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的公族子弟:晋惠公夷吾的背信弃义。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晋惠公姬夷吾在国人的印象中是很贤明的,跟申生、重耳处于同等的地位。晋献公的态度也至为关键,三大公子在应对骊姬派系的阴谋时,申生和重耳所面对的诬陷更为激烈,骊姬派系采取的策略是聚集力量逐步攻破,最开始集中力量对付申生,驱逐至于诬陷,诬陷至于逼死。
而申生之所谓谋反和自尽,显然是晋国相当严重的政治事件,骊姬借申生事件,把蜘蛛网撒向了重耳和夷吾,这两位的声望和力量,跟申生相比都要弱小的多,申生当年分封之地乃是晋国的圣地所在曲沃,而重耳和夷吾则是在靠近母舅之国的边境之地,这本身说明重耳和夷吾,在晋献公的眼中并不是什么具有重大威胁的力量,对两大公子的作战,无非更多可能来自骊姬派系而已。
跟重耳的历经磨难相比,夷吾的人生相对来说要顺利得多,虽说在流亡道路上夷吾可能遭遇过跟重耳相似的境遇,不过重耳有的夷吾一样都没有少,晋国国内的贤名,跟随身边的贤臣,夷吾在流亡时期跟重耳是平分秋色的。但是重耳流亡的国家之多,可谓是贯穿当时的整个诸侯列国,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又自南向北,重耳的人生更为颠沛流离,在数年之后才得返回晋国成为国君,而那时候的重耳已经是四十多岁了。
夷吾则不同,夷吾逃往的国家是梁国,而梁国在当时临近秦国,可说是秦国的附庸之国,夷吾此举则赢得秦国之支持,这是夷吾成功归国的重要力量。 夷吾与重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遵从礼乐制度上,在国内动乱发生之时,朝臣希望迎接重耳归国,重耳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说自己没有在君父死后守护在都城中为君父服丧,承认自己不尊重传统礼节,暂时不适合继承君主之位,夷吾的举动则要显得迫不及待的多。
夷吾得知自己能够归国继位之时,就派遣使臣前往秦国,承诺要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以此换取秦国的大军帮助自己回到晋国。既然有朝中重臣的迎立,夷吾还要选择如此丧权辱国的决策,来为自己夺取君位赢得更多筹码,这本身就说明夷吾的急不可待。夷吾是否真的是贤明之主,从这里已经初露端倪,夷吾在情绪上的自我失控明显反映出其政治上的不成熟,更反映出夷吾对权力的觊觎之心。
这个时候的晋国朝臣,可能尚且没有看出夷吾的绝对真面目。即便是当年偏向于重耳的重臣里克和邳郑,也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夷吾的君主之位。当然夷吾在回归都城之前,还曾经向里克开过一张空头支票,就是在自己成为国君而后,要给里克分封土地。如此看来,夷吾虽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但在辅臣之帮助下所推行的政治手腕还是较为厉害的。
《重耳传》剧照中关于夷吾的说法是“内清外浊可称惠,纵横捭阖君位夺,出尔反尔食言肥,天怒人怨败成囚。”这可是对晋惠公夷吾的人生之路的总结。夷吾在回归都城成为晋惠公而后,对秦穆公的承诺和对里克的承诺都成为梦幻泡影,夷吾对君子之言根本没有原则性的遵守,在位置坐稳以后夷吾便派遣使臣邳郑前往秦国,说明晋国新君继位就割让土地不利于君主稳定国政,直接拒绝割让土地。
这是赤裸裸的打耳光,自然秦穆公对此非常生气,对晋惠公的好感也就荡然无存。而在国内,里克作为弑杀前国君、荡平骊姬派系、扶立晋惠公夷吾的最大功臣,既没有得到晋惠公夷吾的承诺即得到应有的封地,更没有得到应得的升官发财,反而是遭到夷吾的嫉恨,认为其当年偏向于重耳的可能性,便将其权力进行剥离,甚至赐其死亡,这就是在国外和国内都干出了失信之事。
那个到秦国的臣子邳郑可能对晋惠公的做法也多有否定之意,闻听里克为晋惠公夷吾赐死,也便预估到自己的命运,索性在秦国怂恿秦穆公帮助自己重新选择晋国国君,即是迎接重耳归国。但是邳郑错估了晋惠公夷吾的随臣吕省、郤称、郤芮,认为可以通过贿赂的方式改变这三个人的派系,想要得到这三个人的支持来换立国君。邳郑刚刚回到晋国,就被三臣所杀。
邳郑的儿子邳豹得知噩耗,只身逃往秦国,希望借助秦国力量为父亲报仇。但是这个时候可能秦穆公认为时机未到,拒绝了邳豹的建议。秦穆公可能是希望借此看看晋国人的反应,看看晋惠公夷吾初登君位后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究竟会不会给晋国带来大的动乱。晋惠公夷吾的三把火显然烧错了地方,其所得罪的,一边是帮助自己的秦国,一边则是扶持自己的晋国功臣,这样的举措在任何人看起来,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晋惠公夷吾在晋国的种种举措,显然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引起争论。周襄王派遣重臣召公到晋国来面见晋惠公夷吾,可能本身就是要想知道晋国的政治战略到底将如何发展。显而易见的是,当了国君的夷吾已经不是当年流亡的公子,对待周天子的使臣也没有任何尊敬之意,显得傲慢无礼,甚至可能对周天子也出言不逊,这就引起召公之不满,史书中说,“ 惠公礼倨,召公讥之。”
晋惠公夷吾显然对这种我最大的感觉很舒服,此后更是变本加厉,认为晋国唯我独尊,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当年晋国发生灾荒,秦国派遣大量船只运载粮食以赈济晋国灾民,这种做法是所谓的以德报怨,显然在当时为秦国赢得了好的国际名声,这是秦穆公对晋作战的外交胜利。按理来说,秦晋之间既然已经有着如此友好睦邻关系,晋惠公夷吾应该彻底改变对秦之外交政策,就是与秦国结为紧密的外交同盟。可是次年而后,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求助之时,晋惠公却发动大军,乘人之危的攻打秦国。
这件事情的影响力非常严重,在西方的秦穆公可能意识到时机到了,晋惠公夷吾外有忧患,内无强援,天子震怒,这显然已经说明晋惠公夷吾已经失去人心,攻打晋国的最好时候到了,便是发动大军攻打晋国。这场战争打的很是蹊跷,双方在韩原作战,晋惠公与臣子庆郑产生口舌之争,导致庆郑不愿发兵救助晋惠公,导致其为秦国所俘虏,幸得晋惠公的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晋惠公才得以安然无恙的回到晋国,而当年不愿割让给秦国的河西之地在这场战争而后,还是被秦国所占有。晋惠公可谓是自食其果,身为国君为敌国所俘虏签订城下之盟,是为最大耻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