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趣历史!
对刘禅的降书透露出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63年冬,蜀汉灭亡。从221年昭烈帝刘备称帝开始,历二帝,终结于后主刘禅,共四十三年。
读《三国志》,每每读到刘禅的降书,都忍不住再读几遍。
降书很短,连标点符号只有251字,去除标点符号,仅有208字,可谓言简意赅。
我们先来看看刘禅的降书:
限分江、汉,遇值深远,阶缘蜀土,斗绝一隅,干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每惟黄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将军鲜于辅,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而否德暗弱,窃贪遗绪,俯仰累纪,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归能之数,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顺以从命!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努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辅伊、周,含覆藏疾。谨遣私署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绶,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舆榇在近,不复缕陈。
投降书中出现了一个曹魏官员的名字,叫鲜于辅,曾经作为文帝曹丕的密使去成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就从这个事儿说起,来看看刘禅的降书还蕴含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一)蜀汉的内忧外患
黄初是曹丕的年号,共七年。
曹丕是在220年逼汉献帝禅让登基称帝的,随即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大汉王朝。
那么曹丕怎么会派使者来成都劝降呢?这与当时蜀汉政权的内忧外患有关系,也与当时天下形势密切相关。
刘备是在221年四月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承认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尽管曹丕深知孙权的如意算盘,但至少名义上曹魏统一了东吴。
曹丕的算盘是孙权与刘备斗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哪知道刘备惨败。更令曹丕意料之外的是,刘备居然一命呜呼,蜀地后院南中地区反叛,烽烟四起。
其实,在刘备弥留之际,蜀汉半数以上的版图笼罩在反叛的烽烟之中。222年十二月,汉嘉郡太守黄元打探到刘备病危,拥郡反叛。次年三月,进兵临邛,逼近成都。益州南部四郡中,越嶲(suǐ)郡(今西昌附近)、益州郡(今云南)、牂牁郡(今贵州)发生反叛,并波及永昌郡(今中国云南省西部以及可能包含缅甸克钦邦、掸邦的一部分)。特别是益州郡反叛后,宣布归孙权,并把太守张裔绑了送给了东吴。
而刘备安置在公安县(今湖北公安)的前益州牧刘璋,落入孙权之手,孙权马上重新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刘璋卒后,正值雍闿据益州郡叛降孙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蜀书》刘二牧传)孙权将刘璋之子刘阐置于孙吴的交州与蜀汉的益州交界处,意在发挥刘璋、刘阐父子昔日在益州的影响力和余威,声援支持和扩大蜀汉的反叛力量,给蜀汉政权反叛大火狠狠地浇上一桶油。
“斗绝一隅,干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就是这个背景,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自己承认“负隅顽抗”。
但是,孙权所作得这一切,都向曹丕报告了的。曹魏大臣们认为,这是劝降蜀汉的最佳时期,若蜀汉能归降承认曹魏政权,天下不就大一统了吗?尽管是名义上的,但毕竟还是大一统了嘛,先达到这一步再说。
(二)曹魏重臣书信劝降
曹丕令与蜀汉重臣有私交的大臣写信劝降;职能部门大臣直接写信给诸葛亮,阐述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曹魏司空王朗给蜀汉司徒许靖写了三信封(刘备去世后不久,他也辞世,可能后两封或者至少有一封是他入土后写来的),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写信给诸葛亮,等等。许靖是当时天下读书人所敬仰的,意在利用他的影响力说服蜀汉。这些信表达的无非就两个意思:陈天命人事,阐述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而且提出了蜀汉归顺的待遇——举国称藩。
给诸葛亮写信的有个人值得注意,那就是太史令许芝。
许芝在曹丕代汉的舆论造势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他上书魏王曹丕,以谶(chèn)纬论述天命已舍弃汉,魏当代汉而兴。是后,群臣上书劝进,都是以许芝所谓天命去汉为基调,也可以从中看出,许芝在曹丕代汉过程中扮演的是理论家的角色。
诸葛亮态度是不理睬,估计很多大臣都接到类似信件,诸葛亮为了正视听,写了一篇文章《正议》,鞭挞曹魏这些投降的建议,同时也是为了安定蜀中民心。
(三)曹丕派密使到成都劝降
使臣是谁?虎牙将军鲜于辅。
关于这个人,其事迹分散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里,对他很陌生也不奇怪。
其实,这个人在曹魏阵营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举个例子:汉献帝策命曹操为魏公时候,曹操假意要固辞一番,他手下就上书劝进。古人很注重仪式感的,尽管是虚情假意,但做得跟真的一样。曹操手下30多个文臣武将上书劝进,鲜于辅排在第十位,位次高于王朗、曹仁、曹洪。他当时的职位是建忠将军昌乡亭侯。而曹丕登基后,拜为虎牙将军,封昌乡县侯,从亭侯晋位县侯,关键是曹丕还给了他一个殊荣:位特进。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
派他出使成都,也算给刘禅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很大的面子了。出使的目的就是“欲使举国称藩”。
鲜于辅作为密使的来成都的始末细节,史书中找不到只言片语。我推测可能是刘禅即位之后不久,估计连刘禅的面都见不着,顶天也就是诸葛亮应付了一下。那时候刘禅还没有满18岁,还未亲政,就算亲政了,他说了也不算。
投降书中“而否德暗弱,窃贪遗绪,俯仰累纪,未率大教”的说辞,算是对当年密使鲜于辅来成都的一个回应。
这个回应很有意味。
否德,意思是德行不良;窃贪遗绪,更为严重,说某某人贪念先帝(刘备)的遗诏赋予的权力。尽管降书没有指明是谁,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指是谁。
(四)刘禅的投降仪式
降书最后一句:“舆榇在近,不复缕陈。”
舆榇,什么意思呢?用车载运棺材,自明有死罪或以死自誓。
其实这是古代君王投降仪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后主传》记载:“艾至城北,后主舆榇面缚,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面缚,是《左传》里记载的古代用以表示投降仪式,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
当然,《左传》记载的投降仪式除了面缚、舆榇外,还有很多。前面已经说了,古代人很注重仪式感的,而刘禅投降的仪式很干脆利落:带上棺材,双手反绑着。
他的这个行为为晋代王公们所称赞:“刘禅乘骡车诣艾,不具亡国之礼。”说明刘禅还是挺有骨气的,把投降仪式中的衔玉、跪行那些侮辱性的仪式拿掉了。
我想,刘禅这样作,底气从哪里来?其实降书上说得已经很清楚了:“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努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命军队将领放下武器,官府的钱粮簿册一无所毁,令百姓不要害怕,等待投降后大魏之恩典,这样做,就是为了“全元元之命”。
元元,指百姓,刘禅为了保全老百姓的性命而已,自己是生是死,“惟所裁之”。
当然,邓艾这个搞农业出身的将军,深知百姓之苦,也深知百姓之重,当即解缚焚榇。
解缚,焚榇,也是古代典籍记载的受降礼节。解缚,意即释放,焚榇,就是烧掉棺材。
那么,刘禅的投降仪式是:奉降书,面缚,舆榇,解缚,焚榇。
最后简单说说派送降书的三个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
张绍是张飞的第二子,刘禅的舅子;张飞的长子张苞,在三国演义中神勇无比,但《三国志》记载只有五个字:“长子苞,早夭。”
谯周号称蜀中孔子,天下皆知,就不多说了。
邓良是蜀汉重臣、车骑将军邓芝的儿子,刘禅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