线总指挥。上庸地区是魏蜀对阵的前线,而该地区的主要城池新城,太守孟达原本是西川将领,刘备入川后改投刘备,关羽兵败荆州,孟达因拒绝出兵救援,担心刘备对其秋后算总账,孟达又叛蜀汉投降曹魏。
曹丕去世后,作为降将的孟达,自感失宠,便又跟蜀汉丞相诸葛亮暗通款曲,暗中建立起了关系,图谋重归蜀汉。老道的诸葛亮反复劝说孟达,一定要加紧防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可是自认为久经战阵的孟达,却小瞧了司马懿,想当然地认为,司马懿不请旨决不敢擅自做主,攻打还没有公开反叛的新城,而如果请旨,从宛城往返洛阳,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新城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做准备工作,没必要搞得太紧张。
出人意料的司马懿,偏偏不向洛阳请旨,临阵决断,率兵从宛城直奔而来,仅用8天时间,就带兵杀到了上庸城。大军一到,立刻分兵八路攻城。十几天后,上庸被攻破,孟达被斩杀。之后,司马懿又顺手用计,不费一兵一卒擒住了同样蠢蠢欲动的蜀汉降将申仪,挡住了蜀汉的兵锋,稳住了上庸前线的局势,曹魏被迫防守、蜀汉气势汹汹进攻的局面彻底改变,两个集团的前线从此进入了势均力敌的对峙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