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诸葛瞻。
公元263年司马昭以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发动灭蜀之战:西路邓艾三万多人进攻姜维屯兵的沓中,中路诸葛绪三万多人直插阴平以堵住姜维退路,主力则是钟会的十余万大军进攻汉中;姜维在得知钟会攻入汉中后主动撤退,在骗过诸葛绪后迅速赶到剑阁堵住了钟会,此后双方一直在此对峙。
与此同时邓艾兵行险着偷渡阴平小道,历经千辛万苦突然出现在江油,江油守将马邈投降,从江油到成都只剩下涪城和绵竹两地,特别是绵竹是成都最后的屏障不容有失,所以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前往迎战,诸葛瞻前锋在涪城被邓艾击败后退守绵竹,可以说绵竹之战是蜀汉亡国前的最后一战,那么诸葛瞻数万精锐之师,为何败于疲惫之师邓艾之手?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先来看看双方兵力对比,演义中说邓艾兵力两千多,刘禅交给诸葛瞻有七万兵马,这个应该是不准确的,至少邓艾的兵力没这么少:邓艾手中有三万多人,但是阴平小道地势太过险峻不利于大军通行,只适合小部队行军,所以邓艾是每百余里选三千兵下一寨,这样到达江油的时候只有两千多人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马邈的投降和拿下涪城之后两地守军的归降,同时邓艾自己后续部队也陆续从阴平小道源源不断的赶来,不过路太难走不可能有太多人及时赶到,这样综合起来考虑邓艾手中兵马远不止两千人但也最多一万人左右。
诸葛瞻这边呢?肯定不到七万人,因为当时蜀军主力都在剑阁和钟会对峙,廖化和张翼又率了一部分人前去支援姜维,但是成都是蜀汉的国都和政治中心,卫戍部队加上禁卫军在内两三万的精锐之师应该还是有的,从兵力对比来看诸葛瞻是占据上风的,何况当时邓艾的部队几乎没有休整可以说是疲惫不堪,按理说绵竹之战诸葛瞻取胜的机会很大,那为何最后还是败于邓艾之手,自己也杀身成仁?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蜀军士气低落: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魏军就连续攻破了汉中、武都、阴平三郡,一路长驱直入才在剑阁被姜维挡住,这对蜀军上下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这还不算一直被认为天险的阴平小道也被邓艾突破,江油和涪城短时间内就宣告失守,蜀汉两面受敌,朝中上下人心惶惶。
另外一方面,邓艾为了速战速决,拿下江油后几乎没休整就直扑涪城,这也使得诸葛瞻对实际情况并未充分了解,对邓艾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清楚,两军交战自己一方士气低落,对于对方的情况又不十分了解。
邓艾不同,他已经孤军深入蜀汉腹地,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都是大问题,后退的话就是死路一条,除了死战别无选择,当然士气就远超过蜀军。
第二,诸葛瞻战术上的连续失误是导致大败的重要原因: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之子,但是诸葛亮却是老来得子,他死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何况那个时候的诸葛亮忙于北伐根本没时间教导诸葛瞻,所以诸葛瞻的能力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比。
绵竹东南一马平川,本来随同作战的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数次建议诸葛瞻快速行军,先占据险要地势阻挡邓艾进入平原,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使得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即便邓艾兵临城下,但是邓艾限于兵力和后勤的不足只能速战,诸葛瞻只要守住城池坚守不出,邓艾很可能会支撑不住,可是诸葛瞻偏偏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野战,主动出城和邓艾决战,此举正中邓艾下怀,诸葛瞻焉能不败!
绵竹不失,蜀汉不亡!原本可以反败为胜的绵竹之战,却成为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只要诸葛瞻能守住绵竹,蜀汉国运还有挽回的余地,这是因为:第一,蜀汉的主力兵团仍在姜维手中和钟会对峙;第二,钟会虽然攻进汉中,但是汉中还有几座重要的城池仍在蜀汉之手,比如柳隐坚守黄金城、王含坚守乐城、蒋斌坚守汉城,这对钟会来说始终是个隐患。
第三,霍戈镇守南中六郡,罗宪在永安,这也是蜀汉两个兵力较多的要地,他们随时可以驰援成都和绵竹;第四,蜀汉和东吴唇亡齿寒,双方又是盟友关系,东吴当时已经派出丁奉前来支援。绵竹之战邓艾赢得实在侥幸,诸葛瞻空有满腔热血,却不是一位合格的统兵大将,蜀汉反败为胜的最后一次机会就这样被他给浪费了。
绵竹一失,成都已经无险可守只能任由邓艾兵临城下,诸葛瞻败得太快,远在剑阁的姜维、永安的罗宪、南中的霍戈、江东的丁奉都鞭长莫及,蜀汉已无力回天、败局已定。
说到底还是蜀汉人才不足,后期没有出类拔萃的大将,几个有能力的大将当时又没在成都,比如廖化、张翼、霍戈、罗宪等人,诸葛瞻并没有多少实际领兵作战的经验,如果当时换成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中宿将前往绵竹坐镇,败的一方有可能就是邓艾,如此一来有姜维挡住钟会,蜀汉绝无可能这么快就亡国,只能说是时也命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