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权立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人们的印象中,孙权还算是一个比较贤能的君主。这位继承兄位的年幼皇帝在刚继位时还是颇有政绩的。无论是扶持东吴发展经济,稳固东吴势力。还是联属抗曹,形成三王分治,或是大败刘备,大扬东吴国威,都让这个刚登基的新王显得非常耀眼。如果让小编客观评论孙权的前半生,那他绝对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君主。但回顾孙权的这一辈子,下得最烂的一步棋,无非就是在东吴储位之争中选择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孙亮为新太子。
孙权本来有七子,大儿子孙登由于过早夭折,孙权便立二子孙和为新任太子。但储君的位置谁不想当啊,孙权的另一个儿子鲁王对这个太子的位置羡慕不已,想要扳倒自己的哥哥自己去当太子。而孙权也没把事关国家继承的大事放在心里,他没有注意到鲁王的不满,甚至还将鲁王和太子安排在同一个宫中居住。为后来鲁王和太子相斗埋下了祸根。在小编看来,既然孙和已成太子,就应该明确区别储君和封王的关系。孙权却没有处理好太子和封王的关系。而孙权却将太子和鲁王安排在一个宫中,既让群臣非议不满,也让鲁王觉得自己还有做太子的机会,引来太子和鲁王两人内斗。
为了夺得太子的位置,鲁王勾结自己的同伙和朝中党羽,在孙权面前说太子孙和的坏话。孙权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可鲁王觊觎太子之心不死,用尽各种手段在孙权面前诋毁太子孙和。这时的孙权早已头昏脑聩,慢慢相信了鲁王和其同伙对太子的诬告。渐渐地,孙权开始对太子产生不满和隔阂。朝中许多正直的大臣发现孙权对太子的态度,开始向孙权替太子说情。谁知孙权并不听这些忠臣们的话,甚至愤怒的将那些为太子说情的官员流放在外,引得朝中大臣们再也不敢为太子说情了。朝中说真话的人也越来越少。
恰逢孙权有一个小儿子名叫孙亮,深得孙权的喜爱。那些劝说孙权废太子的人怕太子孙和继位后报复自己,于是就力谏孙权立孙亮为新太子。孙权本来就对小儿子疼爱有加,加上鲁王的同伙天天在孙权面前说太子孙和的坏话,孙权早就对太子孙和失去了信心。不久,孙权就将太子孙和贬为庶人,立孙亮为新的太子。还将拥立孙和的许多正直之臣流放在外。那个觊觎太子之位的鲁王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被自己的父亲孙权下令赐死。
至此,原先许多站在太子一边的忠臣全都被贬或被流放,使得国家国力大落、人才递减。小编觉得,一个国家继承人的改变是会引起朝政慌乱的大动荡。历史上多少朝代因为储位之争而引得朝政不宁,派系林立,甚至国家灭亡。作为一国的储君,刚开始立的时候就应该思虑清楚,权衡利弊。一旦确立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变。
孙权归天之后,七岁的孙亮成为新的皇帝。这个七岁的小皇帝对国事一点也不懂,完全受孤气自傲的诸葛恪的掌握。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伏笔。小编自己认为,为了国家能够更长治久安。立储君的时候应该尽量不要立年龄太小的继承人。年龄太小,心智不成熟,还不能独立有主见的治理复杂多变的朝中大事。或者是老皇帝眼见不好,任用奸臣作托孤大臣,独断专行,功高震主。这也不利于一个朝政的发展。如果可以,应该在近亲中选择贤能并且年龄大的人作为继承人。
虽说东吴没有没有败在孙权手中,但不得不说,这次易主让东吴国力俱衰,为日后动物被灭埋下了很重的祸根。也算是孙权一生中下得最难的一步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