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课改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并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国,课程改革尤为重要,它涉及着千千万万学生的未来。近年来,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着课改,并对常规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体会,下面我将列举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常规教学应该从学生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讲课为主,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具有更多自主学习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常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素质素养。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关注于应付考试,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常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现实生活和职业挑战的能力。学生们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再次,常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和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个体竞争和个人成就,忽视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并着重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团队合作,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最后,常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课改 和日常教学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常规教学应该从学生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应该紧密配合并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 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课改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改革创新。课改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议话题。在实施课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我对课改教学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课改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和听取。而在课改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通过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和乐于表达等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其次,课改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强调记忆和重复,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局限性。而课改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和探索。通过开展问题导向和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发展。
第三,课改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单一、内容陈旧,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课改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场景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课改教学调整了教师的角色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身负着一切教学任务,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而在课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课改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而课改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课改教学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掌握学习的节奏和方法。
总结起来,课改教学在实践中显现出了许多积极的效果。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思维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调整教师的角色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努力,课改教学正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然而,课改教学的推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教师们持之以恒地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改心得体会篇三
关于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改心得体会篇四
课改,也就是课程改革,是学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行的深层次变革。在学校开展课改的背后,有着迫切的动机和需求。一方面,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教育改革的呼声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因此,多数学校迫切需要开展课改,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成长需要。
段落二:课改所迎来的变革
课改的本质是变革。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主导的,注重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收。而在课改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开展讨论、团队合作、项目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实践性的应用,例如将音乐和视觉艺术结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这些变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段落三:课改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参与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通过课改,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课改中,学生不再是仅仅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运用者。课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和实践的机会,他们逐渐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增强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段落四:课改对教师的影响
课改不仅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而在课改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伙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表演场,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平台。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
段落五:课改对学校的意义
通过开展课改,学校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课改可以使学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和职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课改也可以增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课改在学校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课改,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调整教育目标和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课改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伙伴。通过课改,学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积极推动课改,创造良好的课改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课改心得体会篇五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受益非浅.下面把我的几点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课改心得体会篇六
关于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语文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改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飞速推进,外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为了培养更多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双语课程。作为一个中学生,通过参与双语课改,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双语课改的心得体会。
首先,双语课改提高了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学生,我的外语水平一直是相对薄弱的一环。但是通过双语课改,我发现外语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在以前的传统课程中,老师往往只有简单的讲解和文字教材,而在双语课程中,老师会用英语进行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英语的实际运用,使我们有机会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加强了我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通过亲身参与,我逐渐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双语课改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往往依赖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来学习知识。然而,在双语课程中,老师更多的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而我们则需要主动地去发现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我们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和探索过程,提高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需要主动查找资料,做好课前准备,甚至还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这些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考试,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双语课改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发展。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每天都会面临各科目的学习。而通过参与双语课改,我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以英语为例,通过与历史、地理和科学等学科的融合,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些学科的内涵和实际应用。例如,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通过双语课程了解地理知识并用英语进行讨论。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也培养了我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最后,双语课改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双语课改,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在与外教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思维,也培养了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参与双语课改,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影响。它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科的融合发展,并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作为一名青少年,我深信双语课改不仅对我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我期待着双语课改在更多学校得到推广,为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会。
课改心得体会篇八
新课改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老师,我有幸参与了听新课改的培训,不仅对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听新课改的一些个人体会和心得。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然而,新课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强调的是跨学科的学习。在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常常被划分为独立的存在,学生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中无法建立联系。然而,在新课改下,我们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并通过综合性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艺术、体育等其他学科的元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知识,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
第三,新课改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艺术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达自己的创造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新课改鼓励多元评价方法的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新课改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同时也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多地尝试和探索。
第五,新课改还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教师之间也需要开展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不断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听新课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让我明白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与专业发展。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我相信新课改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教育效果。
课改心得体会篇九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 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出国留学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第三,课改需要加强各市、县、校之间的对话。"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各校纷纷群策群力,进行一场场多形式的课改对话,例如:开学初的新课研讨及现场的听课、评课和送教下乡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群众的智慧是无止境的。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正因为这样对话,我们的课改出现了"百花齐放"教学新局面。有了这样的对话,一线老师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单。
最后,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
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动制静"的方法,有以下三点做法:
1、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倡导由学生主持、主讲的主体式形式。例如,每个单元的许多阅读课,在前面精读例文的学习后,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讲,组织讨论解决;可以倡导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活动式教学形式,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可组织学生模拟采访活动、辩论大赛活动,这些多向互动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人本价值。
2、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告示学生珍惜并行使问题咨询权。
3、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埋下伏笔。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研讨并联系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活跃了思维,更提高了“环境”意识。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样,我们老师更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找到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
双语教育课程改革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我有幸参与并亲身体验了双语课改。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双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第二段:
首先,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通过狭窄的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而在双语课改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英语原版书籍、英文文章等。同时,他们也有机会与外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些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实践环境帮助学生更加自然地掌握语言,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第三段:
其次,双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双语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另一种语言,还能够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他们可以通过与外国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了解不同国家的习俗和传统,拓宽自己的眼界。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国际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第四段:
另外,双语教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双语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学生在开展科研项目时可以利用多语言资源进行研究和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此外,双语课改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开展英语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第五段:
总结起来,双语课改在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然而,双语课改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一,师资队伍的培养等。因此,我们需要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进双语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双语教育。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一
当学生进入教室听课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听课的心态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科目抱有偏见,认为它们无用或无趣,这种心态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厌学、困惑、无动于衷等。因此,为了提高听课效果,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心态,并学会改变它。
二、有效的听课技巧
1. 集中注意力。学生需要专注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拿起笔记本,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概念。这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让你更加专注于老师的讲解。
2. 积极提问。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问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有助于记忆。
3. 细心倾听。听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应该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解。他们应该努力理解并记住老师所说的话。
三、改变听课心态的方法
1.改变对某些科目的看法。每个科目都有它们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应该避免对某些科目抱有偏见。他们应该意识到,理解不同科目的知识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互动,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与同学共同学习。与同学共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且它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分享。
四、提高听课效果的好处
提高听课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通过积极参与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从而对应考试提供更有深度和全面的回答。
五、结语
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良好的听课心态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为了提高听课效果,学生需要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并采用有效的听课技巧。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将能够更好地接受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们杨梅小学是诸暨一所新建小学,如今刚满三周岁。这样一所稚嫩的学校,能在省城的课改实验会上获得如此殊荣,真是无比欣慰,在此,我代表杨梅小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同时,我觉得,这一殊荣,更是对我们学校进行课改的鞭策。
丝丝缕缕烟,红红绿绿房。 长长窄窄溪,清清蓝蓝水。
闪闪烁烁星,长长短短桥。 花花绿绿伞,漂漂亮亮人。
又如《柳塘风淡淡》是《现语》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的内容是: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暮鼓对晨钟,牧子对渔翁。
老师导入:“这篇对对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很不相同,你能猜出那些与众不同来吗?”用心读后,孩子发言了:“我读出来了,这里有很多颜色。”“是的,课文里没有写到有关颜色的词,却表示了很多种颜色,这正是与众不同之处啊,可你能找到这些表示颜色的事物吗?”孩子纷纷说到了“风是彩色”的。此刻,听课教师和执教老师都觉得该如何处理这一新生成的教学现象呢?执教老师灵机一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理念指导下,马上接过话茬说:“风是彩色的,你能举出一种理由,让老师相信你所说的话是真的吗?”孩子胸有成竹地回答:“春风吹过,桃花红了,那风是红色的;春风吹过,草地绿了,那风是绿色的。”“哦,充分的理由!”老师欣慰地笑了。你看,孩子们联想是多么丰富,多么富有童话色彩。
这就是语文,这才是语文!这样的例子,在《现语》中不胜枚举。总之,《现语》这套教材,对孩子来说可以益脑睿智。《童真》、《童年的梦》这两本小册子,就是孩子学习《现语》后所生成的教学成果。里面记录的都是孩子们在平时课堂上迸发出来的鲜活语言。我们非常注意平时的积累,打算每年暑期把它整理成册,预计六年后,一套完整的《现语》副产品就诞生了。
对教师来说,《现语》是进行课改实验的抓手,《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是一种思想,如何从实践中来体现呢?这套《现语》教材正是体现新理念的试验田,如《小马脚疼》课后有一个题:如果小鸟说:“脚疼就想办法把刺拔出来吧!”那结果会怎样?这一问题,就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孩子有个性化的体验,答案多元化”等理念(……)。又如《明天要春游》这篇课文中写道:明天要春游,心儿多欢畅,备好饮料和干粮,早早上了床。翻过来……哎!睡不着。翻过去……哎!睡不着……教材体现了《新课标》中“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新理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年来,我们梅小已喜结硕果,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写出有关《现语》案例、随笔等文章已不少于五、六十万字,已整理成册的有《星星拾掇》、《我的自留地》、《成长的故事》等。再说,在我们尝试、探索、研究《现语》和《新课标》之间的关系时,与《现语》编委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宏观信息,得到了更多与使用《现语》教材的学校交流切磋的机会,更磨练了我们。《现语》这套教材,是我们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标》的载体,《现语》在实践操作中,带给了我们很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虽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但当我们挺过困境后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可以说,我们梅小教师是和《现语》一同成长。所以,今天,我们要感谢提供这套教材的编委会,感谢杨明明老师对我们教学工作的悉心指导。《现语》,我们将继续实践、继续改进、继续推广。谢谢!
课改心得体会篇十三
导语: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自2024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我们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这样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有的是课前的,也有课后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以后的路还长,我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不够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水平,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努力。著名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教师“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会以此为鉴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