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季札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都知道,从吴王寿梦的元年开始,就有吴王出使之说——“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鲁成公时,吴王曾与中原诸侯会于钟离,此时他对周公“礼乐”十分感兴趣,便有感而发,说明自己仰慕中原的“礼乐”之道。
这仅仅是表象而已,吴王寿梦更加向往的,其实是中原诸侯国的强盛。季札身为吴王寿梦的儿子,必然明白父亲的心思,因此对“礼乐”勤加学习,并立下了振兴吴国的志向。
吴王寿梦特别看重季札,认为他能够将吴国推向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而非只是安于“蛮夷之地”被称为“蛮夷之邦”。对于季札来说,他学习的良机,就在晋国申公巫臣入吴时。
申公巫臣不仅带来了晋国先进的军事理念和军事物资方面的协助,而且在晋、吴两国频繁来往之下,先进的文化理念也势必会被带入到吴国之内,最终使吴国本身相对低下的文化水准,有了质的飞跃。
申公巫臣还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作“行人”,季札也能就中原之事,多向其请教。从“申公巫臣入吴”到“季札出使”,总共历经了四十年,这四十年正好是季札成长的黄金时期。可以说,季札身为吴王的后代,他从申公巫臣入吴开始,就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兴趣。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所学的知识最终成就了季札出使列国的功劳。
《左传》云:“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
这是第二次季札出使的记载。与之前第一次出使列国,相隔将近三十年。此时是吴王僚执政的时期,吴、楚两国之间战争,关乎吴国的兴衰。吴王僚看重季札,让他二次出使,欲再次收拢诸侯之心。
此时也是楚昭王元年,正值楚国丧期。吴王僚便在发动攻楚之战前,派季札出使中原各国,观察诸侯的动静,或许季札要再走一回之前的路线。
季札第一次出使的路线为:从吴国出发,先到鲁国都城曲阜,再到临淄;由临淄至郑都——今新郑,然后北行到卫都帝丘——今濮阳,再由帝丘经戚邑至晋。季札去程和回程,都以徐国作为交通要道。
这是在吴国主动外交的策略之下,季札为吴国和中原交流所打通的道路。在狐庸之时,吴国只能联络到晋国和鲁国。但是,季札的全新路线增加了很多能够与吴国沟通和交流的国家,再加上季札的文化修养很高,所以他曾经为吴国赢得了不错的名声。季札之前的出使行动,是相当有功劳的,因此他被封在州来,故他也被称为“延州来季子”。
吴王僚派季札再次出使,也足见他对季札是非常信任的。
诸侯会盟
季札在吴国国内、国外都是明星,但是他对君位的谦让,也令公子光蠢蠢欲动,最终吴王僚被公子光暗杀。公子光趁着季札离开吴国,兵、将也在外的时机,派专诸刺杀吴王僚之后,便即位为吴王阖闾。
季札回国后见事已至此,并没有责备公子光,而是让公子光顺利即位。季札不与之争,也不欲争。实际上,对于季札来说,此刻最好饿选择,其实也是居于幕后、安于平淡。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吴王阖闾连吴王僚都可杀害,又何惧一叔父?
季札一直到晚年,都能凭借其信誉解救吴国的危机。不仅如此,他还能凭一己之力救援同盟。
《左传》云:“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民乃退。”
此时,季札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了,他仍然还要领兵出征,亦可见此时吴国国势之弱,吴国最后还要借季札卖老命才能辞退楚人,解救同盟陈国。《上博简》中有一篇残缺的告劳之辞,追述了吴国的尊王功绩,其中就包括“吴走陈”,这也证明季札“救陈”的行为,是正义之举。
晋楚争霸
我们都知道,吴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主要是被邀请会盟。也就是说,在季札出使之前,吴国都是“被动外交”。自申公巫臣入吴以后,晋国的拉拢打破了吴、楚联盟,吴王寿梦也乐见其成。吴国自讨伐郯国一战成名之后,备受中原诸侯的关注。季札为了使吴国战力和文化与时俱进,改变了之前“被动外交”的局面,主动出使到徐、鲁、齐、郑、卫、晋,并成功获得了中原诸侯的敬重。
以至于吴、楚相争时,楚国孤军奋战,没有任何诸侯伸出援手。即使秦国出兵,也只是有感于申包胥的求情,而非主动出兵,由此可见季札的主动出使之功。
吴国有季札奠定的外交基础,和吴王阖闾等人的努力开拓,最终在“柏举之战”中成功攻入楚国郢都,也有了之后吴王夫差即位,在“黄池之盟”中成为盟主。可惜的是,因吴王夫差的个人作为惹得诸侯不悦,在越国假意讨好和鲁国不诚心依附的情况下,最终变成了——看似众星拱月,实际上众叛亲离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