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母亲太偏心,小儿子疯狂作死,最后被哥哥赶出国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正国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申国媳妇儿,姓姜,人称武姜。她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小叫段,根据古人“伯仲叔季”命名法,小儿子就叫叔段了。
武姜生老大时,儿子脚先出来,是难产。“寤生”这个词本来就是逆生、难产的意思,当妈的直接给儿子起名难产,可见她对此事耿耿于怀,所以一直不喜欢大儿子。她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小儿子段,还天天给郑武公吹枕边风,希望立段为继承人。但郑武公可不是周幽王那样的糊涂蛋,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是不可违背的。
一来二去,郑武公就死了,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
武姜的梦想落空了,但她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女人,她向郑庄公帮段套了个封地,在京邑。这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而且封地面积非常广,段到了京邑之后还不断扩建,这就违反了周朝礼制。
郑国大夫祭(zhài)仲听说后,指着郑庄公鼻子就是一顿教育,无非就是祖宗家法那一套啦,说来说去核心思想就一句话:你这样分家,给叔段那么大一块地,就不怕他造反?
郑庄公听完后两手一摊,表示亲妈和亲弟弟要,我有什么办法?
祭仲听完后气不打一处来,说:“你还不了解你妈,你还不了解你弟弟?”
郑庄公听后说:“没事儿,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经典的成语就这样诞生了。
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啊,没多久京城大(tài)叔段就不安分了,他要求郑国西部、北部变成除了要听郑庄公的话之外,还要服从自己的命令。郑庄公没理他。
接着小段又要求西部、北部变成干脆别听国都的命令了,直接服从他一个人。这明摆着要恢复两个太阳的制度啊,下面公子大臣们都急眼了,可郑庄公还是对此置之不理。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在郑庄公的放任背后,是叔段的厉兵秣马,此时他已经把西部、北部边城占为己有,还把自己的封地扩大到廪(lǐn)延地区,几乎整个郑国的西北边境都归于叔段所有,他心里那点小九九,傻子都能看得透吧?
如果真照着这样发展下去,叔段只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妥善管理,收复民心,过上几年一切稳定了,再与哥哥分庭抗礼,最终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可叔段等不及,因为他妈武姜作为自己有利的后盾,可以在自己攻打都城时作为内应,一举拿下都城新郑。
这一来庄公忍不了了,命令公子吕带兵讨伐叔段。京邑听闻庄公大军前来评判,也纷纷背弃叔段。战争还没开始呢,自己就输了,叔段一路逃到了鄢,王师大军还一路穷追不舍。
最后叔段只好逃离郑国,前往共国避难。从此,京城大叔段有了一个新称呼——共(gōng)叔段。
这就是《春秋》开篇的文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是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我们从“分家”的视角,了解了西周的灭亡,和春秋时期的开始,再通过郑庄公和叔段分家的故事,讲述了“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故事的来源和典故。纵观整个春秋时期,还有许多好玩的成语故事,比如郑庄公他们一家,一路疯狂作死的叔段走了,但整个故事还没完,因为一切的幕后,都有一个女人从中作梗,那就是郑庄公和叔段的母亲武姜。
接下来,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