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魏延身上有哪些“谜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武将。魏延生前战功赫赫,为蜀国屡建功勋,在蜀国的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魏延,字文长,河南义阳人。由于蜀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三国志》对魏延一生发展轨迹残缺不全,使得他的生平至今还有很多未解谜团。
第一个谜团是魏延的前半生。《三国志》中魏延出场时,刘备已经取得荆州,开始了攻打益州之战。而魏延就在此时非常突兀地冒了出来,“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至于他在入蜀之前,何时开始跟随刘备,此前参加过那些战事,则一字未提。《三国演义》中记载他之前在荆州刘表和长沙韩玄手下干过,但那是小说家言,做不得准。
第二个谜团则是魏延“谋反之谜”。公元234年,魏延跟随诸葛亮出兵北伐,在五丈原与魏国司马懿对峙。司马懿看出蜀国粮草供应极为困难的软肋,深沟高垒坚壁清野,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对峙战。诸葛亮欲进不能,欲退不甘,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就此辞世。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中出现了激烈的权力之争。长史杨仪和征西大将军魏延,都想成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双方相持不下,最终矛盾激化,刀兵相向,大打出手。魏延成为这场斗争的失败者,兵败身死,家族受到株连被祸灭三族。一代名将就以这样一种悲哀的方式谢幕。
按照《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死前指定的军队负责人是杨仪,让他主持大局,“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结果杨仪与魏延发生激烈内讧,引发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
但在三国时代另一本史书《魏略》中,对此事的记载却与此迥然有别。《魏略》的作者是三国时的史学家鱼豢,《魏略》成书年代比《三国志》更早,可信度也更高,与《三国志》同样都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按照《魏略》记载,诸葛亮临终制定的军队负责人不是杨仪,而是魏延。书中明确记载,诸葛亮死前“令延摄行己事”,让魏延代替他统领大军,撤回汉中。
而杨仪素来与魏延不和,眼看魏延上位,生怕魏延会不利于己,“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把谋反的大帽子扣在魏延头上,结果导致魏延含冤遇害。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对这一段历史有着充满艺术渲染的描述,引人入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魏略》明文记载,诸葛亮死前,还特意嘱咐魏延一句话,共有9个字,这9个字堪称诸葛亮一生心血经验的结晶:“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这9个字是诸葛亮为蜀国日后发展制定的国策,可谓字字千钧。他只告诉魏延一人,可见对魏延的信任与重视。
诸葛亮一生连年兴师动众,出兵北伐,想灭掉曹魏复兴汉室。但无情的现实告诉他,蜀国的综合实力与魏国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征战,不仅寸土未得,还使得蜀国国力虚耗,民生凋敝,得不偿失。因此诸葛亮才会改弦易辙,告诉魏延日后要以保境安民、息兵止戈为主,不可再挑起战端。如果魏延不死,使得蜀国得以推行诸葛亮的九字方针,蜀国的历史结局或许大有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