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魏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后期的大将中,其实比较着力刻画的人,应该是魏延,应该说在五虎大将先后去世以后,魏延应该是为数不多武力冠绝,而且还深通谋略的将领,从小说中表现的情况来看,魏延的谋略应该也不在姜维、马良这些人之下,虽然说不可能比肩诸葛亮(诸葛亮是全能型人才),但在这乱世之中,魏延的智谋应当属上乘。
汉末三国鼎足而分
魏延除了谋略外,更兼有一身出众的武艺,效力蜀汉政权以后,由于时长处于劣势,魏延多次率军殿后,能抵挡住敌军的袭击,在蜀汉后期的时候,魏延升任汉中太守多年,汉中是蜀汉的门户所在,更是直接关系到北伐的战略要地,除了抵挡曹魏的进攻外,还要负担诸葛亮北伐前沿,魏延的压力可想而知。
魏延
而且作为在汉中驻扎多年的将帅,魏延也深知地理,从他向诸葛亮提出的“由子午谷入长安的计谋”,就能看得出,但就是这样一员大将,却在诸葛亮死后被杀,三族尽没,三国演义对这段记录的非常详细,是诸葛亮留下的遗命,认为魏延在他死后必反,因此授命杨仪、马岱,暗中除掉了魏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对魏延赏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始终不感冒,在故事中,魏延是打长沙的时候归附刘备的,当时一同归附的还有黄忠,不过对比黄忠来看,魏延着实有些凄惨,因为他一来,诸葛亮就要推出去将魏延斩首,不为别的,是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所谓这个有反骨,是说我们后脑勺上有一块骨头,别人都是凸出来的,只有魏延是凹陷下去的。
魏延早在刘备入川时就已经跟随,仅仅只是略次于关张
古代人对于科学自然知识十分匮乏,所以十分迷信,而且魏延此前也曾有过多次背反主人的经历,所以想要杀他本也无可厚非,不过在刘备的劝说下,诸葛亮最终同意留下了魏延的性命,并发配前往军前效力,这件事情大概也给魏延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所以从此以后见到诸葛亮,魏延就十分畏惧,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这个矛盾冲突才彻底爆发。
魏延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越过张飞成为仅次于关羽的封疆大吏
以上故事内容看起来煞有介事,但实际上却都是胡编乱造,因为正史中根本就没有这一段记载,有关魏延的出生来历浑然不知,之前到底有没有跟过别人,也没有详细记载,原文如下: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三国志之中只说了魏延是以部下跟随刘备入蜀,那么按照逻辑顺序来看,三国演义中牵强附会认定是在攻打长沙的时候归附也似乎合情合理,而且魏延不是自己一个人跟随的,是带着自己所有的部下的,这表明此前魏延已经在沙场混过一段时间,有自己的一定势力,所以才能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个啥官职?
赵云和魏延早期都曾被授予牙门将军,可见两人地位相当
根据《通典》记载,应该是杂号将军的一种。而相比起来,魏蜀吴三国都有牙门将军的设置,是帮助主公掌管亲军的,作战时要护卫在主公身边,非忠诚之人不能担任,但遍寻三国志蜀汉政权的牙门将军授予者留了下来,而之前曾获得这一称号的,只有赵云,还是在长坂坡大战以后才授予的,对比来看,相比起赵云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来看,魏延就要差很多了。
汉中在蜀汉战略位置的关键点上
不过相比起来,魏延在牙门将军之后另外一个官职就比较让人注目了,这个官职就是汉中太守,如果说牙门将军尚且不显眼,那么汉中太守的位置就重要得多,应该说相当于封疆大吏也不为过,况且根据三国志原文来看,当时张飞认为这一职务非他莫属,却没想到刘备公布出来居然是魏延,很多人都感到诧异,由此可见刘备在用人水平上,也确实是要高出诸葛亮一筹。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魏延身上的污水
我们所了解的魏延,基本上都是在三国演义中,从前期魏延屡屡追寻刘备想要跟从的经历来看,也不愧为忠心耿耿,但在归附蜀汉以后,魏延的心性似乎发生了反转,有多次“不听话”的经历,惹得诸葛亮并不是十分痛快,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要用奇谋,诸葛亮不从,诸葛亮七星禳命,被魏延踏灭主灯,可以说魏延和诸葛亮在小说中一开始就是矛盾的集合体,也为蜀汉阵营大地震埋下伏笔。
魏延与诸葛亮矛盾或许不大,上升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可诸葛亮与魏延真有矛盾吗?或许有,诸葛亮在去世以后,当时的情形,三国志中是如此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好像已经预料到魏延可能会不听命令,诸葛亮命令部下暗中布置合情合理,但有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留下的原话里面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要杀魏延的意思,只是说如果不听命令的话,大军扔下他自己走就是了,是谁要杀他呢,是杨仪,在三国志中,有关杨仪与魏延的矛盾,才是魏延最终丧命的原因。
诸葛亮与魏延矛盾始于第一次北伐
杨仪与魏延的性格是导致两人悲剧的原因,因为两人都性格高傲,相互看不顺眼,诸葛亮就曾经多次劝谏过两人,但不起作用,事实上早在刘备时期,就已经发现了两人不对付,两个人的性格同样高傲,和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杨仪此前就和刘巴有矛盾,所以聪明的刘备从来就不安排两个人在一起工作,而是分开放置。
杨仪脾气秉性与魏延相似,为此结怨也在所难免
但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又把杨仪叫到军前效命,但这样一来,和魏延势同水火的关系,成为了蜀汉分裂的苗头之一,可以说这个祸患是诸葛亮自己埋伏下,等诸葛亮一死,杨仪作为直接领授遗言的长史试探魏延,魏延原话答复: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段话说得比较狂傲,可能是因为说话的对象是杨仪,是自己讨厌的那个人,但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军中论官阶职务,应该属魏延最高,因为魏延(如果不升官的情况下),他此时应该是汉中太守、镇北将军,如果不明白的话,其实可以对比来看,在汉代乃至三国,虽然将军的称号比较杂,但一般而言也有一定的顺序。
相比于刘备,诸葛亮不似会用人,尤其是在处理杨仪与魏延矛盾中就能看出
比如之前魏延牙门将军,算是杂号将军,直接提拔到镇北将军的位子上,按照《通典》的记载来看,镇北将军一般就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将领,这一级别包括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以及我们所熟悉的前后左右将军,都是正三品的将军(汉代以前四方将军要在四征四镇将军之上,三国时期位置相当),都是赐给军阀(封疆大吏的职务)。
赵云长期只是杂号将军,去世30年才被后主刘禅追封为侯
四方将军并不多见,三国时期并不常授予,即便是一些名将,可能脑袋上也没有这些将领称号,那么有没有超过的呢?其实也有,比如姜维后来就是大将军,在汉末三国大将军是将官之中的最高阶,后来还有邓芝的骠骑将军,虽然有不少人武将等级以及官职都要比魏延高,但对比诸葛亮去世这个档口来看,要么这些将领都还没成长起来,要么都已经去世,加上是六出祁山的时刻,实际上的统帅,除了诸葛亮,也就是魏延。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魏延比杨仪的地位还高,这也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可怜身前身后事——魏延的结局
地位虽然高,但是话不能乱说,况且当时魏延作为前锋,实际上只有自己的部将,杨仪掌握的则是全军,这番话被带到杨仪那里的时候,实际上早就已经变了味道,魏延害怕杨仪回去以后乱说话,于是派兵抢先回去,烧毁栈道,却成为自己谋反的铁证,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杨仪怀疑魏延谋反,就连蒋琬、董允(这些人当时留守成都)也都不站在魏延身边,魏延有口难辩。
姜维,蜀汉后期的大将军
而同样是史书,《魏略》(非三国志)中的记载是,托付军权的是魏延,杨仪怕魏延报复,因此发兵攻打,魏延怕谋反成真,所以只是抵挡,并最终不敌被杀,虽然裴松之后来说此事不可信,但也可以充分说明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极有可能就是魏延烧毁栈道,本意只是想截住杨仪所率的大军,结果大家都认为他谋反,杨仪举大军进攻,魏延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只能一味躲避,结果反而被杀。
而三国志中,陈寿也认为,以魏延的资历,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他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统帅,而且大家都认为魏延是接替诸葛亮的最好人选,魏延自己也一直这么认为,而且当时魏延完全可以率军投魏,他率军烧毁栈道,本意只是想截住杨仪,结果反而被杀,留下污名,不过好在后来杨仪的结局也不怎么样,可见蜀汉内部还是有公允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