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烨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魏国最伟大的战略家刘烨,献上三条妙计,奈何魏国一条都未曾采纳
刘烨第一计:平定汉中以后乘胜直接攻取蜀地
明公以步兵卒三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个并其八,威震天下,摄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手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怖,其势力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势力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三国志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张鲁,同年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汉中之地尽归曹操所有。在曹操进攻张鲁之时,刘备正率领大军支援关羽,与孙权争夺荆州,由于汉中是益州之门户,一旦汉中落入曹操手中,将对刘备占据的西川之地造成很大威胁,于是刘备主动向孙权求和,让出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孙权,换取停战,史称湘水之盟。孙权得到荆州三郡以后,亲率10万大军进攻合肥,刘备则率军回防西川。
曹操平定汉中以后,益州门户大开,蜀地之人得知曹操大军进驻汉中都十分惊慌,到处散播曹操将要大举进攻的流言,刘备即使连续斩杀数十名传播谣言者,也未能让蜀人心安,此时刘烨劝说曹操乘胜直接攻取蜀地消灭刘备,然而曹操却发出一段感叹来否决刘烨的建议:“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几年以后,刘备依照法正的建议发动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击败曹操,夺取汉中,曹操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刘烨建议。
刘烨第二计:乘着刘备率军讨伐东吴联合刘备瓜分吴地
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格,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此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尔,可因其穷,袭击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三国志
公元221年,在刘备率军讨伐东吴之时,孙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派遣使者向魏国称臣,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册封他为吴王,当时朝中群臣都为之庆贺,而刘烨却认为孙权投降只不过是因为面临蜀汉的威胁,并非真心臣服,与其接受孙权的投降还不如联合刘备率军进攻孙权,刘备现在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如果进攻东吴,他肯定会更加卖力的进攻,即使刘备与魏瓜分吴地,吴蜀唇亡齿寒,魏国实力远远强于刘备,没了东吴刘备也独木难支。假如现在放过孙权,一定会成为数世的后患。然而曹丕认为既然孙权已经投降了如果进攻又损魏国形象,拒绝了刘烨的建议。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以后,孙权立即宣布不再臣服魏国,愤怒的曹丕亲征孙权,却被孙权挫败。曹丕这才想起刘烨的计策,可惜机会已经失去了。
刘烨第三计:在公孙渊发动政变之时立即率军剿灭公孙渊
烨以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厚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於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三国志
公元228年,公孙度夺取其叔父公孙恭之位,割据辽东,由于辽东地处东北边陲,魏国朝廷不想劳师远征,于是魏明帝曹叡不仅没有派人讨伐他,还册封他为辽东太守,扬烈将军。此时公刘烨建议在公孙渊发动政变之时乘着辽东民心未定,派遣大军讨伐公孙渊,此时曹叡却拒绝了刘烨的建议。后来,公孙渊叛变,自立为燕王,曹叡才想起刘烨当年的建议。
刘烨分别献给曹操、曹丕、曹叡三条毒计,可惜三个人都没有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