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雍正和胤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雍正对十三爷的好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你可以侮辱我,但不能侮辱我十三弟。老三胤祉就是因为在十三爷的葬礼上表现的不恭而被雍正给囚禁的。雍正和十三爷胤祥的关系到底有多好?可以说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关系这样好的一对君臣兄弟。
雍正是一个很矛盾很有争议的皇帝,所以,历来关于他的话题很多,一方面他打压囚禁了很多兄弟,比如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另一方面他又对另外几个兄弟却非常好,比如老十三、老十六、老十七、老二十四。
这样说吧,雍正既是一个虐弟狂魔同时又是一个宠弟狂魔,他是一个矛盾体,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朕就是这样的皇帝,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跟所有的兄弟相比雍正对老十三是最好的,雍正几乎把所有能给的荣誉都给了老十三,比如他曾对众朝臣说:允祥真是公忠体国的贤王,这样的人史册上难寻!可见他对十三爷有多好!
从雍正给十三爷拟订谥号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来他对十三爷有多么好,他在跟大臣拟订十三爷的谥号的时候说:忠也好,孝也好,无非是个“贤”,谥号就是“怡贤亲王”吧,允祥一生侠义,侠心忠忱循道不悖,行义合道谓之“贤”,也合着他的性格儿。
自古无此公忠体国的贤王,朕待允祥也不同于寻常亲王。举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朕为他素服一月,大臣们不必换素,但要停筵乐一个月。怡贤亲王的“允”字,原是避朕的讳改的,现在朕为素服兄弟平礼,自然仍应恢复为“胤祥”。并且雍正给十三爷亲自写了牌位,八个大字非常醒目: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贤
写完之后雍正交给一帮朝臣传看,雍正说道:朕从不谀墓,这八个字加在谥号上,没有一个是虚设的,在朝诸臣工,“忠勤慎明”的可以找出不少来,“敬诚直廉”这四个字,朕不能轻许于人。雍正对十三爷的好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三爷多雍正那是更不含糊,倾尽心力辅佐雍正实行新政改革弊政,雍正给的赏赐他通常都是辞掉的,并不因雍正对他好而得意忘形,不像年羹尧和隆科多,给点甜头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人家副皇帝都不敢拿大,他们俩可倒好,胆敢挑战雍正的底线,结果可想而知。
一、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雍正和十三爷的关系!
十三爷名爱新觉罗·胤祥,是清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清世宗雍正十三弟,由于胤祥生母位份低,没有资格扶养皇子,所以十三爷是由四爷的生母乌雅氏负责扶养。在康熙晚年著名的九子夺嫡时期就老四和老十三就互相欣赏,彼此信任有加,二人达成了政治同盟,老十三胤祥全力支持老四胤禛上位,倘若没有十三爷的辅佐,雍正王朝就没那么顺当了。
十三爷在九子夺嫡的后期被康熙圈禁了起来,一圈就是十多年,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康熙驾崩,四爷胤禛继位视为雍正帝,雍正刚当了皇帝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热呢,马不停蹄的宣布宣布:册封十三爷为怡亲王,并且负责总理朝政事务。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常务副皇帝。
这还不够,紧接着雍正还将十三爷去世了几十年之久的生母章佳氏的封号由原来的“敏妃”一下子提高了几级,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重新赐葬景陵。雍正推行的种种政策,全仗着十三爷具体实施,十三爷果断严厉,老成谋国。对于十三爷的表现雍正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十三爷深知为臣之道,并且他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十三爷从不恃宠自傲,争功夺利,雍正对他多次的赏赐,都被他婉拒了。但是越拒绝雍正偏要给予更高的赏赐,雍正先是宣布他的这个亲王可以世袭罔替,通俗点的说法就是铁帽子王,雍正觉得这还不够,后来又提出除了怡亲王的爵位,再让他选个儿子世袭郡王,啧啧啧,雍正对十三爷真是没得说!
十三爷为了辅佐雍正倾尽全力,尽职尽责,鞠躬尽瘁,长此以往所以积劳成疾,四十五岁就病故了。雍正将十三爷的园寝规制升级,超越了清朝所谓亲王园寝的规制,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有清朝所有皇亲国戚、朝臣、普通人……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特例。
从康熙驾崩到雍正八年十三爷去世,在短短的八年的时间里,十三爷的卓越才能和优秀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雍正不停的施恩于胤祥,胤祥封为怡亲王以后,雍正按照亲王册封惯例,赏赐银23万两,胤祥最后只接受了13万两。
在胤祥的亲王爵禄以外,又追加了一个郡王爵,允许他在自己的儿子中挑选一位封赏。胤祥坚决不受,最后只接受了奉银一万两。
雍正皇帝把胤祥的功绩和品行概括为八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并亲自把这八个字书写成匾额赐给了胤祥。
胤祥辅政八年,兢兢业业,勤奋不怠,树立起了贤明大臣的典范,在清朝诸多臣子中,像十三爷这样德才兼备,在身后得到人们公认的确不多。
乾隆皇帝即位后追念他这位皇叔的功绩,特下谕旨:“怡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世袭罔替。”大清共有12家铁帽子王,在胤祥之前,铁帽子王都是因军功而受封赏,胤祥则是因为治绩突出获此殊荣。晚清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也步其后尘,但他们与胤祥比起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十三爷为表明自己的后代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把自己的怡亲王爵位传年龄最小嫡子的弘晓,而非年长的嫡子弘皎,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爵位之后,一生淡泊、以丹青、藏书为乐,从不问政治,安安稳稳活到了乾隆四十三年。
按清制,亲王嫡出之女只能封郡主,但是雍正却把胤祥第四女一直养在身边,并册封其为和硕和惠公主,给与了亲生女儿的待遇,这也对胤祥的最高褒奖。十三爷去世以后,怡亲王这个爵位世袭了九次。
十三爷一生共育有九子四女,雍正八年,十三爷去世之时,只有庶长子弘昌和两个嫡子——老四弘皎、老七弘晓在世。
十三爷的庶长子弘昌,是个惹是生非的家伙,雍正非常讨厌他,就连十三爷在世时也非常讨厌他,胤祥离世后,雍正出于对胤祥的怀念,破例把弘昌提为贝子,亲王的儿子封为贝子这可是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过,烂泥永远扶不上墙,几次出格的行为也只是被雍正拨掉爵位,而没有进行再深层次的处罚,甚至于弘昌与自己的弟弟弘晈参与了“九子夺嫡”余波的“弘皙逆案”,弘昌也只是被乾隆撵回家里养老,保留皇室宗亲身份,而不同于其他人的被赐死!
老四弘皎被雍正封为宁郡王,这个可是与十三爷传给弘晓的怡亲王爵位一样的铁帽子王!这是何等的荣耀,雍正给予了胤祥的子嗣的关照可以说是大清朝的独一份,两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只可惜,弘皎天生一副小心眼,作为嫡长子,父亲越过他把怡亲王爵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弘晓,心理扭曲的他与自己的大哥弘昌共同参与了“弘皙逆案”,乾隆念及父亲对十三叔的肯定,保留了宁郡王的王号,只是终生停俸!乾隆二十九年弘皎去世,活了五十二岁。
他的后世子孙没有特别杰出的人才,大部分都是躺在十三爷的功劳簿上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有两个很有名。
其中一个是第五次世袭的载垣被赐死。还有就是第八次世袭的溥静,被八国联军挞辱而死,均死于非命。
第六代怡亲王载垣(1816-1861),是胤祥的玄孙。深受咸丰皇帝的器重,在朝中担任要职。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杀到天津的时候,载垣和兵部尚书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通州与英使额尔金的代表巴夏礼举行谈判。
结果谈判破裂,载垣下令逮捕了巴夏礼及随从人员,其中20多人被杀,事后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报复。载垣随圣驾逃往热河避难。在热河,载垣与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被咸丰帝委任为顾命八大臣。
不久,慈禧发动政变,载垣被赐死,怡亲王的爵位从第一等的亲王降到第十等的辅国公,并被取消了子孙及亲兄弟世袭的特权,自此怡亲王王爵中断了。
三年以后,清朝政府收复了南京,再次恢复了怡亲王的爵位,转由宁郡王弘皎的四世孙镇国公载敦承袭。载敦死后,其子溥静承袭,这是怡亲王爵位的第八次世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值义和团运动期间,端王载漪倡导“剿夷”之说,怡亲王溥静与庄亲王载勋等人群起响应。八国联军入北京城后,溥静以亲王之尊,竟然被德国士兵鞭挞羞辱而亡。死后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这代怡亲王可谓是身败名裂。
从十三爷胤祥到他的子孙后代,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但没有十三爷的豪气冲天盖云霄的气魄,更不具备胤祥的辅国谋略,十三爷好的基因没有遗传下来,如果十三爷泉下有知,肯定会很痛心!
写在最后
雍正和十三爷关系就好比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十三爷为了雍正拼了老命,雍正把所有能加的荣誉都给了十三爷,像这样一对兄弟君臣历史上真的不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