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临死前给商鞅一道密诏,商鞅拒不执行,结果就悲剧了,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什么密诏,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秦国自秦穆公之后,出来的第一个很了不起的君主大约就是秦孝公了。
秦孝公这人真了不起 ,怎么个了不起法呢。
他上台前,秦国经悼公、怀公、简公、出子四代内乱,国力已经衰弱不堪,由崛起不久的强国又沦落成一个三四流的国家,还时不时受三晋、义渠以及巴、蜀等国的欺负,可谓是四面受敌,内忧外患。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孝公发布了史上最振聋发聩,最鼓舞人心的招贤令,为什么这么评价这份招贤令呢,大家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简单点讲,这份招贤令,回顾了光荣的过去,总结了历代君主的得失,然后很诚心的向天下招贤,对有能力强大秦国的优秀人才,都慷慨到了愿意分茅裂土的地步。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封建君王,能做到这一步,一方面自然需要魄力,另一方面,他的胸怀得有多宽广啊。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入秦了。
秦孝公说到做到,采纳了商鞅的霸术,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义无反顾的支持商鞅变法强秦。
商鞅在秦国自然工作的很努力,但说白了,他其实是把秦国当试验田,试验自己的“法家之法”,因此,他的许多改革都是开创性的,都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遵循, 用现在的话说,是摸着石头过河,风险是相当大的。
为将权利收归中央,商鞅第一次在秦国大力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大家都知道,即便百余年后的秦始皇,推行的时候也受到极大地阻力,秦亡之后的汉朝,也是郡县与封国并行,不敢彻头彻尾的改变。
数百年之后依旧如此,那数百年之前,商鞅变法所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还有增加收入的农业改革,废井田,开阡陌,现在看起来比较模糊,可在当时,等于从贵族手里夺回土地,剥夺贵族的利益,他们能开心的了吗。
如此种种,商鞅的每项变革,虽然都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好处,但都是拿贵族开刀,因此,贵族对他的反对也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秦国公族在秦国权利很大,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就曾被公族驱赶出国,在外流浪二十余年之久,秦孝公上位后,公族虽然有所收敛,但还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孝公对商鞅还是信任如初,放心的把国家交给他去经营,对一切反对意见充耳不闻,就如一颗大树,张开枝叶给商鞅遮风挡雨。
改革之初他就坚信商鞅一定会成功,从而坚定地为商鞅排除一切阻碍,有功则归功于商鞅,有过则归过于自己,千秋之下,这样的领导人还是可遇而不可求,可两千年以前的商鞅就很幸运的遇到了。
西方史学家评价商鞅的功绩时说: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是不可能实现大一统的。
一百余年后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还承受商鞅变法的余惠,商鞅的功劳有多大可想而知。
当然,这背后哪能少得了秦孝公的支持,两人也因为这次合作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俩关系好到什么程度,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秦孝公病入膏肓的时候,曾下一道密诏,想把君位传给商鞅,但商鞅却坚辞不受。
为了秦国大业,秦孝公甚至想把父传子,子传孙的君位传给商鞅,纵观列国,也别说列国,后世皇帝,也没有想把君位传给外姓的,可秦孝公他就这么做了。
对秦孝公的好意,商鞅就这样坚决拒绝。
当时呢,商鞅在秦国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威望,都大到什么程度: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秦国老百姓眼里只有商鞅,而不知道谁是大王,更何况,商鞅还掌握了一支精锐的河西军团,有兵,有权,有威望,又有秦孝公遗诏,商鞅这时候继位还是可行的,很难想象,商鞅当上秦国国君之后秦国会怎么样,可他呢,却坚辞不受。
反而为了避嫌,在秦惠文王继位不久即告老回乡,临走之前,还亲手交出自己的河西兵团,老虎卸去爪牙,于是旧贵族即乘虚而入,在秦惠文王献谗言,诬告商鞅造反。
秦惠文王呢,因为当世子时行为失当,受过商鞅的处罚,所以早对商鞅怀恨在心,这回又有人诬告商鞅造反,而且言之凿凿,确信商鞅在国内的威信比他高 ,一个君王威信还不如个大臣,那可是极度危险的事情,于是秦惠文王继位之初,连他老子秦孝公的丧事还没处理利索,就迫不及待的以谋反之名把商鞅车裂、夷三族,一个对秦国立有大功,并且对中国后世都有重大影响的大贤就落了个这样凄惨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