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趣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维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他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也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状元及第。
按说王维有才情,考中状元似乎也不奇怪。但历史上却有记载,说他这个状元得来不正,甚至有人指责他巴结权贵,骨头不硬,为后世所诟病。那么,王维究竟是通过什么手段夺得这个状元的呢?
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唐代的科举。科举始于隋代,唐代时得到发展。相对于明清,唐代的科举还是极不规范、极不严肃的,夺个状元很容易,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实惠。但站在唐人的角度来看,实行科举,毕竟是将由察举演变而成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高官厚禄不再被豪门巨族所垄断。
在名目众多的科举科目中,各阶层知识分子中的锐意进取者,大多将目标集中在能体现文才、诗才的进士科。其中,竞争意识最强者更是绞尽脑汁去摘取状元桂冠。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能尽快在科场得手,早日进入仕途,往往都要设法接近权贵与名流,以求得他们的推荐。王维自然不也例外,他选择的对象便是皇室要员,并迅速讨得了他们的欢心,尤其被岐王所看重。
岐王是什么来头?他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四个儿子,三哥李隆基继承了皇位,就是后来的玄宗,岐王身份之显赫不言而喻。有了岐王撑腰,王维想要考个进士,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但王维心大,不想只当个普通进士,还想争一争状元。
想走门路的人大有人在,当时王维最大的竞争对手便是张九皋,他是玄宗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弟弟,而且他本人也是很有文才,在当时是个知名人物。开元八年(720年),张久皋让一个经常出入公主府的门客为他说项,公主写了一张便条交给了京兆府的主考官,让京兆府选拔他为“解头”。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解头”相当于明清时期的“解元”,京兆府主持的省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顺天乡试,尚书省主持的进士考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不过,唐代绝大部分时间是不举行殿试的,而且京兆府的头名即“解头”往往被定为状元。
这样一来,想走门路的人大多从京兆府“解头”着手,张久皋正是走的这一步。王维也是拿定主意,非得状元不可,于是他便跟岐王商量,要他设法帮忙争得京兆解头。岐王说:“公主(玄宗共有30个女儿,具体是哪一个没有说)已经将解头许了人,她的权势比我大,不可正面相争。不过,我尽量帮你想办法。这样吧,你可将平日写的诗抄录来十首,再创作一支凄婉的琵琶曲并练习熟,五天之后来见我。”
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认真作了准备,并如期而至。岐王让人拿出一套鲜艳奇异的锦绣衣服,让王维穿上,然后让他手持琵琶,俨然一个盛装的乐师。再叫上几个歌女,便一起到了公主府上。
公主见叔叔到访,便让人摆上筵席,在让一群乐师、歌女进见。其中,王维年级最小,面庞洁白,风流洒脱,与众不同。公主见后就询问岐王:“那是个什么人?”岐王说:“是个精通音律之人。”公主便让王维独自演奏一支新曲,其琵琶声调十分哀切,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岐王乘机又说:“这是位书生,不仅精通音律,写起诗来也是无人可比。”公主更惊讶,王维赶紧将准备好的诗作献上,公主迅速浏览一过,惊叹道:“这都是我平素最喜欢诵读的,还以为是古人的佳作,竟是你写的么?”于是她让王维换上书生装,坐到首席上去。王维举止儒雅,言谈幽默诙谐,备受在座贵族的青睐。
岐王又说:“如果让京兆府今年将此生定为解头,的确是为国家做了件好事。”公主说:“那就让他去参加考试吧!”岐王说:“他如此有才,如果不能当解头,他是不肯参加考试的。可是,听说公主已经推荐了张九皋了。”公主笑笑说:“这不关我的事,原本是别人托我推荐的。”紧接着公主又对王维说:“你如果真要参试,我将一定为你设法。”
事后,公主果然将京兆府主考官召到府中,让婢女传话,今将解头换成王维。王维就这样挤掉了张久皋当上了解头,又在第二年的省试中被点为状元。
这个故事在《集异记》、《登科记考》、《太平广记》中皆有记载,可信度很高。据笔者查:王维状元及第的说法有二,一为开元九年,一为开元十九年。不过王维确实是通过了岐王、宁王结识公主而得到了这个状元头衔,文中所说的公主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