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冒顿单于为何放了刘邦?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趣闻 2024-03-10 12:18:01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刘邦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之后,对异姓诸侯王始终不放心。而刘邦搜捕项羽旧部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之后,更是加深了异姓诸侯王本由来已久的恐惧。很多异姓诸...

刘邦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之后,对异姓诸侯王始终不放心。而刘邦搜捕项羽旧部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之后,更是加深了异姓诸侯王本由来已久的恐惧。

很多异姓诸侯王在惊慌失措之后,只好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但是这一策略正好给了刘邦口实,刘邦剪除他们也属于名正言顺了。

可以说,从征伐燕王臧荼开始,到消灭最后一个诸侯王英布结束,刘邦每一场战斗都非常辛苦,而在围剿韩王信的过程中,更是九死一生。

韩王信,战国时期韩国的王孙,早年投靠刘邦,后被立为韩王,定都阳翟。

刘邦从一开始就对韩王信不放心。韩王信早年就有叛汉投楚的前科,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而韩王信本人雄壮勇武,极具号召力,他所在的封地更是由于地形险要,为战略重地:北近洛阳,南近宛叶,东边则是淮阳。

刘邦于是以抵御匈奴为借口,将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都晋阳。韩王信自然明白刘邦的用意,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他以晋阳距离匈奴边境较远为理由,请求迁都马邑。名义上防御匈奴,实际上寻找靠山。

匈奴在韩王信迁都马邑后的这一年,就出兵攻打马邑,韩王信多次求和,表面上是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平,暗地里是为了自己和匈奴的联盟。

刘邦害怕韩王信不足以对付匈奴,就派兵前去救援。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的行为,让刘邦怀疑韩王信有背叛之心,在发兵的同时,也派来了使者责问。

历史的发展轨迹总是有迹可循,韩王信曾经的种种表现,已经显露出背叛只是时间问题。刘邦使者的到来,不过是将早已剪辑好的影片,提前上映了。

韩王信将自己土地献给了匈奴,与匈奴单于冒顿一起挥师南下攻打太原。

匈奴在战国时期崛起于蒙古高原。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合纵对抗强秦,匈奴就曾经作为外援,参加过战斗。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生存最大的考验是天灾。一场暴风雪,可能导致积攒一年的牲畜消失殆尽。缺少了生存所需的食物,匈奴不得不选择南下抢掠。

与匈奴接壤的国家不得不修筑长城阻碍匈奴的南下。但是诸侯国之间政令不统一,长城也没有连贯在一起,一段一段的防御根本起到的作用甚微,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六国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蒙恬率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本零散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匈奴面对秦帝国的进攻,只好退居漠北。

秦帝国统一之后不久,就又陷入了战乱。匈奴在野心勃勃的新单于冒顿的带领下,凭借武力,将匈奴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中亚地区,并且将蒙恬夺得的土地重新占有。

强大的匈奴已经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边患,即便是没有韩王信,刘邦和匈奴兵戎相见也是迟早的事情。

面对韩王信的背叛,以及匈奴对新生汉王朝的威胁,刘邦最终决定率三十几万大军亲征。大军很快来到了太原,重创了韩王信军队,韩王信只好逃往匈奴。

韩王信手下的将领曼丘臣、王黄收拾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和冒顿派遣来的左右贤王军队合兵一处,阻止汉军继续北进。然而,汉军声势浩荡,韩王信和左右贤王的联军接二连三地被击溃。

汉军在攻占了韩王信的老巢晋阳之后,分兵两路:自己前往匈奴冒顿单于驻兵的代谷,进行决战;命令周勃追击匈奴左右贤王的残军。

多年的作战经验让刘邦深刻意识到,越是到了关键时期,越不能松懈。刘邦先后派人多次探查匈奴方面的虚实。

匈奴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之中,学会了很多战略。当刘邦派人前来打探匈奴军队虚实的时候,匈奴将精锐部队隐藏了起来,故意将老弱病残给刘邦的人,释放出一种匈奴已经无力还手的错觉。

刘邦为什么会脱离大军贸然进攻,似乎并不是因为相信了匈奴无力反抗。他也许是想早一点结束战争,毕竟异姓诸侯王的存在,让他一直提心吊胆,即便是出征匈奴,也不能集中精力对付匈奴。

刘邦率领军队在平城附近与匈奴军队发生遭遇。由于与匈奴军队力量相差很大,所以刘邦不得不占据白登山有利地势固守待援。史称“白登之围”。

接下来的事情走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冒顿在围困刘邦七天之后,居然网开一面,放了刘邦。

“白登之围”中冒顿突然转变态度,让刘邦全身而退的原因,史书记载是“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并且陈说厉害。史料记载阏氏善于妒忌,害怕刘邦给冒顿送了美女之后,自己失宠,于是就劝说冒顿撤兵。这个原因太过于简单,甚至有逻辑不通之处。

冒顿继承单于之位,靠的可不是仁义礼智,而是血腥的政变。冒顿亲手杀死了老单于、后母、兄弟以及反对他自立为单于的大臣。一个为了权力可以六亲不认的人,会听自己阏氏的建议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冒顿为什么会放过刘邦呢?这和匈奴的组织结构,还有汉与匈奴之间的实力有关。

冒顿建立的匈奴帝国,与其说是国家,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一套将所有部落牢牢控制在一起的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国民凝聚力不强。

中原的王朝已经由封建制转向了郡县制,就是因为封建制没有凝聚力,靠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不能长久。而匈奴恰恰还处于这个封建制度,或者更早的氏族社会。

匈奴所处的状态,每一个部落都是一个小团体,如果遇到问题,就会产生内部的分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瓦解。

冒顿虽然残暴,但是道理还是明白的。东胡和月氏这些部落臣服于自己的武力,愿意出兵的原因是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获得物资。

冒顿在以往征战过程中,都是同游牧民族作战。游牧民族之间作战地点是草原,冒顿利用匈奴骑兵的武力优势可以速战速决,很快将敌人击溃,付出的代价较小。

而这次不同,这次是与农耕民族作战,作战地点不再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而是城池林立的中原地区。骑兵的优势在中原地区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草原作战不需要持久战,而且随时都可以补给,匈奴的骑兵每个人都配备好几匹马,作为粮食供应,只要有水草,马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为骑兵提供食物。中原地区哪有那么多的水草为骑兵提供?这样长期耗下去,匈奴不仅没有太大的胜算,全身而退都是问题。

关于双方的兵力,史书上记载匈奴是军队四十万,汉军有三十万。中国的史书,最不可信就是军队的数量。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当时匈奴的总兵力在四十万左右,冒顿不太可能将全部兵力用来对付汉帝国,否则一旦出现政变,则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控制。

匈奴与汉帝国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后来的战争记录都没有记载到匈奴的兵力达到过四十万,鼎盛时期也不过是十几万。

这也就说明,当时冒顿的军队在数量上少于刘邦,尽管刘邦被围困,只要刘邦的援军一到,冒顿也没有全胜的把握。

所以冒顿取胜的关键因素,在于切断刘邦的救援部队,实际上冒顿也是这样做的。可惜,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周勃作为援军很快赶到了白登山,途中遭遇匈奴军队的伏击之后,很快战胜了匈奴。援军的到来,原本占据优势的冒顿,变成了劣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争的输赢不仅关乎冒顿的地位,而且关乎整个匈奴的安危。这场赌局的筹码对冒顿来讲太大了。

冒顿如果胜利,一切都好说,如果失败,曾经附属于匈奴的其他部落一定趁机投靠汉帝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到那个时候,自己又将置于何地呢?

冒顿的想法不错,后来确实有部落确实不再臣服匈奴,有的甚至投降了汉帝国,甚至匈奴本身都分裂为南北匈奴。

匈奴军队如果贸然进攻,汉军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只会拼命死战,最后即便是消灭了汉军,匈奴造成的伤亡也不会太少,那么这样的胜利又有何意义?

进攻最有利的后果是杀死刘邦。那么汉帝国必定四分五裂,得利者就是未被消灭的诸侯王,匈奴对汉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匈奴提供物资,一个分裂的帝国,哪有剩余的物质去交给外人?

当然,这些原因纯属猜测,刘邦手下的谋臣不一定不会在冒顿面前陈说这些厉害。有的学者猜测,刘邦在军事上的实力超过冒顿之后,已经和冒顿进行了谈判,答应每年给匈奴提供粮食等物资。况且这些物质送给匈奴可以,送给其他部族也可以,不论送给谁,获取利益的都是汉帝国。

冒顿也许不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以最小损失换取最大利益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于是刘邦才得以脱身。

以刘邦的个性,这个亏当然不会白吃。双方罢兵之后,刘邦派遣夏侯婴在平城南边攻击匈奴骑兵,一部分匈奴骑兵未能及时撤出被夏侯婴包围,全部歼灭。而冒顿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束手无策。

刘邦这一举动就是告诉匈奴,可以坐下来谈,如果继续作战,汉军也会奉陪到底的。这确实对匈奴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那么会有人问,为什么刘邦不像之前毁约追击项羽一样,继续追击冒顿呢?

这个问题汉景帝时期的晁错已经给出了答案。晁错认为匈奴的长处有三:驯化马匹能力强、骑兵机动性强、马上骑射能力强。想要击败匈奴,必须在这几个方面胜过匈奴。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的胜利,离不开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勇武,可是在这些光辉形象的背后,是汉帝国时期的汉帝国,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足够的财富向西域各国购买名种战马,完成骑兵的训练。

同样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困扰,北宋没有办法应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战马,汉武帝控制着河套地区,一边屯田,一边养马,而在北宋时期,这些地方都被西夏和金国占领了。西夏立国将近二百年,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利用马匹和北宋进行贸易取得了财富,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

晁错的道理刘邦自然也明白一些。实际上,刘邦对于和匈奴开战的胜算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而且内部不稳定,见好就收不失为一种良策。之后刘邦以和亲的名义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每年为匈奴提供大量的绢帛和粮食,换取了边境的和平。

设想一下,在没有骑兵的条件下,刘邦都可以全身而退,如果有了骑兵,刘邦怎么能够放弃打击匈奴呢?再者说,刘邦手下那些开国功臣的军事能力,随便抽出一个,恐怕都不会若于卫青和霍去病吧。

“白登之围”拉开了汉帝国和匈奴百年战争的帷幕,也开启了传统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冲突的序幕。

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面,中原王朝始终要应对来自于边境地区的战争,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兴衰,边关的角色也是换了又换,匈奴没落之后还有突厥、回鹘、高句丽、契丹、女真等等,战争与和亲交替使用,而最有力的工具却是文化。

铁与血能占领一个地区,却没有办法让人们从心中臣服。看似柔弱却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却是用铁血无法压制的: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