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才干,曹操绝不亚于刘邦、李渊、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论亲和力,曹操的亲和力也是相当强了,比那个爱骂人的刘邦,爱杀人的朱元璋亲和力强多了。论团队成员,曹操的文臣武将也都是鼎鼎有名,而且人才济济。这些人才,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绝对能挑大梁的。可是为什么,刘邦、李渊、朱元璋这些人统一天下都很容易,曹操却用了几十年,才能够和刘备、孙权三分天下呢?
有人说,这主要是对手不一样。其实,刘邦、李渊、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他们的对手其实都不弱。比如项羽,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比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人,也不是泛泛之辈。比如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人,也是一方诸侯。之所以最后大家觉得他们不行,无非是他们被打败了。历史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当然就不觉他们行了。所以说,以对手强作为曹操没能统一天下的一个原因,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曹操最终没能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顾及道义。
三国时期的历史,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历史,也是最被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历史。以至于三国形成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一部《三国演义》更是让三国时期的故事家喻户晓。
三国之所以在后世引起极大的关注,就在于三国时期虽然和其他乱世一样,主题是战争。但是,又不仅仅是战争,诸侯们并非完全为了争夺天下,而是在讲“道义”,在追求世间的道义。
比如曹操之所以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在于诸侯们都认可汉天子的尊贵。如果诸侯们不认可汉天子的尊贵,当然也就不会理睬曹操讲的那一套了。而其它和曹操作对的诸侯,之所以反对曹操,是大家认为曹操是“尊崇天子”是假的。同时,那些完全不尊崇天子的人,比如董卓之流,肯定是会得到全天下群起而攻之的。
再比如刘备之所以能够从一穷二白,到实现三分天下的目的。就在于他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正因为他把道义扛在肩上,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追随他,跟着他颠沛流离,直到建国。
曹操正是因为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顾及道义,所以他才没有那么心狠手黑,杀人如麻,因此没能极快地统一天下。他不但没能一统天下,他甚至在生前还没有当皇帝,尽管他已经完全具备了当皇帝的资格。
二、老二法则。
我们知道,在长跑、竞走、速滑等体育比赛中,在途中跑的时候,绝不会冲到最前面,只有在冲刺的时候,才会发力冲锋,跑到最前面去夺魁。
王朝也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很多王朝统一了乱世后,又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如秦朝、隋朝等等。就在于这些王朝冲在了最前面,它当时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是并没有实现太平,结果被跑在后面的王朝给取代了。
作为诸侯,刘邦、李渊、朱元璋、赵匡胤等人,其实都不是冲在最前面的。刘邦之前,项羽是老大,他实现了表面的统一。朱元璋之前,陈友谅是老大。李渊之前,还有窦建德、王世充。赵匡胤之前,有柴荣。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是“跟跑”,等到跑在最前面的,把矛盾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后,他们便站出来,充当化解矛盾的角色,因而成功了。
曹操的经历,并不符合这个“老二法则”,他其实是老大,所以他没能成功。
三、个性性格。
曹操之所以最后没能统一天下,还与个人性格有莫大的关系。曹操虽然有很多谋士,他也能听谋士的意见,但很少付诸实施。他最相信的,还是自己的感觉。而曹操个人又是能谋少断的性格,而且又比较多疑。因此,实际上他在一生中,贻误了多次绝好的机会。
比如当年张飞在当阳长坂据水断桥。张飞也就是二十几个人,却由于他多疑的性格,不敢继续追击。要是追击下去,捉住刘备,三国就不可能形成了。再比如司马懿曾给他提过几次抓住机会从汉中打进去的计策。那时候刘备也还没成气候,张鲁、刘璋又不行。如果他坚决执行,益州就是他曹操的了。
曹操一生有非常多的机会,都被他多疑少断的性格给葬送了。因而,最终他并没能统一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