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结合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童话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曲折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离奇夸张的想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学过《丑小鸭》等经典童话作品。理解童话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童话内容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童话神奇的幻想色彩,却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通过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学习概括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提高快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六、教学时数: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安徒生照片,创设情境。提问:提到安徒生,你想到了什么?
反馈指导:
回忆学过的童话作品,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速读童话,感知主要内容。思考:这篇童话的情节包括哪几个主要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要求:在6分钟内读完,边读边用笔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的信息。结合时间和地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人物做了什么事,最终结果怎样)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结合事件概括情节。
2.出示任务:投影《皇帝的新装》的故事梗概,学生结合概括的情节以及阅读记忆,找出不准确的地方并修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调动记忆对文段内容提出质疑。
3.出示任务:作者围绕“新装”展开故事、安排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你会用什么?(提示:这个字既应该能适用于文中大部分人物,又应符合这篇童话思想内容。)
反馈指导:指导学生分析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新装”是“欺骗”的象征。(适时板书)
(三)作业布置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1、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2、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景的能力。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生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温暖我的心”。
生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像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作者)
师: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励!我想,你们热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人的朗读打了高分。这三个同学的朗读比我更出色,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
(老师板书:酝酿宛如应和蓑衣,并简要讲解)
师:请大家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生1:本文分别写了“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师:盼春、绘春、赞春。(边说边板书)
生2:可以概括为“盼春”、“画春”、“颂春”吗?
生1:作者主要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描写春天。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回答吗?(学生思考、讨论)
生2:作者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一幅图画。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我想和这两位同学握握手,让老师也从此变得更聪明些。好吗?(老师与两位同学握手,众人笑、鼓掌)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这些春天的景象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吗?请为每一幅图画配上三个字的小标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师:哪位同学来把春草图这一段给大家读读?(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该段落)
生1: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钻”这两个词就写出了小草的……(一时想不起该怎样表达了,小脸涨得通红)
生2(补充回答):这两个词写了小草破土时的样子和挤劲。
师:写小草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生3:作者还用“嫩嫩的,绿绿的”描写小草的嫩和绿,也显示着它蓬勃的活力。
师:写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生4:作者还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旺盛的长势。
生5:“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
师:表达喜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生(齐答):好!(学生自读这几个自然段,分组展开讨论,确定组长,明确分工,教师作巡回指导,气氛活跃。)
生1:文中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春花,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春花的特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竞相开放。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想说说的?好,你来说说。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3: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天的硕果累累,这是很自然的。(全班鼓掌)
师:春花秋实,虚实结合,画面更丰富。请大家继续谈。
生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春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亮、密的特点。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真可谓明察秋毫,想像力又是如此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
生5:作者写春风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从触觉方面的感受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写景要善于抓住自己感官方面的感受去描绘。
生6:本段还从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写春风的特点。
师:你补充得很全面,运用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生7:“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性。
师:这一句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8: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也连用三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分别写出了春天是“新生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全班学生鼓掌)
师:新、美、力。(板书)
师:刚才大家已经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你能运用所学过的或从资料上查到的诗句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生1:我选“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2:写春草的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春草的。
生4:我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写春草的。
生5:我选“春雨图”和“春风图”,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6:写春雨的诗句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7:我选“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8:写春花的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生9:配上“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错。
生10:老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春花的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疑问呢?好,你来。
生11:我认为这两句诗不是描绘春花的,我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诗是写雪后景物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两句是咏雪的名句,并非写春花的。
师:请大家模仿《春》一文的写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秋”的文字。(学生写作或即兴发言)
生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果园里那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架上,像玛瑙,像珍珠,晶莹透亮,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就更令人馋涎欲滴了。
生2:秋风追逐着地上的黄叶,越过欢乐的小溪,抚摸着乖巧的小鸟,掠过丰硕的果实,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我的心奔向远方。(全班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请把本课积累的写作经验写进你的记录本。下课。
?评点】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堂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有:
1、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运用故事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借助故事中诗人所赠的话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天成。
2、师生平等对话: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加入和指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肯定学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或与文本交流,或互问互答,或与老师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本课中为每幅春景图配一句古诗以及写“秋”的片段作文或即兴发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为本堂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_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年轻人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啰里啰唆聊了老半天,浪费了别人不少时间。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4、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
5、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6、激发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2、激发和训练想象力。
3、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女娲造人》选自《》,作者是。传说中的女娲是神。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学法指导】
阅读本文,要看作者如何展开想像,在原文基础上丰富和扩充哪些内容。同时,结合课文的描写认识女娲这个形象。
另外,神话终究是神话,不等于科学事实,因此,在学习中,也应注意神话与事实间的差距,进一步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灵敏()
掘起()掺和()踪迹()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
3.下列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a.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
相仿:大致相同,相差不多
b.盘古开辟了天地。
开辟:建立,创立
c.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
索性:干脆。
d.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4.选词填空。
女娲看着自己亲手___的生命,非常高兴,便不停手地___人。她日夜不停地___呀___,___累了就索性用树枝___满泥巴在地上___来___去,泥巴点子___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发明制造捏造蘸涂揉扔甩掉溅落)
5、请用下列短语仿写句子。
(1)神通广大--
(2)眉开眼笑--
(3)疲倦不堪--
6、你能选择下列词语中至少三个连词成句吗?
神通广大兴高采烈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毕竟
学习任务二:
你知道人是从哪来的吗?请搜集有关人诞生的说法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4)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达标测评】
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
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
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学习反思】
苏晓琴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熟视无睹。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优美的词句去赏析课文,尽情领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们的劳动之美,大自然的画面之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设想:
(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多种形式的阅读(默读、朗读、品读),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作者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二)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共同探讨、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生活,你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然而,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第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人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课《生命生命》。
(说明:导语设计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并用x饱满的语言使学生入境传情。)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初次感知课文,教师提出默读要求:
(1)结合文后注释理解词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学会看文后注释,注意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投影复习、反馈文中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品读文章,提高读书质量,默读要求:
(1)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
(2)找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
学生交流:
1、朗读自己勾画的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处理好朗读技巧。
2、交流自己找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并结合作者的身世,体会文章表达的积极进取、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表达的思想内容。
3、齐读课文。
(师):杏林子本人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而奋斗的榜样。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这支生命的赞歌。
在前两次默读、同学交流、语段理解试读的基础上,出声齐读文章,再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生命意识的体会和认识。
4、出示投影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补充名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1、说
投影展示五幅图片,教师先示范(选一幅图):
(师):我看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有一串串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伸向远方。我们想到生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深深浅浅、歪歪斜斜的脚印正记录着我们人生的历程。
其余四幅同学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已有的体验,学生谈了关于生命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认可。
2、写
通过课文、图片、同学们的交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体会,写出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当场写作,并进行全班交流,共同体验生命内涵的丰富性。
老师也交流自己写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欣赏生命。其实欣赏生命的过程,也是在欣赏多姿多彩的自己。尽管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老师非常有幸能和同学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生命时光。愿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时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的篇章。
五、布置作业:
以“生命”为主题的综合性作业:
1、查询有关生命的形成和起源。
2、摘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3、收集珍爱生命的名人佚事。
4、上网搜索感悟生命的精美散文。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九
《散步》是人教版教科书(新疆专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讲读课文,是一篇讴歌亲情,揭示生命意义的精美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所叙故事为生活中所常见,内容不难理解。但文章抒发的细腻感情不容易体会,揭示的深刻主题不易把握。其原因,一是初一的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视语言形式的分析、揣摩,本文在标点、词语、句式等方面的运用很讲究,使朴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含义;二是现在城市中的少年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亲情感受太不敏感,很难与文章发生情感共鸣,难以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难被文章感染而在生活中反思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应对其语言形式进行深入揣摩,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体味文中饱含的情感。教师组织教学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语言现象,揣摩语言,体味情感,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并向课外拓展,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周围真挚的亲情,增强感恩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解释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的内涵,准确概括
出文章的主题;
能围绕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把握从文章言语方面提出问
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一家间三代浓浓的亲情,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认识到亲情至贵,增强感恩情怀;
具有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言,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的深刻内涵,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揣摩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在老师辅导下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做到读课文两边以上,至少有一遍是出声读;圈点生字词,查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试着说出文章抒发的基本感情和主题思想;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
教师:当堂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组提交上来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后将整理好的问题在第二课时前印发给每个同学(见附件1、附件2);制作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入课文:
师:散步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与朋友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与家人一起散步,互相关爱,感受亲情,其乐融融。散步总给人温馨的感觉,让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作者一家三代的天伦之乐吧。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指名读文旁批注中的字词:
酷冬嫩芽分歧一霎时粼粼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处理语速、停顿、抑扬等)
3、简要叙述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请同学们思考,所叙述事件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就本文来说,哪些细节应该关注?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注意重点记叙的路上的分歧,分歧的解决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的细节。
--表现一家三代之间真挚、浓郁、厚重的亲情
(以上部分既是预习情况的检查和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做铺垫。)
三、品味语言,深入研讨:
同学们在预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了许多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很到位,所提问题很有意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各组的问题有些是相同(一致)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只要解决了其中一个,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上一节课我们已将问题归了类,课前印发给了大家,下面我们共同来解答这些问题。
(演示ppt演示文稿)
[提示]解决问题的一点思路:
依据:好的文章,所有材料都应该直接或间接为表达中心服务。讲究遣词造句、手法选择、结构安排等都是为了有力地表现中心的。
方法:先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然后把遇到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分析“××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一)、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必要时提示]:
1、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段,介绍母亲的身体情况,和母亲对“我”的信赖;“我”对母亲的关爱体贴。
--第三四段写春天景色明丽,突出其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表达对母亲“熬过”冬天的欣喜,对生命的奇迹的感叹。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句的理解会较难,引导学生分析:
“这一切”指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昭示着生命的轮回,生命的再生,生命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第五段的作用。
(二)、你对下面哪个问题有见解?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4、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5、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1、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表现一家三代人之间浓郁厚重的亲情的(中心)?侧重于揣摩“我(们)”的内心世界,体会“我(们)”的情感。
2、注意大词小用,重词轻用,词语反复的表达作用。
3、还可以反复诵读“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以加深体会。
(三)、结合语境理解重点句子。
[必要时提示]:
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多大要紧的,但作者一家人中,“一切取决于我”,作者却找不出一个既不拆散一家人,又能满足每个人的想法的办法,感到非常为难。表达了作者尊老爱幼,维护家庭和睦的思想感情,也强调了中年人在家庭中负有重要责任)
2、“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具体是什么?在一个家庭里又代表着什么?再结合前面对“一切取决于我”和“责任的重大”的分析结果就不难理解:
(四)、现在再来看看下列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把你的理解与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交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及时予以帮助。)
(五)、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试着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能否解答。
四、再度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文章中心,体会文中抒发的亲情:
1、在初读中,我们只体会文章是歌颂亲情的,现在同学们对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中心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请同学们把文章的中心概括在笔记本上。
2、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读全文。
(在朗读和听读中再度体味作者一家人的融融亲情。)
五、课外延伸
一次普通的家人集体散步,表现出的亲情感人至深。事实上,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更多的时候,爱的表达是含蓄而深沉的,就像春雨润物而无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包括亲人之间的爱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同学们课后可以写篇文章表达对亲人的爱或述说你家庭中温馨的亲情故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亲情,用行动表达对亲人的爱。
课后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每个老师都很熟悉这一理念,但少有老师能在教学中真正实践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老师们不了解学生有多大的学习潜力。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有好的学习指导,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一般概念中,对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这篇文章的深刻主题并不好理解,但这节课中学生们对文章理解的很透彻,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学生习惯于记忆现成的答案,思维得不到有力的训练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提问题是需要问题意识和质疑方法的,老师需要给与方法的指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学习中,学生们所提问题绝大多数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阅读向深层推进。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组织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发点。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把学生的问题原汁原味地全部搬到课堂内,逐一解决,归纳整理是必要的;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方法的进一步培养,也是剔除伪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形式,更何况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明白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写等等,还应该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得到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得到亲情、友爱等美好情怀的感化……但语文教学忌讳生硬的德育标签。学习《散步》,不能简单化的喊“亲情致贵”,不能强求学生珍爱亲情,只能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中,真切的体会和感悟亲情,本课对文本言语的深度揣摩就起到了这种效果。言语教学与人文关怀不矛盾。
附件1
初一2班学生预习《散步》所提问题
谷有稷组:
1.第三段的作用?
2.从“水咕咕地起着水泡”为什么能想到生命?
3.段7:为什么写“她的眼……池塘”一句
4.既然小孩要走小路,为什么还要背他?
孙莹组:
1.春天为什么有冬水?
2.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薛东洁)
4.段8中(母亲)“高大”一词怎么理解?
5.“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杨硕组:
1.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段5的作用?
4.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中心?从哪词语能体现出来?
姚立颖组:
1.“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写第三段?
3.母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
4.为什么写“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5.为什么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宋杰组:
1.文章3、4段的用意?
2.母亲为什么变主意?
3.为什么“我”觉得母亲“高大”?
4.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施凯钟组:
1.为什么说今年春天来得太晚了?
2.什么叫“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为什么奶奶会改变主意走小路?
4.冬水应该冻上了,为什么会冒泡?
姚爽组:
1.“整个世界”的含义?
2.“母亲”为什么要同意走小路?
3.第三段的意义是什么?
4.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任笑男组:
1.段4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2.为什么母亲身体不好还要走小路?
3.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仔细描写自然景色?
5.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6.文章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史歆晔组: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
2.段4,为什么看到这一切会想到生命?“新绿”的含义是什么?
3.“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4.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5.段7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的意思?
附件2
对初一2班学生预习《散步》后所提问题的整理
词语方面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连用两个“太迟”?
3.“新绿”的含义是什么?
4.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5.段8中(母亲)“高大”一词怎么理解?
6.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7.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句子方面
1.段4,为什么看到这一切会想到生命?
2.为什么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文中为什么要仔细描写自然景色?
4.为什么写“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5.母亲为什么变主意,同意走小路?
6.段7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的意思?
7.“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段落方面
1.第三段的作用?
2.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
3.第五段的作用?
篇章方面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中心?从哪词语能体现出来?
孙宇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1《散步》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
一.导入课文,激发诗情:
二.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1.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 (2)、字词正音
2.课文探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乡村秋景图?找出文中具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句子;找出文中具有乡村景物特色的句子。(露珠 冷雾 白霜 溪水干涸更清冽 )(稻香 镰刀 瓜果 草野 蟋蟀声)
(2)全诗三节,每一节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请你给它们命一个动听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教师小结:作者选择了秋天最有特点的景物,最具农村特色的事物,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
3.课文赏析
作者向往秋天,热爱大自然,言语之间充满了益美之词。让我们不觉得总想身临其境,那么我们就赶快一起融进这三幅秋景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以“我喜欢诗中的―――――,她美在―――――――――”为句式,说一个句子。
例:(1)伐木声飘出幽谷——“飘”字以声写静,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向满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很好地扣住了季节特点。
(5)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这一叠词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归泊”一词既写景,又暗示了时间,与上文“清晨”相呼应。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疑难探究
1.“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中,渔人捕起来的到底是什么
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游戏”?
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诗文写的是秋天,这里为什么说夏天?
4.“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该怎样理解?
三.我写秋天:
全文用诗的语言、诗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的秋天,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诗节或场景,用散文的形式来再现诗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是一幅清静、清远、清柔的画卷。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来自台湾作家罗兰的佳作《秋颂》,让我们又一次去感受一下秋的美丽。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教学目标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 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
(板书:风筝)
二、问题探究
1、 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2、 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
生:好!
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师:有没同学补充,回答完整一点?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齐声)
(学生思考,教师边板书:明理)
生:心情很沉重。
师:从哪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我的心好像变得铅块,很重很重地堕着”。
生:鲁迅先生看到外国一本讲述关于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呢?
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可能鲁迅先生认为自己儿童时,受到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不幸的。
生:想办法向他的小兄弟说明。
生:向他的小兄弟认错,并想办法弥补。
生:知错就改的人。
生:很珍惜兄弟间的感情。
师:几十年过去了,他想用什么办法来补救呢?行得通吗?
(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明事)
生:小兄弟的态度是这样的:“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前面鲁迅先生最希望听到的是什么话?
生:(齐声回答)“我可是毫不怪你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心情是怎样的?
生:(齐声回答)沉重下去。
(学生思考,各抒已见)
生: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
生:小兄弟并没有忘记,因为他不想把旧事重提,不想伤害兄弟间的感情。
三、讨论研究
(学生阅读后热烈地讨论“思考1”)
(请学生自愿读“思考1”)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答)
生:因为作者心情沉重,想忘掉这伤心的事。
生:因为作者一看到春天,就想到这件事,心情就不好,所以宁愿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作者不敢面对现实,想逃避它。
……
(学生小组讨论)
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你是如何理解这“严冬”、“寒威”和“冷气”的。
生:“严冬”还可能指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还处于黑暗中。
……
四、拓展体验
(学生讨论,都举手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也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我们也有很多同学打游戏机,整天玩而荒废了学业。
……
(下课铃响)
五、板书设计 :
21、风筝 鲁迅
明理——沉重
明事——沉重
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六、教学说明
获奖情况:东莞市教学论文(教学设计)三等奖。
作者邮箱: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 新课
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 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投影: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阅读、圈画、思考、归纳,做书间笔记。
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全班交流与讨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小结发言:借助想像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像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像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和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六、想像力训练
教师: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编的课文比一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准备发言,一人补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七、拓展延伸
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我们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像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进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如上帝造人、古猿说、海像说、外星人说)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学生活动(略)
八、布置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再收集一些,作上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1. 巩固生字新词
2. 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二、自主学习
1.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理解词语。
憧憬 凌空 大惊失色 倏地 垂头丧气
3.说说“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中去。
三、探究交流
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1. 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 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感受放风筝的“兴奋”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感受找风筝时的“伤心”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 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 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 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 “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四、归纳点拨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想象拓展: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