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说起明英宗朱祁镇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马上天子”,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除了人所共知的“靖难之役”外,五次亲征漠北打击蒙古各部势力也给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明史》中称之为“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在朱棣去世二十多年后,又有一位明朝皇帝打算效仿当年永乐大帝横扫漠北的雄风,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一说50万)御驾亲征。然而这支宣称汇集了大明朝举国精锐的王者之师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蒙古瓦剌部的突袭,20万精锐折损过半,所有随军出征的明朝高级将领和朝臣都在当场被杀,朱祁镇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历史上将这一明朝最大的军事惨败事件称为“土木之变”。那么问题来了,同是御驾亲征,朱棣当年能横扫蒙古,朱祁镇为什么还在关内就被吊打呢?
大部分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将“土木之变”惨败的原因归结到皇帝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身上,认为正是这两人胡乱指挥才导致了全军溃败。然而夜读史书认为,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明军惨败是注定的结果,虽然朱祁镇、王振胡乱指挥导致局势全面恶化,但即便他们在指挥上没有出错,此战想要翻盘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因为明朝还是那个明朝,明军却再也不是当年的明军了。
朱棣在位时期,明军的规模维持在250万左右。但到了朱祁镇在位时期,军队人数已只有当年的一半。虽然125万人的军队也是非常惊人的数量,可是明朝幅员辽阔,边界线很长,一百多万人的军队分散到全国各地,那就所剩不多了。
如果仅仅是军队人数减少,那么问题倒不是很大,毕竟一百多万人的常备军在当时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可关键问题出在明军兵员素质下降到了不忍直视的程度。明朝军队实施的是兵农合一的卫所制度,每个卫所中的士兵都分成两拨人,一部分专门负责作战,一部分专门负责屯田。明太祖朱元璋曾不无得意地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然而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军队又不想养闲人,于是原来负责作战的士兵也都被分配去种地了。到了朱祁镇在位前期,明朝的军屯制度已彻底变质。军官一方面报称军粮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将大量军屯种出的粮食装入私人腰包拿出去售卖,士兵则沦为免费的劳工。
此外,在明军中服役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除了那些被迫参军的军户子弟外,明军中还充斥着大量因犯罪被判罚参军的人员。这些人打心眼里对统治阶层充满敌意,想指望他们来保家卫国显然不太现实。
艰苦的生活,军官的盘剥让普通明军士兵苦不堪言,以至于彻底丧失了战斗意志。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逃离军队。正统年间明军之所以比永乐年间减少了一半,并非朝廷精兵简政,而是大量士兵逃亡造成的。
虽然逃兵的现象日趋严重,但明朝军官们却乐见其成。因为士兵逃走后,他们在兵部花名册上的名字仍在,朝廷还得照样发放粮饷。而这些逃兵的粮饷自然就被军官们给笑纳了。
因此,“土木之变”的惨败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和太监王振都难辞其咎,但明军本身实力不济才是导致彻底崩盘的主要原因。一群羊永远打不过几只狼,朱祁镇所率的明军虽号称精锐,但在战场上一触即溃,连羊都不如,他们又怎么抵挡得住瓦剌军队如狼似虎的进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