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栏目:五号文库 更新时间:2024-05-07 20:09:02 作者:文/会员上传 发布时间: 人气: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一首先,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一

首先,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与感受。对于我来说,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充满了不同的岔路口和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就一定会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其次,哲学对于我来说,是关于存在、价值以及人的精神与思想等问题的研究探索。哲学理论在我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透过哲学思维,我不仅能够从更高层面观察人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同时,哲学思考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目标。

第三,心得体会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不断地体验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是经验的积累。通过反思思考,总结经验,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更为成熟和自信的人。

接着,在思考人生与哲学的问题时,我所拥抱的信念是“坚持和努力”。作为一个坚定的信仰者,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同时,在坚持的基础上,我也懂得了舍得放弃和调整。在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我不得不舍弃某些人或事情。这需要有担当和勇气,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走向自己应有的人生道路。

最后,总体来说,人生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和发现,而哲学思考和心得体会则推动我思考和总结人生的经验和故事。通过这些经历,我逐渐明白了坚持、努力和珍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只要用心生活,用心思考,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并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二

读中国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籍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籍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籍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籍,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籍,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三

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生意义和人类存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本质和目标。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有更深入的认识。哲学给予我们深邃的智慧和灵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选择。

第二段:努力追寻真理

在人生的旅程中,追求真理是我所珍视的一种价值观。通过不断地思考、学习和探索,我逐渐认识到真理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努力追寻真理,意味着不畏困难和挑战,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尝试找到合理的答案。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自我调整,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走上一条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第三段: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人生的进程中,我深深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是我们喜乐和成长的一部分。人际关系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保持开放心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经过相互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努力构建和谐共赢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四段:活在当下和珍惜生命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必须学会珍惜每一个瞬间,活在当下。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充满不确定。唯一我们能够掌握的是现在。活在当下意味着将全部精力和意识投入到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中,感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和瞬间的美好。而珍惜生命则是对自己和生活的一种敬畏和感恩的态度。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天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要善待身体和心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段:追求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和内心的平静。幸福并不是具体的某种形式,而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我相信真正的幸福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而不是外部的物质和荣誉。追求幸福的关键是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和人际网络。同时,内心的平静是我们抵御外界各种压力和干扰的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冥想、深呼吸、与自然亲近等方法,我们能够平抚内心的波动,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快乐。

总结:

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努力追求真理,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活在当下和珍惜生命,追求幸福和内心的平静。这些是我在人生的旅程中得出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走上一条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四

季羡林先生曾经骄傲地说:“我以朴素为美”,看似简单的句子确映射着如今社会中最珍贵的品格。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浮躁、奢华,“朴素”一词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征,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轻视,人们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朴实已被商品社会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年轻人未曾经历过建国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更无法想象父辈口中描述的“粮票”配给,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从小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不难产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网红打卡,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铺张浪费,更重要的是无法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也就无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沉下心来,专心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扫去内心的杂念,摒弃浮华和虚荣。如今国家倡导勤俭节约,更应该以简朴的态度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

二、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书中道:“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种大智慧,对长辈、对亲人、对身边的人都应该心怀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赠予。随着我们的长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们可能不需要儿女给他们买多少的物质商品,陪伴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当我们还在呀呀学语、跌跌撞撞学走路的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导着我们;当他们有一天步履蹒跚,我们能否耐心的和他们交谈,有朝一日成为父母的避风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养育之恩是人一生当中最需要学会的一种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步入社会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曲折,当我们遇到困难有人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时候,我们一定心怀感恩,感恩老师、感恩同事、感恩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对谁好,也没有谁必须要帮助谁,年轻人更应该学会感恩,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能遇到前辈温暖耐心的给予我们帮助,一定要将他们的恩惠铭记于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心理装着芸芸众生,一定是大气和包容的,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拥抱生活。

三、压力,拼搏的动力

季羡林告诉我们:“虽然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千万不要被压力所击垮,要正确的面对压力,把它变成动力”。现如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但人如果没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人生的价值是在奋斗中实现的,“温水煮蛙”的日子只会让人变得弱不禁风,当真正的大风大浪来临的时候,却没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苦难和磨练,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奋斗,对社会对家庭有一份担当和责任感,而不是养尊处优做一名“啃老族”,奋斗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就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他,将这种压力转换成奋斗的动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季羡林谈人生哲学》一书中涵盖了做人、说话、成功、时间等九个方面,我选择了几个感悟较深的方面进行了分享,让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更加有纪念意义。信息科技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资料,看电影,聊天,书本可能不是人们工作之余的首选。但书籍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读书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让我们的格局变得更加宽广,尤其是纸质的书籍,捧在手里更增添了些阅读的雅兴和氛围,最后再次感谢医院工会提供给我们的书籍,让我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感悟颇深,收获满满。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五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生意义和真理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寻心灵的迷思和寻求存在的指南。在我们行走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而哲学的智慧和思辨力则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和答案。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心得与体会。

首先,哲学教会了我思辨的能力。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选择和抉择,而思辨能力恰恰是我们做决策和取舍的重要工具。从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我学会了思考各种可能性和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易理解的部分。这种思辨能力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知自己和世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其次,哲学帮助我认识到人生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因此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也不尽相同。哲学教会我们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人生选择,理解并包容他人的不同。通过学习哲学,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宽容和接纳他人的能力。我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理解,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三,哲学启迪我的思考深度。人生中有很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而这些问题就好像是哲学的迷思一样。通过学习哲学,我学会了对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不断探索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思考和追求真理,我们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而这种思考深度和追求真理的意愿,成为了我人生中重要的驱动力。

第四,哲学教会我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声音和信息的干扰,导致我们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然而,哲学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独立思考,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哲学的思辨方法,我开始学会质疑和审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让我能够更清楚地辨别真理和谬误,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惑与挑战。

最后,哲学教会我珍惜生命和追求自由。人生的有限性和命运的无常性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哲学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珍惜每一刻、追求自由和快乐来面对人生。它让我明白生命的宝贵和瞬间的重要性,让我能够用心感受并珍惜每一刻的存在。同时,哲学也教会我勇于追求自由和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通过学习哲学,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内心的自由与满足感。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哲学,我收获了许多关于人生的宝贵心得和体会。它教会了我思辨的能力,启迪了我的思考深度,培养了我的宽容和接纳他人的能力,同时也激励我追求自由和珍惜生命。哲学如一盏明灯,在我人生的探索之路上指引着方向。我相信,通过持续地探索和思考,哲学将永远伴随在我的人生旅程中,为我提供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六

哲学是人类思考世界和人生意义的学科,而人生课本则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迪人心的指南。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课本,我们得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并为人生的旅程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哲学与人生课本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人生的意义

哲学与人生课本着重探讨人生的意义,引导我们思考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和价值。通过学习伟大哲人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我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内心的追求和完善自我。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功利与物质,而是要通过理性与智慧的指引,寻求心灵上的成长和内在的满足。

第三段:面对困难与挫折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常常面临困难与挫折。哲学与人生课本告诉我们,这些困难与挫折实际上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通过学习哲人的智慧,我们学会了从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案,并从挫折中获取力量。我曾经遇到过许多不顺利的事情,但是通过哲学与人生课本的启发,我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并最终战胜了困难。

第四段:人与他人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课本也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竞争驱使,与他人的关系局限于利益交换。然而,哲学与人生课本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互助和共同成长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我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困难,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这样的理解让我建立了更加深厚和持久的人际关系。

第五段:追求幸福和快乐

最后,哲学与人生课本教导我们如何追求幸福和快乐。通过学习哲人的思想,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眼前的一切,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同时,哲学与人生课本也教导我们通过追求智慧和知识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意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奥义,进而获得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结束语:

哲学与人生课本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的宝贵指导。通过学习哲学的智慧,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功利和物质上的追求,更是内心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同时,人际关系的建立、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智慧也成为我人生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与人生课本给予我们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我们成为更加明智和有意义的人。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七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哲学道理,其中包括了提高心性、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经营要诀等,学习京瓷哲学之前,感觉哲学是与工作毫无关系的词汇,通过学习才知道京瓷哲学的一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工作的积累。正是因为稻盛和夫把人性和心性放在企业的经营与日常管理工作,才有了今天的京瓷,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他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以及能力”这个方程式决定。刚学习这个方程式时感觉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在学习这个方程式时,发现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毕业于名校,又有很高的情商,但工作的业绩就是上不去,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那证明他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人生坐标,决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相反,那些没有很高的学历,不怎么能说会道,但是对工作的态度热情很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自我燃烧的同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燃烧,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是为什么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他的人格与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直强调的条目,众多事实证明在生活中,工作中真的是这样的,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持久的谦虚之心,才能源源不断的吸收更多的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添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加智慧,还要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发挥出来,做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以前自己属于慢热型的不善勾通,算不上“不燃型”最多也是个“燃烧型”的人,十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建议。一直感觉不到那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做法,通过读完这篇文章后,认识到了之前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以后要以“谦和之心”来要求自己,只有拥有谦虚之心才能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才能在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爱上工作”,人一辈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很多种原因,好多人的工作跟自己儿时梦想都有天壤之别,尽管说不清为何,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似有安排,我们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产生自信,进而萌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欲望,在这样反复过程中,你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有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将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融入到自己灵魂中去,你的人生才能硕果累累。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八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个人生存和生活展开的困境,通过对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礼、来自自我的情与欲的人生困境的观察、体验和分析,以自然为基础提出超脱的方法,来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这种思想对改变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困惑有着积极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容易摆脱人生困境。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哲学,可以说是典型的超脱哲学。庄子对自然、社会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即人生困境。庄子提供的个人体验、对人生困境的理性反思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安身立命,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求得精神上的自由,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庄子》一书概括了人生困境可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自我的三个方面。

(一)自然之限——生与死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也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死亡是人生无法跨越的界限。但是庄子并没有由此走向悲观,他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之表现,是自然的变化与循环。庄子通过对生死的观察和反思,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加以干预,也不能对此有所幻想。他提出了“以死生为一条”“死生存亡之一体”,甚至是“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唯一”。这样,生命就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生和死是生命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死是生命的潜伏状态,而生则是生命的显现状态。

(二)社会之限——命与礼

庄子还认为,在现实世界里还有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即,命主宰着人生。命是先天的必然性,是道的作用在人生变化上的体现,是不可干预和改变的。因此,对于命,应该因之顺之、听之任之,这样就可以去掉烦恼,获得心境的安宁与和谐,获得超脱与自由。作为外在规范的世俗之礼,如果违背我们的本性,我们就必然要大胆地超越它们。人生追求的高远,使庄子显得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使庄子只能潜伏于底层。然而庄子依然坦然从容,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精神上却超然世外。

(三)自我之限——情与欲

庄子认为,哀乐之情与厉害之欲是与生俱来的,不能避免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这种自我设置的障碍,也构成人难以逾越的人生困境。但是,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超脱情欲的藩篱?庄子提出通过对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在庄子看来,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应顺于自然,相通于大道,这样他就不再为情所困扰,他的心也就不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从而保持内心的虚静宁和。

在对待来自自然的生与死、社会的命与礼和自我的情与欲的现实人生困境上,庄子提出的超脱方法,流露出了庄子追求自然、自由的人生理想;庄子追求的超脱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逍遥游》作为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逍遥游》通过对鲲鹏、斥鴳寓言性描述,通过对宋荣子、列子的议论,衬托表现出庄子人生哲学的三种境界:绝对精神自由的超世主义、理性认识的处世主义、服从现实的顺世主义;讲了三种意义上的逍遥游:一是主体精神的价值之游、二是理性认识的认识之游、三是肉体之躯的现实之游。这三种逍遥之游自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还给他们的安身立命带来危机。文化世俗化的流行,精神寻求得不到满足,道德标准下降,心理健康被忽视,使得当代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他们缺乏人生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等等,处在人生的困境中,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力量来平衡失落,摆脱困境。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所体现的尊重和顺从自然的生命哲学,启示我们在德育培养中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以超脱万物的姿态获得心灵的淡泊和宁静,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念和乐趣。庄子顺其自然、实现真我的生存观作为庄子哲学的基础,认为世界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是非美丑之分。它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要告诫学生不要被社会物质利益蒙蔽了自己的本性,随波逐流,而是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实现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增强自信心,以一种豪迈奔放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虽然庄子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要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精神生活的快乐,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是庄子所说的不追求功名利禄指的是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必要的物质利益也是不能放弃的。庄子的人生哲学希望我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真正达到心灵上的解脱;但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人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要让他们树立为人民、为社会和为国家勇于奉献的精神和信念,还要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培养,还要引导他们能够正确判断社会上的各种价值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不过,庄子的人生哲学在起到了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留下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庄子的人生哲学应该辩证地看待,吸取其有用的成分,摆脱其负面的影响,化消极为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九

近期,我看到了一档深度剖析人生哲学的节目,其中第三集讨论了“认知快乐和痛苦的真正相关性是什么”,这戳中了我的内心。人们常说,快乐与痛苦两者是一分为二的,但是,追求快乐时,痛苦又常常紧随其后,那么快乐和痛苦真正的相关性是什么?下面,让我来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第二段:看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

对于快乐和痛苦的关系,我认为,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我们没有过痛苦,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快乐的滋味。同样,只有经历过快乐,我们才能理解痛苦。痛苦和快乐的经历,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成长和启示,他们是人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痛苦和快乐的反复出现,使我们变得坚韧而富有韧性,这对我们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非常重要。

第三段:正确认识痛苦

痛苦在人生中常常会出现,人们必须认识到痛苦对自身的成长的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我们应该学会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到它所传递的信息和能量,带动我们去寻找真正的快乐。痛苦,是人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次的遭遇都是迈向更加深入的人生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与痛苦相处并从中成长。

第四段:培养乐观心态

向痛苦说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对它,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培养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生命中的美好,而不是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感到灰心丧气。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用爱和耐心来去面对一切痛苦和艰难,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慢慢发现生命中的启示,培养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五段:结语

总之,痛苦和快乐,在生活中都不是可以被回避的,正确认识痛苦并从中成长,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与变故,学会寻找愉悦与快乐,会让我们走向优秀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不应该被痛苦所占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目光的信仰,掌握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砥砺前行,就会拥抱一份真正的快乐。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十

理性与 经验对立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本质,也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分类 方法 ,如演绎与归纳、 分析 与综合、先验或抽象与实证等等,但这种对立却正是西方哲学自身的基本框架,西方哲学是以理念、概念、范畴、逻辑等方法表达哲学的,因此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就是理性意义的,即便是与理性对立的经验仍是用概念、逻辑等方法和形式予以表达的,无论理性或经验都是关于知识或知识形式的 理论 ,而且总是以知识的形式被表达而成为哲学的 内容 ,西方哲学就是关于知识或真理的本质、来源、观点、方法等等的理论,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实际上仍然基于知识或真理这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说理性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还是它自身表达的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西方哲学,因此在西方哲学框架下理性与经验即是对立的,也是相互共存的,它们共存的形式仍然是理性的,所有的经验事物只有在被理性意义的形式化之后才能成为哲学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哲学的本质的是理性的,理性与经验的对立仅仅是在他们达到目的的功能关系上,即哲学的观点、方法上,而不是在它们的哲学本质上。西方哲学传统对终极原因的追求就是对终极理性的追求,理性最终是经验的归宿,它们一起被表达为外在于人的知识形式系统,而且最终的知识被归结为神,因此神学的真正本质也是最终的理性哲学,这就是西方 文化的一致性,但这不是理性与经验的内在的一致性,而是超验的同构,在这个意义上,上帝就是超验的理性。

理性与经验之间的这种关系在 现代 西方哲学中己开始得到理解,比如威拉德·蒯因 (willard v 。 o. quine1908- 2024) 在他的名作“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认为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或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是一种教条,从逻辑的观点看,这种教条是没有根据的,他以知识系统代替了先验的知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对立,他的这种努力正好说明了西方哲学中经验与理性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虽然他并没有真正克服它。

理性的哲学是基于事物的知识,因此它首先就是关于事物本身的本质意义的学问,因此理性的真正的原始本质是物性,这也就是西方文化中 科学 性和客观性的根基,正是在这个根本性的意义上,亚理士多德称他的哲学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因此,在西方传统哲学的框架下,哲学是原始地基于物性的理性意义的,因此真正与这种理性哲学的对立不是在它的自身理性的框架下与理性对立的经验,而是与这个理性的框架本身的对立的非理性,在它的根基上就是与物性对立的人性,但他们总是以非理性思潮出现的,而且非理性思潮总是对它当时的西方哲学的现有的框架的突破而表现出一种神秘性或革命性,由于在西方哲学中没有基于人性自身的框架体系,非理性思潮也无法成为纯粹的专门化哲学,最多被理性化或被理性的哲学所吸收,同时也就失去了非理性的意义。

真正与理性意义的物性本质相对的就是人性,在西方哲学中,没有任何现成的知识和知识形式能够真正正确地定义或演绎人性,它才是真正不在西方哲学的基础框架之内的东西,西方哲学的观点、逻辑不定义它,形式地演绎它,因此对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来说,它们总意味意一种突破,一种革命性的神秘,比如文艺复兴就是人性的复兴,它对中世纪的反动就是对神学理性的革命。又比如以人性的观点理解 自然 ,就区别于从物性的观点理解自然,这正是现代非理性思潮的广泛表现,所以与理性对立的人性就是西方文化中一切非理性思潮的本质。但是如果认为非理性思潮就是本质上反理性,那就完全错了,非理性思潮反对的只是形式化了的理性,或者说是形式化的人性躯壳,非理性思潮在最深刻的本质仍然是理性的,只是西方哲学的框架下无法表现这一点而已,只有在大文化的意义上才能充分解析它,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非理性思潮的进步意义,无法理解西方非理性文化思潮的革命性,同样在这种观点下,我们才能理解在 中国 文化的框架下反文化并不是革命,而是反人性。

人的哲学就是指以人性或从人的本质出发理解世界的哲学,不管实际上它们以什么形式出现,它们都是以人性为世界性。从人的观点理解世界高于从物的观点理解世界,这是因为世界总是由于被理解而具有意义,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使世界人性化了,世界获得人的意义,承认人是世界的部份或者是 发展 的部份是理性的哲学,而认识到世界因人而具有意义就是人性的哲学。中国哲学就是最精湛的人的哲学,在中国哲学中,人是世界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古人的意识中,世界不在人之外,世界也就是人的 社会 ,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互为共存,所以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古人无须创世说,儒家文化也不对神异感兴趣,只要有人的存在,世界就当然存在,在这个理解上,我们就能懂得笛卡儿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为什么是西方哲学中的绝响。

如果说儒家的学说是作为人性在人自身上的哲学,那么老子的学说就是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哲学,在世界最深邃的意义上,老子的学说把世界彻底地人性化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这不是对仁的否定,不是对仁的反动,而是仁的自身在世界意义上的意义上的超越,它也就是本义的道。天地不仁就是天地不异于仁,不为仁,甚至不是作为仁,天地就是仁自身的超越,所以天地也就是仁的自身,天地不在道外,道也不在天地之上或之中,万物就是道的生化流转的形式;圣人即人道,他不是为仁而仁,而是以百姓为化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得到了最真义的表现:道就是无为,无所为而天下为,所以无不为。作为人的哲学,道自为人,人自为道,道不为道,所以“道可道,非道”;人不为道、道不为人,德为人道,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三十八章)德是现实之道,为德不德,为道不道,而道德并称就是道德互为的超越,道在最终极的意义上成为人道意义的普世之道,只有在全人类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哲学是哲学中的哲学。

儒学作为人性的哲学或哲学的人学,把人的社会等同于全部世界,把社会的本质人性化了,道德化,人伦化了,正是在这个原点上,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本质不是关于或对于世界的学说,而是它自身就是作为人的本质的世界的本质,这是与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哲学总是关于世界和对于世界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和人本主义也总是关于人的和对于人的,而不是作为人的,这是真正理解西方文化一个最本质的观点,也是理解中西文化相区别的基准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自身人性的,所以它就不会以形式化的理性表现自己,而是世界以人性化的本质的存在,这种同一是西方哲学所无法分解的,这就是为什么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总蒙着一层神秘的外纱的原因。西方哲学的现有框架无法容纳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国哲学没有也不会成为西方哲学的殖民地,也无法从本质上西方哲学化,而从另一方而看,西方哲学却为中国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这正是中国哲学的先天不足,而中国哲学的自身的元哲学精神将为西方哲学的几千年所追求的世界终极原因提供启示。在人类的文化存在意义上,哲学就是人的存在的自觉,哲学与人性的理性化是一致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化人性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理性化是一致的,人性、理性和文化性的一致性在中西哲学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大文化意义的,中国哲学在文化性意义上互补的统一,中西哲学在人性意义上的一致性是世界哲学意义的。

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企图直接地把中国哲学纳入西方哲学的现成框架的努力总归无法成功,既曲解了西方哲学,也损害了中国哲学。比如人们广泛地以唯心与唯物的方法划分所有哲学,企图在西方哲学的理性与经验对立的基本框架之上建立一种所有哲学之上的划分哲学的方法,虽然唯心与唯物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常见的概念,但却并不是西方哲学中的某一个具体哲学,也不是主流意义的哲学的分类方法,西方哲学中没有在“心”与“物”对立意义上的“哲学”思想或专门化的哲学理论,唯心与唯物也不是具体的哲学理论方法,唯心与唯物仅仅是对己有的哲学理论、观点的评价方法而不是自身成为一种具体的哲学观点方法,在西方哲学中甚至没有对“心”和“物”的一致性定义的或可以接受的关于心或物的理论,唯物一词只是在理性意义的物质性的意义上被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唯心一词只在把心灵的或精神的作为世界本质性存在的意义上被使用为对某些哲学的评价,而实际上由于对心或精神不能正确地进行哲学定义而使唯心一词的使用只能由具体的论述 (话语权) 而决定,而不能由一种可以作为论据的哲学观点,方法现成的引用,因为没有一种是真正自身成为了唯心的哲学理论,就是说只有对现有的哲学的评价观点而没有一种真正的西方哲学意义的唯心的哲学,而且正是由于企图将这种对哲学的一种评价观点在绝对化的情况下当作一种实用的哲学,而因此造成了一种高于所有哲学的哲学幻影,而这种幻影哲学又被绝对化地当作评价所有的哲学理论的实用的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仅仅只能在与唯物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唯心这一词,而这种对立性却不是真正哲学学意义的,其实唯心和唯物只是两个文化意义的概念,这是首先是因为“心”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哲学概念,什么样的理论是唯心的,实际上只是由这个理论自己的申明或由对它的评价而定,而不能由这个理论自身决定,因为没有唯心的自身哲学学意义的哲学(参见中国思想与元哲学),因此人们只是大量地使用唯心论、唯物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而不大直接使用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这样的词,这至少表明人们还是能在它们的使用 环境中区分对哲学理论的评价与哲学学两种不同的性质。比如黑格尔的哲学是公认的唯心论,因为是黑格尔自己认定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但这不是也不能由他的理论自身证明,他的全部理论都是由理性框架构成的,他的理论的分析和演绎是确定性和逻辑性的,他的理论结构确实是唯理的,我们甚至还不能说他的理论内容是唯心的,因为所谓哲学理论正是以它的结构为自己的内容,或者说哲学理论的结构与内容是同一的,他的唯心主义只是他的理论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唯心对立性的唯物也是在文化性的意义上被使用,比如人们说亚理士多德的学说是唯物的,不是因为他的理论的唯理性,而是因为他承认客观世界的确定性。这样,当人们说神学是唯心的,实际意义上只是说神学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唯心论的哲学,事实上神学也只是在唯理的意义上才成为一种哲学。这样一切被称为唯心的东西,只不过说它们是文化性的,不是具有真正的自身意义的哲学。但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是在这种真正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唯心这一词汇,它被社会化了而成为了一种在对立意义上的文化工具或武器,这正是为什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论争会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的原因。

与唯物唯心概念相关的是形而上学这一词,它的使用也反映了上述这种情况,一方面形而上学就是metaphysics ,这正是西方哲学用法中的本义,西方哲学传统中,终极原因总是理性意义的,无论你认为它是物理性或精神性的、先验的或经验的都要是这样;另一方面,形而上学一词又被作思辨或精神哲学的代名词,“形而上者谓之学”,这与中国 历史 上的玄学一词意义基本相同,在近现代它进一步与心学这一类概念相关,但是由于中国哲学本身是基于人性的,而且在中国哲学中确实有关于心性 问题 的大量 研究 ,因此形而上学一词就具有跨文化的不同用法,因此不在上下文环境中,你就无法确定它的真正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形而上学还被完全被意识形态化而与唯心论同义的,还被用作为与辩证法的对立面,这实际上已成了 政治 标签,离学术研究就非常远了。

唯心论和唯物论在哲学中的生搬硬套,首先对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就是一种错误的肢解,其次,把中西哲学也一起纳入这种形式化了的哲学系统中,更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不仅是用预定性的文化具取代了所有的哲学观点和分析方法,即实际上取消了哲学,而且也否定了文化本身。比如把神学和所有具有神秘意义、非理性意义的哲学归结为唯心论而予以拒绝,就不仅是简单地取消了这些哲学,而实际上是否定了真正的人的哲学,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性。

以人为本的哲学也是现实中实现的人生哲学,一切有成熟的思想的人,他们对人,人生和世界理解就表现为人生的智慧,而哲人则以哲学为生命,在自己的人生上 实践哲学精神,作为哲学家的人生,哲在他们的身上表现为自觉的人性,哲学与人生的统一就是哲人的人生真率,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成为人的最真率的自性,能以个人的自性表现哲学精神才是伟大的哲学家,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人可以举出两个,那就是孔子( 551- 479 bc.) 和苏格拉底 (469- 399 bc.) 。

苏格拉底洞彻哲学作为真理不等于知识或智慧,它只存在于人们对它的无尽追求之中,所以他以论辩为生,他以对那些以有知识而自大的人的揭露为事业,以问答批驳的方式分析知识而走向真理,这就是本义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都没有做,他的论辩几乎使当时一切认为是正确的人和事都变成尴尬,雅典人对他的指控主要目的是要他沉默,他也本可以逃脱对他的判决,但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他永远不会放弃他作为论辩的哲学家的人生的职守,因此自觉地以生命的献祭悍卫了他的哲学人生,他是哲学的殉道者,他甚至认为他年老智力衰退将成为人生中的累赘,对他来说不能进行哲学思维和论辨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死刑也就可以使他避免老年的痛苦,(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这种纯粹的哲学人生的感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洞彻令人感到震撼。

哲学不仅是苏格拉底的人生,而且是他的肉身,这几乎与宗教的起源人的灵肉同一无异,但他是作为常人的哲学家,在常人的视野里他古怪但不失为常人,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真率,他和常人一样生活,但却常常在哲学思考中忘我出神,有一次人们发现他发呆地站立着从清晨到中午,而就有好奇人晚上抱着睡席守着看到他一直站到第二天日出。(柏拉图:会饮篇)饥饿、寒冷、贫穷甚至死亡和其它的生活元素对他来说都似乎是视而不见的,他对肉体的忍受能力可能是一种天赋,但他对真理的追求的哲学精神结合在这种天赋之中,他的哲学与他的生命的融合成就了他不朽的哲学人生。

孔子却是一个作为哲学家的常人,他具有哲人的高尚但不失常人的本性,他对历史与对常人具有同样丰富的感情,对国家与对生活的热爱,对政治与对 艺术 的爱好浑然一体,他自己的好学求知与对普遍人的教诲都是他的人生责任,而这一切都在他的人生中融为一体,没有做作,没有虚伪,有时不免迂腐但却不失真率,他是一个人性哲学本色的哲人,他的哲理融化在他一生的现实的生活中而不是超然于尘世外。

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这是他自白的坦率。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于郭东门,郑人可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比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他的天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得,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论语:述而)

这是他出入社会政治的人生的自由,人生、学问,抱负相为而不相违,进退有地,柔轫从容,他为中国一个特殊的文化阶层——士大夫的社会生存方式提供了榜样,而他的一生坎坷造就了他的人生与人性哲学的统一。

毫无疑问,孔子具有一种人性的魅力,仅有他的博学和对历史、国家、人民的责任不足以使他成为圣人,正是他将自己的人生真率地哲学化了,真正地人性哲学化了,实现了人性,人生和哲学的同一,他才是人中之圣,他不仅仅是学问的导师,而且是人性的导师,因学他的学问而成功为官者只是少数,但他以第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被尊为集成和传承中国人性文化的素王,他的人性、思想、学问普及天下。

孔子对人生与历史同样具有一种自性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儒家文化超越地同一于历史。孔子和苏格拉底不同,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人生乃至生命对哲学的奉献而表现了哲学,孔子却是以哲学与人生在真率中的统一而保存、延续了哲学的种子和生命,而这两者正如自然界生命的存在的两种方式一样,都是生命的必要方式,在他们的身上,实现了人生、哲学、社会的一致性统一,而且对于他们这都是真率的和清醒自觉的。

令天的我们发现阅读一些其它哲学家的传记而常常为他们作为常人的生活与他们所信仰的哲学理论并不一致而感到失望时,或者为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无法避免的虚伪而烦恼时,不得不对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的伟大人生真率表示由衷的敬意。

远非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哲学家的幸运或者是不幸,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哲学家,当一个人真正开始成熟而自觉时就是他自己的哲学家,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深刻的人性,常人与哲学家的区别只是 职业的区别而不是人性的区别,哲学家是以哲学为职业的常人,而常人也总可以成为自己的哲学家。这里面不存在要不要哲学,或者哲学有什么用之类的 问题 。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且你能在何种程度上自觉,作为一个常人,大多数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执迷难决,但或许你也有幸能得到两者的自觉,这在传统 中国 文化中的出世与入世思想中得到最特殊的表现,它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奇丽的人性与人生的浪漫性。

最能表现这种浪漫的个性文化的人是中国的庄子 (369- 286bc.),他的出世不仅是对政治,而且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特别是以文化生活即文人的人生的超脱,他把人性对物性的超脱寄寓在流丽奇瑰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个不羁于形骸的文人精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 道在他那里得到了的人性化形象,实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道的精神同一,这就是他的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把道化为了文人的精灵,他成为了在世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把文人生活情操,人性的自由与文人的武器——文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文化中人性的浪漫,他真接传达了和真实地再现了老子学说中潜在的个性文化精神,给中国文人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化带来了深远的 影响 。庄子还以自己的人生超脱的浪漫性 实践了他的文化创造,他为妻子之死鼓盆而歌和庄周梦蝶的故事把残酷的现实与美丽的梦想揉合一起,成为了文人与 文学中的奇芭。他的诗一样的文字和神话式的自由想象表达了那种令人神往的超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以文字表达的流丽和恢宏气势实现了道在文化个性上超越,表达了脆弱的中国文人与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之间的内在 联系,这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这样的政治雄心同样令人倾倒,但前者具有超越的空灵与自由,成为了中国文人文化的精神象征。

人生的哲学在中国文化就是个性向理性的超越,因此它是人性的理性化,而不是反理性的,也不是反社会的,这与西方文化中的反理性思潮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理性化的社会和理性化的人虽然可以高于人,但这毕竟是理性化和形式化意义上的人,因此它并不等同于现实的人自己,而且在它僵死的形式上它甚至成为反人性的,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正是在这种情况且下成为人类精神和知识进步的枷锁,在这一点上,这种性质与中国思想的命运相同,中国思想的形式化即是它的表现,也是它的梏桎(参见论中国思想),中国思想和西方理性的在自己的最深刻的本质上互补地相同,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人类文化意义上的同一性。理性是人的一个本质。但不是全部,西方文化的主体框架是理性意义的,所以西方文化中总有它所遗忘的非理性思潮的抗争,而且总是以反理性的形态出现的,即表现了它的革命性的进步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绝对的超越验人性,既使是圣人,也是普通人,圣人非神圣,而是在内圣外王的教化中走向完全的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民主,但是却有基于人的原初性的平等:“王使人(察)夫子,果有以异於人乎?”孟子曰:“何以异於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孟子:离娄下) 但这种人性的平等由于没有社会化的制度保证而只能停留在精神文化中,因此它始终无法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文化早熟的产物,中国思想把自己的全部能力都赋予了它,使它强大得足以将中国思想自己囚禁了二千多年而不得自由,是西方的入侵引发了了中国封建的崩溃,中国思想同时失去了自己寄托与枷锁,成为了百年的精神幽灵。

在中西文化的共同基础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具有全新的意义,比如,人的哲学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本主义正是把完全理性化意义的人作为世界中心,因此它恰恰是绝对理性主义的而不是真正的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这正是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被反理性主义者视为无人性的原因, 现代 文明就是在这种唯理性主义的意义上被它自己遗忘的人性所拒绝,在叔本华、尼采等人看来,理性所代表的一切:逻辑、概念、必然、 规律 、标准等等都是非人的、表象的世界,在这种意义下的人也是虚假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人性只能是最具自由性的人的意志或权力意志,因此自由的生命、本能的冲动、或人的直觉就成为了西方非主流哲学的主要 内容 ,而且随着哲学的自觉,这种非理性思潮越来越发挥重要的影响。如果理性意味着某种形式的平等,那么个性就是天生不平等的,因而人具有不平等的个性本质,从这种认识出发,尼采得到的结论是世界不应当由理性来治理,而应当由贵族、精英、超人统冶,反理性思潮正是深刻地看出了宗教的理性本质,反宗教和道德或者非理性地解释宗教成了他们的旗帜,传统的价值、道德完全颠倒了,他们是西方理性文明孕育的逆子,他们以破坏或颠狂的方式在寻找真正的人性,他们像天真的孩子们企图拆开他们的玩具娃娃寻找里面不存在的真人,对于西方文化来说,这也是一种悲剧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是西方文化的本质,这正与理性与 经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本质一样,一方面它们是自己的系统的革命性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是这种系统不可克服的存在形式。非理性思潮没在专门的哲学的意义上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却总是文学和 艺术 中的进步旗帜,这正说明了西方哲学的框架的理性本质,诗与思的哲学总是西方哲学的外围,是最深刻的哲学家渴望而不可得的另一个上帝。

由于中国文化是基于人和人性的,人与人性的一致决定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一致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同一性,而且这种同一是自身超越的,它全部实现在作为中国文化的动力的中国思想上,所以中国文化思想中“心”、“性”或人性的 研究 和争论总是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正是在这个基点上,中国文化哲学化了,而没有像西方哲学与文化现中所看到的那种哲学与文化的层次性分裂。在西方文化中,人性是恶的,因为人的始祖分裂于上帝的理性而具有原罪,世界就意味着神性与人性的对立,对上帝的复归就是对理性的复归。中国哲学中,世界和人的统一是自性的,因此中国哲学中不会有对立性的人性问题或人的本质问题,因此不存在人的本质是理性的还非理性的,或是人性的本质是善的或是恶的这类对立性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中,人的本质是理性意义的教化性,人性的理性化就是的人的教化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就是人性与天性的一致,人性与道的一致,这种一致性是在人的教化中实现的,儒家正是在人性是可教化的即向善的意义上理解人性是善的,这不是在绝对化的意义上的人性之善,因而不会在堕落的意义上理解人性是恶的,基督教的主旨是因信得救,对神的复归是无条件的,而且神与人的分别永远是绝对的,即使在上帝那里也一样。在中国文化中,道与人性是同一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不是指绝对化的人性,而是传承的理性化人性,所以儒家相信在教化中人人皆可为圣人,王守仁(1472- 1528)所说的良知也是具有人的可教化的天性的意义,因而可以“满街都是圣人”。教化的人就是走向理性的人性,是人性在走向理性过程中的自性变易,教化也就是儒学的社会化、普遍化,修德是儒家个性的哲学人性化,正是在这些意义上,中国哲学是不折不扣的理性的人性化哲学即人的哲学。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十一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我大学四年里最让我着迷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我对哲学的意义与人生的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哲学是一门对于理性和意义的思考和探索。人生中有很多诸如意义、存在和价值等问题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而哲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探求和思考的需要。通过学习哲学,我逐渐了解到我们不能只看到物质世界,还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以及人类的智慧和让人类幸福的探索。

其次,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学习到了历史上各个哲学家的思想,也学会了如何对待人生的苦难与挑战。我们讨论了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如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目标。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第三,这门课程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鼓励我们提出质疑和反思,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我们不再只是机械地接受授课内容,而是学会了对于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对待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综合认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这门课程拓展了我的世界观。在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如存在主义、启蒙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这些思想流派切实地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并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从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

最后,这门课程为我提供了面对人生困惑和挑战的指导。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上的问题,这门课程都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当我遇到迷茫和挫折时,我可以回想起课堂上讲述的观念和哲学思想来寻找答案。这些思想成为我生活中的指引,帮助我更加理性和深思熟虑地面对人生中的一个个选择和抉择。

总之,哲学与人生课程是我在大学期间所受益最多的一门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哲学,我认识到哲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培养了我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发展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了我的世界观并为我提供了应对人生困惑的指导。这门课程对于我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幸福和引领意义的价值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相信,这门课程将继续为更多的学生带来启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十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从治国之道还是为人处世方面,《论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给后人无限的人生智慧。文章剖析了《论语》中经典的为人处世之道,深入分析了其中的至理名言,并从学习、做人、做事三个方面来看《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从中学习其为人处世的原则。

论语;为人处世;至理名言;人生智慧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其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最权威资料,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哲学、道德、教育等诸方面的思想[1]。其中,“仁”“义”“礼”“智”“信”贯穿了《论语》的方方面面,“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而《论语》作为一部经典著作,无论是对两千多年前的社会还是现在的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在世界上也影响深远。《论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深深影响了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给了人们无限的智慧与启迪。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论语》中蕴含了很多教育人们如何学习的至理名言,这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至关重要。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导,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这教育人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对待学习,就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如果对于不知道的问题,还要装作知道,这无疑对学习有害,而且这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此外,在学习方面,孔子特别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说的是聪明的人喜好学习,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级的问题而感到羞耻。当看到这句教诲时,笔者不禁想到现在很多学生提问的一些情况,有些学生明明对某些问题不懂,但羞于向别人提问,因为他们担心会被别人嘲笑问这些低级简单的问题。或者,有些学生羞于向比自己成绩差的人提问,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不如自己,向他们提问都是羞耻的。其实,作为学生,就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懂就要积极提问,没有人会嘲笑一个好学者所提出的问题。当然,除了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之外,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学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大意是指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的领悟,这样学习才会进步。由此可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对于现在人的学习依然很有启示,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指路灯。

笔者认为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对父母尽孝,对朋友真诚。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就是孝。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能违背长辈的心意[3]。作为儿女,孝敬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听父母的话,在孔子看来就是孝顺。当然,古时候的孝就是对父母的话无条件地顺从,不违背父母的任何旨意,这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现在,大家说的“无违”并不是无条件地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任何事情,而是在充分考虑父母意愿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不做违背仁义道德的事情,将父母的意见充分考虑进去。那么,我们看孔子教诲对待朋友的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在此想表达的意思是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就不能行走。可见,孔子认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人无信而不立。笔者一直认为诚信是人的身份证,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石。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答应了朋友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说话一定要算数,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就不要轻易许诺对方。总之,对父母,要尽孝,对朋友,要讲究诚信,这样才是君子。而做人的原则还不仅仅只是孝和信,还需要有一颗仁义之心,《论语》中的做人原则,隐藏了大智慧。

《论语》指导人们如何学习,教会大家如何做人,自然也告诉人们怎么做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所谓三思而后行,就是指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等考虑清楚之后,再做出决定。这其实是在告诫我大家,做任何事情,必须要仔细考虑,否则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做事之前欠缺考虑,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甚至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大家还是得牢记古训。做任何事情,仔细思考,同样,“言寡尤,行寡悔”也是告诫人们做事要谨慎。这里,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子张,说话要小心,就会少一些怨尤,行事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日后就会少一些后悔。而大多数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不注意自己的措辞,有时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句话,惹怒了别人,可事后再怎么道歉,也于事无补,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不可能再收回来。有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急于做决定,结果酿成大错,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若做事之前慎重考虑,就不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论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智慧,它教会人们端正学习态度,告诉大家学习方法,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它教会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要守信用;它告诉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当然,《论语》的现实意义还远远不止这些,其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民主政治的建设也影响深远。《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影响深远[4]。作为中国的文化结晶,《论语》的内涵也影响着世界,孔子学院,已经在多个国家设立;现出现多种语言《论语》的不同译本。可见,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

[1]刘佳。试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语观[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24(4)。

[2]徐宁。《论语》的生存智慧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

[3]陈泽冰。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浅析《论语》中的“孝”[j]。才智,2024(35)。

[4]环志峰。试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和其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j]。青春岁月,2024(11)。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十三

《人生哲学》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哲学类节目,每一集都会探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思考方式等。而第三集则着重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爱的角度出发剖析了人际关系的各种问题。该节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际关系,发人深省,值得每个人深思。

第二段:探讨人的本性

《人生哲学》第三集中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对一个人来说,认同他人比认识自己更为难得,因此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受到自己的本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人的本性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去了解、认识自己的本性,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段:谈论人际关系中的爱与互助

爱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人生哲学》第三集中指出,爱是一种价值的体验,是互助与奉献的产物。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诚实、真诚地去对待对方,用自己的爱去理解对方,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建立起更加健康、美好的关系。

第四段:探讨友谊的真正意义

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真实的东西。在《人生哲学》第三集中,友谊被定义为两个人的信任。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友谊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关爱,而友谊的价值在于当我们遇到低谷、失落时,总有一个朋友会在你身边陪伴和支持你。

第五段:总结

《人生哲学》第三集探讨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从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到爱的重要性、友谊的真正意义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对待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以爱为基础,用真诚、信任、宽容去面对他人。只有在相互理解、支持、帮助下,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健康、美好的关系,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值得期待。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