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两位名臣的友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治世的高峰,它使国家政清国宴,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这丰功伟绩的取得,离不开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三个男人之间的友谊。
房玄龄,史称有“倚马立成”的文才,18岁就考取了齐州的进士。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房玄龄就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出谋划策,处理政务,起草文书。此外,他还为李世民四处网罗人才,让这些能人异士甘愿为秦王效忠。后来李世民还写诗赞颂此事:“太液仙丹迴,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和房玄龄一样,杜如晦也是李世民的老部下,但他一开始并没有被李世民重视。当唐高祖李渊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将秦王府的一批人调离时,是房玄龄出来阻止了杜如晦的离去。
他对李世民说:“秦王府虽人才济济,但这些人离开都不足惜。只是这杜如晦有王佐之才,秦王若要经营天下,离不开此人。”
正是由于房玄龄的推荐,杜如晦不仅留在秦王府,还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能力出众,也成了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他不断在高祖李渊面前中伤两人,房玄龄和杜如晦双双被逐出秦王府。
但李建成低估两人对李世民的忠诚,在“玄武门之变”前夜,两人冒险潜入秦王府,为第二天的行动出谋划策。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论功行赏,房玄龄被擢升为宰相,不久以后,又接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总理朝廷政事。
杜如晦先是掌管兵部,后来转任吏部尚书,贞观三年升为尚书右仆射,和房玄龄同掌朝政。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却能和睦相处,关系融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房玄龄擅长出谋划策,而杜如晦擅长判断大势,做出决断,后人称为“房谋杜断”。正是由于两人的悉心辅佐,“贞观之治”才能迅速实现。
贞观四年,杜如晦得了重病,辞官回家养病。唐太宗批准了,但俸禄照发不误。在杜如晦病重期间,唐太宗亲自去探视,看到奄奄一息的心爱之臣,李世民也流下了英雄泪。
贞观四年三月十九,年仅46岁的杜如晦英年早逝。唐太宗听到死讯,哭之甚恸,罢朝三日,还为杜如晦亲手撰写了碑文。
唐太宗说:“朕与如晦,君臣义重。”每到杜如晦忌日,都派人到杜家问候。有一次,唐太宗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金带,不由得想起了杜如晦。他对房玄龄说:“从前如晦和你一起辅佐我,可谓同心同德,但现在眼前只剩下你了。”说完,好不伤感,随即流下了眼泪。
后来,房玄龄考虑自己在相位任职太久,而且年老体弱,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就向唐太宗辞职。
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多番推辞,始终不肯松口,最后他对房玄龄说:“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
见皇帝如此挽留,房玄龄只好留任,但两年后,还是被罢相。
房玄龄晚年多病,唐太宗驾临玉华宫,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两人相见时,都老泪纵横,不能自已。唐太宗下诏派御医救治,每天对他供应御膳,房玄龄每天的身体状况都要向他汇报。每当听到房玄龄病情好转,唐太宗就喜形于色。
房玄龄在临终之前,还不忘国事,上疏给唐太宗,劝他不要轻易征讨高句丽。
后来房玄龄病情加重,唐太宗就让人凿开宫墙开门便于问候。两人又见了最后一面,握手相别,悲不能忍。
不久,房玄龄就去世了,享年71岁。死后谥号“文昭”,陪葬昭陵,高宗时,配享太宗庙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