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张良更胜一筹,陈平在刘邦吕雉手下如何越做越高善始善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协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众功勋中,萧何、张良、韩信功劳最大,被称为“汉初三杰”。萧何长于政务、张良运筹帷幄、韩信战无不胜,可谓刘邦集团在政、谋、战三方面各自的领袖。
然而,从秦朝崩溃到汉文帝开启文景之治,几十年中,中华大地烽烟四起,长安朝堂剑影不断,可谓多难之秋。即便是楚汉战争中的开国功臣,也很难善始善终。
萧何位列相国,被刘邦猜忌,只能自毁名誉而免罪;张良于立国后闭门修道,明哲保身;韩信则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最终惨死长乐宫。
不过,汉初却有这样一人,在荥阳、白登两次随刘邦遭困、命在旦夕,却又都靠着智略,帮助高祖化险为夷、逃出生天。立国后,他成为朝堂上的不倒翁,在刘邦、吕雉这样疑心重、手段狠的强人手下曲伸游刃,官位还越做越高。诸吕的骚乱过后,他迎立文帝,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独居相位。
此人,便是西汉丞相、曲逆侯陈平。
(汉初或当有“四”杰)
后世文人在月旦古时谋臣时,常将陈平与张良并称,遂有“良平之才”或“良平之谋”的说法。笔者无意将张良、陈平分个高下,因为他们宛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是不同类型的谋士。张良是韩国名门之后,故国的遗产、旧部都是他的起家资本,陈平是户牖贫农子弟,白手起家,甚至靠“吃软饭”摆脱困境;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身材不够伟岸,陈平则身姿“长大”,是公认的“美丈夫”;张良一生服膺道家,寡欲而终,陈平初信黄老,后来“其意固已远”,以荣名富贵而终;张良画策,多为大战略,上得了台面,是阳谋,陈平用计,“秘”字第一,“世莫能闻”,是阴谋。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称陈平“六奇既用,诸侯宾从於汉”,也在《陈丞相世家》中写陈平“凡六出奇计”,于是,陈平“六出奇计”的典故便声名远扬。不过,关于六计具体指哪六条,似乎有一些分歧,而若是只看陈平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也不能总括陈平之“智”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不再按时间顺序罗列六计,而将史汉二书所载陈平的大小计略综合考量,并按其特征分为四类,以探求“断尽陈平一生”的“知谋二字”(王鏊语)的真谛。
一、善于应变决策
秦末汉初是危机四伏的时代,无妄之灾来敲门是常有的事,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而能否躲过这些明枪暗箭,关键要靠第一时间的应变,若是没有临场应变之能,纵是有满腹智计,多半来不及推敲片刻便要大难临头了。
陈平正是一个反应极快,越是惊险、应变越快的人,有两个案例可以证明。
其一,在陈平先后不容于魏王咎和项羽,最终决定投靠刘邦时,他却在前往刘邦阵营的道路上遇到了凶险。乘船渡过黄河时,那船夫看陈平仪表堂堂,便猜测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一定有值钱财物,于是杀机渐起、目露凶光。陈平见状,居然立刻脱下衣物,光着膀子和船工一起乘船。这一脱,便能证明自己身无长物,船工见财起意之心也就平息,陈平也以此逃过杀身之祸。
(陈平画像)
其二,刘邦弥留之际,燕王卢绾反叛,令樊哙讨之,但是又有人进了樊哙的谗言。性命已如风中之烛的刘邦怎能明辨是非,便令陈平、周勃去樊哙军中取代他,不仅如此,还要陈平一到军中即刻斩杀樊哙。
这无疑是一项苦差,擅杀樊哙这样劳苦功高的主将,必令三军浮动,一旦发生哗变,执行处斩樊哙命令的陈平自己肯定凶多吉少。另外,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刘邦时日无多,吕后即将成为汉帝国真正的掌舵者,若杀了樊哙这样的吕后亲戚,吕后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于是,陈平当机立断,竟不执行刘邦之令,而是改处斩为押送,用囚车把樊哙送往长安。而当听到刘邦病逝的消息后,陈平更是马上弃下囚车,单骑抢先回到长安,向吕后表白忠心,这才消去了受谗被诛的风险。
擅改刘邦圣旨,单骑面见吕后表忠,都是陈平的应急处置,也都是险棋,但陈平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当机立断,成功保全自身,其应变之能由此可见。
二、懂得隐忍从权
作为一个自谋其身之能登峰造极的人物,陈平可不只会事到临头才金蝉脱壳,最好的方式永远是预防,而预防的智慧则在于韬光养晦、靠着一时的隐忍从权,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吕后是一个清除异己绝不留情的人,刘邦尚在时,韩信、彭越两个沙场能手就都死在吕后话语中暗藏的刀锋下。刘邦过世后,吕后更是大力铲除异己,刘邦的妃子、刘姓诸侯王和开国功臣都有不少受到打击。但陈平却始终安然无恙,靠的就是韬光养晦的隐忍手段。
吕后提出诸吕封王时,陈平位居左丞相,右丞相王陵性子刚烈,以“非刘氏不王”的原则力拒。谁料吕后一招明升暗降,一举把王陵排挤出朝堂。陈平则假意赞同,继续留在相位。除此之外,他还摆出一副沉迷酒色的样子,让吕后放松警惕。事后观之,正是陈平的曲伸,才让他能够留在相位,保全了一些在吕后去世后扳倒吕氏集团的权力基础,若他也像王陵那般刚直,诸吕之乱的胜利者恐怕不好说了。
(吕后画像)
忍一时的从权智慧,不只能用在自身,也可助力他人。当年刘邦策动垓下之战,韩信以“封齐王”为要求换取出兵。刘邦本大怒,但陈平和张良立刻阻止他,让他先封韩信,以防韩信自立门户而使天下陷入三分的僵持局面,待彻底消灭项羽后,再收拾韩信也不迟。刘邦立刻领悟,这才有了垓下之胜利以及之后统一强盛的汉帝国。
三、长于权衡取舍
凡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通往权力顶峰的路途上免不了流血牺牲,若是不懂取舍、优柔寡断,则难免因小失大。刘邦一生有两次凶险的被围经历,一次是被项羽围在荥阳,一次是被冒顿单于围在白登山,而两次都是陈平运用奇计,靠相对较小的牺牲换来了刘邦的安全。
(荥阳脱险)
楚汉僵持的成皋之战中,刘邦曾在荥阳城被围困多时,人困马乏、缺兵少粮。此时若想逃跑,必须牺牲一些诱饵。恰好刘邦账下有一义士纪信,愿假冒刘邦、拖住项羽。于是陈平立刻在刘邦同意下写好降书、送给项羽,书中声称要先放数千妇孺,然后归降。当夜,陈平在荥阳东门“夜出女子两千人”,并由纪信假扮汉王坐在龙车之上,楚军果不追击。当妇孺散尽,纪信的西洋镜被拆穿,为时已晚,陈平和刘邦早已趁夜带少数亲信从西门逃出。之后,纪信被项羽烹杀,但用少数部下换得主帅的保全,在功利角度来看是稳赚不赔的交易,陈平在荥阳所做的取舍保住了汉王刘邦,也成就了义士纪信,虽残酷,但正确。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的凶险程度较荥阳有过之无不及。刘邦亲征匈奴,自带轻骑北逐之,到平城,步兵大部队还未跟上,“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千钧一发的时刻,“高祖用陈平奇计”,派使者游说单于阏氏,冒顿随后解围之一角,刘邦在层层护卫下逃走。《陈丞相世家》称这条“奇计”的内容“世莫得闻”,而《匈奴列传》则载陈平用重金贿赂阏氏,让他告诉冒顿“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冒顿见原先约定的援兵又没到,担心被汉军反包围,于是放过刘邦。平城雪中,陈平靠重金换得冒顿解围,然相比高祖性命,千金又有何贵,这次权衡取舍,陈平又赌对了。
四、出手阴狠诡诈
前文所述的三种特质,或可被视作智略家的普遍长处,若论陈平智计的标签式特征,“秘”、“阴”、“诡”甚至是“毒”这样的形容词才配得上。毕竟,连陈平自己都承认自己“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多阴祸也”。
而最能体现陈平计策阴狠诡诈一面的,当属离间项范,智擒韩信两招。
(项范失和,陈平之功)
陈平投入刘邦阵营并取得信任后,“汉高祖以陈平为腹心”,“沈机秘画”。因此,陈平的只能可以被定义为亲信谋士,且掌管谍特等隐秘行动。荥阳被围时,陈平说动刘邦,得到黄金四万金,对项羽阵营“行反间,间其君臣”。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一掷,谣言立起,先是钟离眛等名将被项羽疏远。后来,陈平又教刘邦在接见项羽来使时佯装惊讶,说“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随后大大降低招待的规格。楚使归去后如实禀报,项羽果然对范增起疑,范增怒而致仕,不久忧愤而死。仅用金钱和刘邦的一席话,陈平便让楚营分崩离析,失了钟离眛这样的臂膀,又丢了范增这样的智囊,不费一兵一卒,是奇计,也堪称奇迹。
而面对韩信,陈平的诡诈则让这个在疆场上、万军中无往不利的淮阴侯乖乖做了阶下囚。高祖六年,韩信谋反的流言甚嚣尘上,诸将怂恿刘邦发兵讨伐,陈平则通过冷静分析告诉刘邦:在战场上和韩信决胜,胜算并不高。他建议刘邦假借出游云梦泽,以天子巡狩、大会诸侯的惯例召韩信前来,这样韩信定不会生疑,如此,擒韩信“一力士之事耳”。刘邦依计而行,韩信果然受执,只能空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