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性的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朱棣当皇帝时,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修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修建长城等。但是,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不自信。因为,有太多人说他的皇位是抢来的,这无疑是对朱棣的否认,给他施加了一种心理压力。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够胜任皇位,朱棣只能去做这些事。
当初,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还将儿子们都封为了王爷,给了他们足够的土地和兵马。因为,朱元璋认为:自己这样做儿子们就会满足,不会去惦记朱允炆的皇位。但是,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皇位真的是太诱人了,朱允炆虽然坐了上去,可是,他整天担惊受怕、坐立不安。
为此,朱允炆询问臣子们的意见,得到的回复却是“削藩”。当时,齐秦、黄子澄等人建议:“这些王爷的存在始终都是朝廷的隐患,是时候处理一下,以安陛下之心。”于是,朱允炆一年之内削了五位藩王。之后,北京的朱棣坐不住了。正所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个鱼死网破。
之后,朱棣起兵造反了,他顺利的击败了朝廷大军,攻入了首都南京。可是,朱允炆却消失了,人们都不知道他的下落。由此可见,朱棣这种篡位的行径是不得人心的。
相传,朱棣攻下南京城时,出来相迎的官员只有一百多位,且大部分都是官职较小的官员。这说明,很多高官都不认可朱棣的这一行径,他们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在朱棣手下当差。可想而知,朱棣当时是多么的寒心。此时,杨子荣向朱棣建议:“需先前往朱元璋陵墓祭拜,以求先帝的谅解。”祭拜后,杨子荣向朱棣推荐了大儒方孝孺,并声称:“只有方孝孺可以协助朱棣收获士子之心。”
朱棣知道其中的利害,于是,召来方孝孺进行详谈。可是,方孝孺并不配合,还出言不逊,此举更是激怒了朱棣。于是,朱棣下严令,要求惩治方孝孺,并诛其十族,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严惩!之后,朱棣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更加合理,他声称:“自己乃马皇后所出,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大业。”可见,朱棣故意隐瞒自己的生母,让民间有了很多传说。
当时,朱棣篡改了前明历史,特别是太祖实录这一块。可是,他却忘了完善母亲的档案,导致其拼命想掩盖的事实却被后人揭露了出来。明朝末期,一些好事之人打开了太祖庙堂,找到了朱棣故意隐瞒的事实。原来,朱棣的生母是蒙古妃子碽妃。
朱棣为了向生母表达忏悔,他曾为其建造了大报恩寺,还不断要求扩大规模。所以,直到朱棣驾崩,这座宏大的寺庙还没有完成。此外,周边的百姓并没有将这座寺庙称为大雄宝殿,而是称为“碽妃殿”。
在朱棣坐上大位后,他时常感到不安。为此,他对那些不服气的文臣武将动刀子,将他们一个个押赴刑场,斩首示众。与此同时,他还不忘笼络人心,命人修撰《永乐大典》,希望能够编撰一本古今中外最全的史籍,让士绅们知道他的善意。
《永乐大典》总共一万一千多册,朱棣只用了一年半就完成了全部的编撰工作。相比于乾隆皇帝花十三年修撰《四库全书》,朱棣的这项工程似乎非常高效。但是,《永乐大典》完成后即被封存,并没有公诸于众。到了嘉靖年间,这部巨作只剩下八千余册,其中,大部分还是嘉靖皇帝命人编撰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八百余册《永乐大典》,均是嘉靖时期留下来的。其实,《永乐大典》在明朝并不出名,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直到近现代,文人大肆宣传这部巨作,《永乐大典》才被世人熟知。试想一下,朱棣当时命人修撰巨作,事成后又封存起来、不闻不问,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朱棣的真实意图。
此外,朱棣还有一大创举,那就是派遣郑和下西洋。我们知道,朱棣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朱允炆。当初攻破南京城后,朱允炆就失去了踪迹。对此,朱棣十分担心,怕旧皇帝再次出现,挑战他的帝位。于是,朱棣听闻朱允炆可能逃到了西洋地带,便派郑和以出使为名前去寻找朱允炆。
然而,郑和下西洋的事情,在明朝并没有人尽皆知,且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被一把火烧了,这把火可能是统治者故意放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这件事情并不光彩。郑和是太监,皇帝派遣他为使臣,这让当时的官吏们无法理解。于是,为了掩盖事实,他们只能烧毁证据,以保住朱棣的光辉形象。
要知道,朱元璋在位时,曾掷下严旨,要求太监不得干政。那时候,太监们所做的事情,只是普通的内务,比如: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等。但是,在明朝中期,太监明显干政了,他们统领的东厂可以帮助皇帝逮捕任何嫌疑犯。因为,朱棣在位时,创办了东厂、西厂,并让太监来执掌大权,行使皇帝的命令。
试想一下,三千名宫女全都被朱棣杀害,这样的处决方式实在太过残忍,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