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一
步骤:
一、引题:
什么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2、自主谈谈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略作赏析。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
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
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
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
六、作业 :模仿《再别康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附《再别康桥》原诗: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记:
新诗高考不考,怎么教?我有一个设想,就是将新诗和古诗关联起来,利用改写的形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一举而两得!有老师会问,要学生仿写律诗,要求是否偏高?其实,只要给定了意象,并明确了律诗的特点,只是要学生将意象进行排列组合,不难!
学生对意象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的讲解重点应放在律诗的特点要求上,对原诗的鉴赏分析则可以弱化!
第三联模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向学生讲明。
-----------------
走近韩军(点评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
作者:诸向阳
久闻韩军的大名。李镇西称他为语文界的“思想者”。他的一系列论文,如:《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反对伪圣化》、《新语文教育论纲》等,强烈地震撼了语文界,从而奠定了韩军在语文界的地位。
听说韩军将于5月15日下午来翔宇,与两位青年教师一道上同题课——《再别康桥》,我急切地期待着,期待享受韩军带来的精神大餐。
但,听完韩军执教的《再别康桥》,我真的很失望,也许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吧。
韩军先出示三首古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的《送友人》和李叔同的《送别》,请学生朗读并演唱《送别》。这一环节,为引出《再别康桥》作了铺垫,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接着,韩军投入地朗诵《再别康桥》。韩军的朗诵确实很不错,但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精彩。他的山东口音还是比较重的,对《再别康桥》的处理稍微激昂了些。
然后,韩军一边带着学生朗读,一边引导学生探究徐志摩的用词,如:为什么用“西天的云彩”而不说“东方的朝阳”?为什么说“金柳”?“招摇”能不能换成“逍遥”?这首诗三处写到“草”,为什么总写“草”?“那榆阴下的一潭”,“潭”能不能改成“湾”?“漫溯”能不能换成“漫游”?韩军的这些探究,有些很有价值,如对“西天的云彩”的讨论,联系到课始时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讨论“三次写草”时,联系到古代送别诗中的“草”的描写。由此,韩军点出《再别康桥》中有许多古诗的影子。有些探究就没有必要,如为什么用“潭”而不用“湾”?韩军认为“潭”比“湾”深,说明诗人对母校的感情深,还引用“桃花潭水深千尺”左证。我认为李白和徐志摩都是写实,因为他们看到的就是“潭”,与感情深浅没有关系,余光中的《乡愁》中不是照样写“一湾浅浅的海峡”吗?韩军课堂上对于一些过难和没有意义的词句的探究,使得学生不敢发言,课堂气氛极为沉闷。
最后,韩军让学生找了找这首诗的韵脚和双声叠韵词,并让学生背诵这首诗。
韩军《再别康桥》的教学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观——语文课就是吟诵吟诵,探究探究;再探究探究,吟诵吟诵。如此而已。这样的语文教育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看到的他的课堂确实平淡至极,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听课的老师觉得好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而与韩军同上《再别康桥》的邬建芳却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课堂中始终有点点诗意在涌现。邬建芳的课堂十分大气,她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深情诉说与《再别康桥》相知相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朗诵、鉴赏、创作”这三种方法拥有这首诗。鉴赏与创作的学生的汇报都相当出色,有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悟。结课时,邬建芳说:“今天的课堂,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发现诗意就在我们身边。”她又一次深情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意的追寻》。
邬建芳的课本来可以上得十分出色,因为她有极高的语文素养,她的教学设计十分大气。可惜,在分组学习的操作上出了问题。造成她的课堂给人脱离文本,卖弄个人素养之感。因为朗诵、鉴赏、创作三者的关系是层递的,而不是并列的。朗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创作的前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超越。邬建芳如果将朗读作为全班进行的教学步骤 ,在吟诵中充分感知文本;然后将全班分成两大组,分别进行鉴赏和创作,在交流中点拨、讨论、深化,那她的《再别康桥》一定会大放异彩。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二
1.了解在水边玩耍的危险。
2.知道在没有成人陪伴的时候不靠近水深的地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水。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
(1)有水的地方:湖边、河边、海边、游泳池等场景一组;
(2)故事《小猫咪咪落水记》。
2.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资源《水中游玩要当心》。
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喜欢玩水吗?
幼: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玩水,你们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
教师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水的地方(湖边、河边、海边、游泳池等)。
师:谁陪你们去的?你们是怎么玩的?(学生回答)
基本部分
1.师:小猫咪咪也很喜欢去这些地方玩耍。(教师出示小猫咪咪的图片)但是呢,小猫咪咪在水边发生了一件事,让小猫咪咪再也不敢独自去水边玩水了,是什么事呢?请听故事。
教师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2):故事《小猫咪咪落水记》。
小结:水边虽然很好玩,但是水边又湿又滑,很容易发生危险。没有大人在身边,小朋友不能独自到水边玩耍。
2.互动讨论:他们的做法对不对。
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或阅读故事《水中游玩要当心》。提问:他们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1)在公园的中心湖:爸爸妈妈带淘淘划船,淘淘趴在船舷上,使劲够湖里的水草,船都被他压歪了。
(2)小河边:当当一个人挽着裤腿在捉鱼,晴晴站在窄窄的河沿上两手伸开在玩走平衡木的游戏。
(3)大海中:兵兵不顾妈妈呼喊,自己去追赶被海浪卷走的皮球;莉莉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跳海浪。
(4)游泳池里:婷婷在妈妈的帮助下,带着游泳圈玩水;丁丁站在游泳池边模仿运动员跳水。
小结:在水中玩耍,一定不能远离大人,要避免做危险的动作。
结束部分:完成学生学习资源的操作练习。
活动延伸
请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学习资源,带领孩子到水边玩耍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反思:
夏季来临,下水游泳、嬉水成了孩子和大人们又一件有趣的活动,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却是最令人担忧的。为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预防孩子溺水事故的发生,我们开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首先,让孩子们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片,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一些预防溺水的安全注意事项:不单独到池塘边、河边或田间水沟玩水、嬉戏,不独自和同伴去河边游泳,当发生同伴溺水危险事故时及时向附近的大人求救,不得自行组织救助等。其次,老师通过讲事例、齐讨论的形式,传授孩子一些自防自救的知识,深化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孩子掌握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本班级很多小朋友放假都会回乡下老家,乡下很多的小河和小池塘,所以关于防溺水的教育尤其重要,在课堂上,我们在讨论真实事例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感受到溺水的严重性,但是对溺水的概念又很模糊,不理解。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透露出自己曾经有过在小河边或者池塘玩水游泳的经历,但是却从不了解其危险性,只当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来看待。而且这跟家庭教育关系比较大,很多家长注重这方面安全教育的孩子也会知道去小河池塘游泳有危险,如果要游泳要去正规的游泳馆,并在大人的陪同下带上安全防护设备。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都基本了解游泳需要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不能去游泳,以及游泳馆游泳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但是安全教育需要家园共育,还是需要家长的协助。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三
1.了解诗人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培养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及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引出徐志摩,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xx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相关背景。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4.学生再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5.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描绘了康桥的秀美风光,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合作探究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确:诗人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
(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
(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
(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
(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
(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
2.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建筑美)
明确:课文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3.课文语言有何特点?(音乐美)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1)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4.小结。
本诗是新诗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的理论主张,要多读多体会。
5.学生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争取当堂成诵。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课后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乐美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四
时间6月15日下午第三节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2)班
《促织》作为一篇传统老篇目,老树能发新芽。要理解蒲翁的一片苦心,这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我们只看故事表面,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及人在荒诞社会中的异化。本实录试图解决表象和内在这样一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
生(大声):二班。
师:二班是文科还是理科?
生:文科。
生(1):比如学校池塘中的荷花我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2):池塘中的蛙声也可以。听取蛙声一片嘛。
生(3):樟树上的猫头鹰(生笑)晚上听起来特恐怖。
生(部分):老鼠。
生(部分):青蛙。
生(全体):促织
师:为何叫促织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4):可能蟋蟀的叫声和织布机的声音相似,……
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古人特别敏感。认为蟋蟀的叫声和织布声相仿,又届深秋,一听到促织叫声促女纺织,妇女就准备冬衣,怀念征人,宋代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假如有人一听到蟋蟀声,就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生笑)促织在诗歌中充满温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一只小小的东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家庭的兴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万千。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生笑)
师:标题是《促织》,此标题有何作用?
生(5):线索吧。
师:那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生(6):第一只是祸不单行的促织。
生(6):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织。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养。
师:村中好事者是个特殊句式。
生(6):定语后置,应是好事少年。
生(7):当然还有儿子魂化的促织。但有点不真实。
师:那这小东西是怎样影响的成名一家的?先说一说成名家中的成员,无非是三人……
生(全部):成名,成妻,成子。
师:成名一开始的身份是什么?
生(全部):童生。
师:哦,童生,跟在坐的各位差不多年轻吧。(生笑)
生(部分):不。是老童生,连孩子都九岁了。
生(8):变了,当了里正。
师:何为里正
生(8):大概是个官吧。
生(9):没有,文中说不敢敛户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讷,另一方面能力有限。
师:这样一个有书呆子倾向的成名,“会征促织”,征促织可是一项政治任务,艰巨而光荣(生笑)他的心态是起了变化吧?找一找有关心态的词语。
生(10):忧闷欲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
师:还有吗?
生(10):得到促织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还有益惊喜。
生(11):去捉了,但是经过妻子和神巫的指点,不是主动的,是被动去捉。
师:我们来读一读读书人成名捉蟋蟀的场面吧,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读早出暮归……中于款)
师:这是第一次描写,还有吗?(生读“成反复子念,……逐而得之”)这两段描绘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有吗?比如在生活的压力下的苦难的困境的描绘。
生(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看出成名当时疑惑和将信将疑的心理。
生(13):乃强起扶杖,我觉得很可怜。两腿被打的伤痕累累,为了家庭,只能尽力而为。
生(14):我认为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读来尤其伤心。侧听估计人贴地而行,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压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没有做人的尊严了。
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发奋学习,视力一定很差,是个高度近视眼,(生笑)像寻针线这样寻,真的很可怜。我也是近视眼,深有同感。成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
生(16):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有生点头)成名当时行动极为不便艰难,遽是迅速的意思,一个受重伤的人既然能扑上去,但一扑可能要有生命危险,为了小小的蟋蟀,他连命也不要了。
生(17):我想到了葛朗台的扑,葛朗台一见金子,76岁,命也不顾了,也用了个扑字,那是扑出老家伙的贪婪。而成名的扑,却扑出了一个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伤感。有种悲壮的色彩。
生(18):我想这个扑字很受前面癞蛤蟆的影响。(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跃去,成名由于扑虫心切,就把自己当场了蛤蟆,也开始扑了。
生(19):有,促织被儿子弄死之后,文中这样写,儿神气痴木,奄奄欲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看,居然不把儿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生(部分):理解。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较迂讷,妻子就能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有头脑,有主见。是个贤妻。
师:哦,你对成妻的评价很高嘛。那她是个良母吗?
生(20);是良母,当孩子涕告母,母闻之,大惊: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女复算耳,写出了对儿子的担心,自己不惩罚儿子,慈母心态,爱莫能助,担心和恐惧。
生(21):这位母亲有点迷信。只知求神拜佛?
师:哪种人会求人拜佛呢?她求神拜佛容易吗?
生(22):只有受尽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会求神,当时老百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生(23):九岁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织弄死了,自己变成了蟋蟀。
生(24):因为是人变的,特别有战斗力。
生(25):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的低层百姓根本无法与强者抗衡,作者希望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能够战胜恶势力,体现作者良好的愿望。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三种人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谁?
生(全部):成子
师:为何?
生(26):小孩是祖国的未来(生笑)玩是小孩子的专利,一个小孩子因为玩蟋蟀差点付出生命为代价。这个社会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可见是个无耻的社会,尤其有震撼力。
师:对,你的设想一针见血,刺中要害。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子重要。小孩即使投井了这事也不能完结,他还必须要让自己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代替那只促织,再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格斗。而且他必须要赢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无虞,才可以弥补他的所谓的“过失”。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我们只看到人已沦落为一种玩物,只有把自己不当人看,只有为权贵服务,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你,小人物才可以解救家庭的苦难,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功名利禄。这是一个荒谬的故事,小说的高明之处使荒谬具备了真实性。我们不禁要问,罪恶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读一读结尾,会找到答案?(生朗读最后自然段)
生(28):根源在于皇帝的荒唐,皇帝不应玩蟋蟀,玩物丧志。
生(29):根源是官贪吏虐,当权者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只管自己官位上升。
师:的确如此,上有好焉,下必趋焉,古代社会官本位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其实用不着征,早有人会乖乖的送上来,如果如果领导喜欢斗鸡,明天我就送你一车鸡,如果你喜欢斗牛,立马一车皮牛就送到。杨贵妃喜吃荔枝,我来一骑红尘妃子笑,宋徽宗喜踢球,高俅就发达了。天子偶用一物,就使百姓家破人亡,万一是常用之物,不知有几家遭殃,几家荡产。正如黄宗羲所说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促织让我们看到专制时代中,小东西是怎样披者皇权的丑恶的外衣吃人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怎样被吃的,实质就是吃人和被吃的沉重的话题,如此可悲可叹。结尾似乎皆大欢喜。这个故事似乎成喜剧了。但喜剧往根源里挖我们挖出更加深沉的悲哀。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联系实际,讲兵马踊发现者杨志发的辛酸荒唐的故事)
悲喜交替为虫所逼(成名)
附板书
人化异类为虫所困(成子)
祸不单行的促织
人
竭尽所能为虫所牵(成妻)
小虫好事少年的促织吃
成子魂化的促织
作者邮箱:liuliu2080@
[《促织》教学实录(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五
(课前,黑板上板书:12大海的歌)
生:(读全文,同桌小声议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港里看到的景象。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上看到的景象。
师:你找对了,说明你读书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边,咱们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学习。
(老师边说边板书:码头)
〔启发思路,为学生阅读定向,层层深入地读懂一段话。〕
生: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得到通知。第二句写向码头走去。第三句写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三句写得好。
师:请你读读第三句,谈一谈这句为什么写得好。
生:(读第三句)通过这句,作者把码头的早晨写得跟画一样美。
生:码头的早晨有蓝天、白云、碧绿的海,还有刚刚升起的太阳,非常美丽。
生:我会很高兴,很愉快。
生:我会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深刻,体会亲切〕
师:谁能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你读得正确,但感情还差点。我来把这段读一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看谁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图画来。
师:(范读第一段课文)
生:(闭目静听)
师:下边,我再找个同学读读这段,注意感情。
生:(读第一段,读得声音清脆,较有感情)
〔想象、体会、理解、朗读,进行多种训练〕
生:这三句话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作者只有接到通知,才能向码头走去,只有向码头走去,才能看到码头那美丽的景色。
生:不可能先写在码头上看到什么?再回过头来写得到通知向码头走去。也不可能先写向码头走去,再写得到通知。如果顺序颠倒了,乱写,就不合乎情理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告诉我们,每段中的几个句子,按什么顺序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能乱写。以后阅读一段话的时候,请同学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句子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谁说说看。
生: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吊车和海轮。
师:(板书:吊车、海轮)你归纳得很好。请你把书上描写吊车和海轮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只见海港两岸……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吊车怎么样?
生:我觉得吊车很多,又高又大。
生:今年放暑假后,我坐着爸爸的小车,到连云港看过。嘿,那里吊车可多啦,有些吊车很大,有七、八层楼高。
生:(争着发言)我和爸爸、妈妈曾到日照石臼港去过。石臼港上那吊煤用的大吊车,比咱临沂十三层钟楼大厦还高,它真有劲,一大车厢的煤,一下子就吊起来了,比大力士还强。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有亲切感,容易唤起学习兴趣。
〕
师:同学发言很积极。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了吊车的高大呢?
生:(稍停片刻)“钢铁巨人一般”“巨臂”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吊车的高大。
生:把吊车吊东西的杆子比作巨臂,从这里可看出吊车的高大。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吊车的多呢?
生:把吊车比作密林,看出吊车多。
师:“密林”是什么意思?
生:密林就是很密的树林,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树。吊车就跟那密林一样,就能说明吊车多。
生:从“数不尽”这个词,也可以说明吊车多,多得都数不清了。
师:“上下挥动”说明了什么?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卸货物。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货、卸货,吊起来放下,吊起来放下,忙个不停。
师:咱们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首先,我们读了第三句。接着,通过句子归纳出吊车高、大、多、忙的特点。再找能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最后,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下边,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学习关于海轮的部分。
(出示小黑板提示:1倍恋谌句,看哪部分是写海轮的。2惫槟沙龊b值奶氐恪3闭页瞿鼙硐趾b痔氐愕拇视铩4绷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生:(读书、思考、议论)
师:谁能根据小黑板上的提示说说个人意见。
生:第三句的后半部分是写海轮的。主要是写海轮多。“密密层层”这个词语说明海轮多。密密层层,就是密密麻麻的,数也数不清。
生:把海轮比作卫队,也可以表现海轮多。
师:卫队是什么?
生:卫队是许多人站得整整齐齐的。
师:我们上体育课时,开始也站得整整齐齐的,是卫队吗?
生:(摇头,齐说“不是”。)
师:那卫队是什么呢?请联系电影、电视想想看。
生:外国领导人到我国访问时,那些仪仗队就是卫队。
师:对了,从这里看,把海轮比作卫队,不光是说海轮多,还说明海轮排得
生:(齐答)很整齐。
师:排得整齐,有秩序。看一看,还有能表现海轮多的词语吗?
生:我认为“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也能说明海轮多。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一种颜色就代表一个国家。飘着各色旗帜是说有很多很多国家的海轮。很多国家的人坐着轮船到我国做买卖,到我国参观、旅游。
生: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说明很多国家同我们友好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好。同学们,现在,我国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友好往来很多。过去,咱们只能出口茶叶、丝绸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电子产品,像彩电、冰箱、计算机等,还有许多机械产品如汽车、轮船、拖拉机等都大批出口,社会主义的外贸事业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适时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自然和谐,体现“渗透”的特点。〕
生:(齐答)吊车。
师:分号后边写的是---
生:(齐答)海轮。
〔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初步认识它的作用,适度,适量。〕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引读)
师:只见海港两岸----
生: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
师: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
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下边咱们再把这句读一下。注意,女同学读刚才老师读的部分,男同学读刚才同学读的部分。要带着高兴自豪的心情读。
生:(男女生按要求去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在读中心领神会,加深理解。〕
生:钢铁巨人般的`大吊车在不停地忙碌着;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像卫队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把吊车怎样忙再说细点:谁来试试。
生:钢铁巨人一般的大吊车有如密林,数不清的巨臂上下旋转,装货卸货十分繁忙。一辆辆卡车把货物运进运出,来来往往十分紧张。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整整齐齐地排在码头两边,像是海港的卫队。海港上,轮船的汽笛声、卡车的喇叭声、机帆船上机器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海港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在说话训练中加深理解。〕
师:你说得好。作者看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海港这样繁忙,心情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非常愉快。
生:他还很自豪。
师:书上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高兴愉快的心情呢?
生:读“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师:“飞溅”是什么意思?
生:海浪打在船头上,一下子碰碎了,浪花迸起来往四处乱飞。
师:这一句不是写浪花唱歌吗?怎么说是写作者高兴愉快之情呢?
生:浪花本不会唱歌,可作者这时迎着海风,站在船头,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看着海港繁忙的景象,心里很高兴自自豪,望着望着,就把波浪与船头撞击时的响声,当作是浪花在唱歌了。这说明当时作者是十分高兴的。
生:这句话是借浪花撞击船头的景,抒发了作者内心高兴的情。
师:说得好极了。请同学们带着高兴、愉快、自豪的心情,小声随老师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大声有表情地读。)
生:(小声随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能把作者高兴、愉快、自豪之情读出来。
生:读二、三自然段(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不错。现在,咱们回顾一下,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海港繁忙的景象和作者高兴愉快的心情。
〔概括段意,水到渠成〕
师:下面请同学听一下第二、三自然段的录音,回顾一下大海的美丽和海港的繁忙,进一步体会一下作者那高兴心情。
〔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想象一下景,体会一番情,回味无穷。〕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六
杨岗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堂特别而有趣的课,先请大家用你最充满爱的声音朗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生笑
师: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你的思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随老师一起来到一个美丽奇特的地方。
(师播放一组轻音乐,伴随着鸟欢快的叫声)
(生闭上眼睛,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在老师的描述中感受珍珠鸟的美丽与温情)
师:这里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这里百鸟争鸣,百花盛开,犹如人间的仙境。这里就是澳洲的东部。在这儿,生活着一种小鸟,当地的人们称之为“锦花鸟”,意为“锦上添花”,可见人们赋予了它们更多的美丽。它们羽毛艳丽,五颜六色,体态娇小玲珑,叫声细柔,清脆,它门常常躲在繁花绿叶当中,和着春风,歌唱春天,歌唱生活。它们生性胆小,常常躲在繁密的树林里,悄悄的探出小脑袋,露出红红的小嘴,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吱”的一声钻进了树林里,洒落一片歌声。这啊,就是美丽的珍珠鸟。
更神奇的是,今天,还有两只还从遥远的澳洲大森林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做客呢?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一看吧。
师展现出自己画的珍珠鸟的图片,栩栩如生。
生笑(发出惊叹):好漂亮的小鸟
师: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看到这么美丽可爱的小鸟,谁又能忍的住满心的欢喜呢?同学们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走近珍珠鸟了吧?或许想跟珍珠鸟来一个亲密接触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珍珠鸟的温情与美丽吧!
师: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我们该怎样来读呢?请大家推举一位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生:我认为应该用情来读,用一种喜爱的感情来读
师:是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情感,就有了灵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要设想读者如文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之,由文入情,就会与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心相应的境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想了解的内容?或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用你最喜爱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自由择读
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接力赛读,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能读出播音员的水平。老师挑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师播放轻音乐,师生进行接力读。)
师:几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连老师也甘拜下风了
(掌声)
师:谁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讲我养了一只鸟的故事
师:谁能在补充一下?
生:我喂养了一对珍珠鸟,他们有了雏儿,这只珍珠鸟有害怕我到亲近我的过程。
(生读书勾画)
生:我喜欢第8自然段,“起先……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这段用了“飞”、“落”、“站”、“啄”、“撞”、“逃”这些动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调皮的特点。
师;噢!动作轻盈,活泼又有点儿胆小。
生:我找的是第7自然段,写小珍珠鸟外形很漂亮,长得又胖乎乎的,显得很可爱。
师:小珍珠鸟和我已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祝你梦想成真
师:是的,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我喜欢“却是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是因为写得很好看!
师;万绿丛中一点红,多么清新美丽的境界!
生:我喜欢“忽然有一个更大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是因为这句中的“探”字用得生动
生:还有第13自然段也是写它的动作。
师:同学们读的很美,说的也比较准确!作者正是从小珍珠鸟的外形、动作、神态来展示它的可爱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现在我们一起怀着着喜爱之情把这几段读一遍。(生齐读7--14)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动我们的脑筋,讨论思考这几个问题。
投影仪展示:
2、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3、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讨论交流)
生:“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我为小鸟建了个绿色的家园。
生:“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我呢,决不掀开……惊动它们”
生:“我不动声色地”“我用手摸一摸它细腻的绒毛”
生:“我手中的笔停了,生怕惊跑了它”……
师:那从这些举动中,你们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爱鸟的人!
生:细心的人
生:善良的人
生:懂的付出的人
生:会生活的人
师:是啊,“我”是个有爱心的人,我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给它们提供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不惊扰它的活动,甚至宽容它的淘气捣蛋。文中的我就像许多宠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待小鸟就象迁就他们调皮的孩子一样。(板书:爱心、宽容、尊重)
师:受到这么优越的待遇,假如你是文中的小鸟,你想对做着说写什么呢?
生:你给我温暖,我给你快乐
师:爱是相互的,给予的同时你也就得到了许多
生: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会用我的美妙的歌喉装饰你的每一天。
师:你是一只感恩图报的小鸟
生:主人,如果有来生的话,我愿与你共续缘
生:主人啊,感谢你对我的照料,但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天空才是鸟儿真正的家!我更渴望自由,请让我飞翔吧!
师:你是一只具有“鸿鹄之志”的小鸟!展翅飞翔吧,我会永远的祝福你!
、、、、、、
生:信赖,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
师:是的!信赖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襟。有了它,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人与动物之间也可以相互信赖!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中定会多出许多美丽而温情读故事。我想这就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心声。(齐读此句)
(生默读材料)
生:他们是富有爱心的人
生:能和小动物和谐相处的人
师:那么,请拿起你的`笔,为保护动物写下一句标语,来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进行写作)
生: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生:地球上的最后一顿晚餐将是人类自己的肉
师;触目惊心的标语
生:爱护生命就象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生:人类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生笑)
师:是啊,该放下屠刀了,否则,地球上将会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
师:听着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温馨的图画来:鸟儿们又在快乐的歌唱了,小动物们又在自由的奔跑玩耍了,大森林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了!好,下课!
《珍珠鸟》教案设计
课型:阅读课
教学思路:美读熏陶--探究说话--品味领悟--创作运用
教学目的: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人鸟和谐相处,相互信赖
2、领悟“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
3、激发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品位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
教学准备:珍珠鸟的图片和一曲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音乐,了解珍珠鸟的习性。
二、课文美读
4、自由诵读---要求读的准确流畅
5、接力赛读---要求读的字正腔圆
6、选点精读---要求读的有情有景
三、合作探究
7、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你能用简洁语言概括吗?
10、小鸟为什么不怕我了呢?你能以小鸟的口吻对作者说一句话吗?
11、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阅读视角
补充几则相关的材料,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引导他们体验反思,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人与自然要和平共处。
五创作天地
六资料卡片:
(1)1928年3月,纽约繁忙的百老汇沃尔克大街上,一只名叫“小黑人”的母猫阻塞了交通,因为它有5只小猫需要救护。警察詹姆斯卡德莫尔拦住了过往的汽车和行人,让“小黑人”把5只小猫一一叼过了马路。当时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因为这而诅咒。有人拍下了这一动人的情景,题名为《为小猫让路》。
(2)辽宁省宽甸县军民村有一位叫黄丽杰的妇女,五年前她用准备买蔬菜种子和大棚薄膜的300块钱救下了一只差点成为人口中食的受伤的大雁。她和丈夫精心治好大雁的伤,大雁不愿离开他们,就呆在了他们家里。他们给它取了个名dd雁宝(自己的儿子叫忠宝),还买来大白鹅和它做伴。从此雁宝成了他们家庭的正式成员,并且和那六只大白鹅日久生情,生下了许多小雁。黄丽杰一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雁专业户。
(3)北京有一位老太太,她收养了100只流浪猫,从此这些猫咪有了温暖的家,不再风餐露宿;老太太也因为有了这些猫咪做伴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生活充实而愉快。
作者邮箱:dstzthb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七
在上次我们以生命的质量为话题的作文中,孙晓蓉同学写道:生命历程不只是平淡岁月的流淌过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枯荣过程,不只是人间沧桑的变化过程,而是内在情感丰富的过程,内在品德完善的过程,内在灵魂铸就的过程。
人的生命质量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素质高低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锁定知能目标:
1、探讨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提高质疑思辨的能力。
2、培养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的能力。
3、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特点。
4、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
1、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及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重点把握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通过质疑、讨论,解决难点、疑点。
文学常识:
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三史六书。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简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柏拉图: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著有《理想国》。
阅读释疑解惑: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本文的说理特点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提示:《人生的境界》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化随笔。引证分析是其主要手段,全文有两处间接引用、三处直接引用,从引用的内容看,有引自自己文章的《新原人》,有引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引自古希腊哲人的。这些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简约而恰到好处。
从语言看严谨而浅显,讨论哲学却没有令人生畏的哲学概念,议论人生却不是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如诉家常。
2、什么是人生境界?
提示: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阐述的?
提示: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二至七段说明人生的四种境界;八至十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末段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及未来的哲学的作用。
4、重点句子研讨: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如何理解?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课文拓展延伸: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课内精题巧练:
一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应怎样理解?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分析“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一句话的含义。
课外拓展探究: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论坛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音乐篇八
(课前,黑板上板书:12大海的歌)
生:(读全文,同桌小声议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生:我觉得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港里看到的景象。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海上看到的景象。
师:你找对了,说明你读书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下边,咱们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学习。
(老师边说边板书:码头)
〔启发思路,为学生阅读定向,层层深入地读懂一段话。〕
生: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得到通知。第二句写向码头走去。第三句写在码头上看到的景象。第三句写得好。
师:请你读读第三句,谈一谈这句为什么写得好。
生:(读第三句)通过这句,作者把码头的早晨写得跟画一样美。
生:码头的早晨有蓝天、白云、碧绿的海,还有刚刚升起的太阳,非常美丽。
生:我会很高兴,很愉快。
生:我会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深刻,体会亲切〕
师:谁能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你读得正确,但感情还差点。我来把这段读一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看谁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图画来。
师:(范读第一段课文)
生:(闭目静听)
师:下边,我再找个同学读读这段,注意感情。
生:(读第一段,读得声音清脆,较有感情)
〔想象、体会、理解、朗读,进行多种训练〕
生:这三句话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作者只有接到通知,才能向码头走去,只有向码头走去,才能看到码头那美丽的景色。
生:不可能先写在码头上看到什么?再回过头来写得到通知向码头走去。也不可能先写向码头走去,再写得到通知。如果顺序颠倒了,乱写,就不合乎情理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告诉我们,每段中的几个句子,按什么顺序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能乱写。以后阅读一段话的时候,请同学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句子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言之有序的训练。〕
生:(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谁说说看。
生: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吊车和海轮。
师:(板书:吊车、海轮)你归纳得很好。请你把书上描写吊车和海轮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只见海港两岸……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从这句话中,你觉得吊车怎么样?
生:我觉得吊车很多,又高又大。
生:今年放暑假后,我坐着爸爸的小车,到连云港看过。嘿,那里吊车可多啦,有些吊车很大,有七、八层楼高。
生:(争着发言)我和爸爸、妈妈曾到日照石臼港去过。石臼港上那吊煤用的大吊车,比咱临沂十三层钟楼大厦还高,它真有劲,一大车厢的煤,一下子就吊起来了,比大力士还强。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不仅容易理解,而且有亲切感,容易唤起学习兴趣。
〕
师:同学发言很积极。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了吊车的高大呢?
生:(稍停片刻)“钢铁巨人一般”“巨臂”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吊车的高大。
生:把吊车吊东西的杆子比作巨臂,从这里可看出吊车的高大。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吊车的多呢??
生:把吊车比作密林,看出吊车多。
师:“密林”是什么意思?
生:密林就是很密的树林,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树。吊车就跟那密林一样,就能说明吊车多。
生:从“数不尽”这个词,也可以说明吊车多,多得都数不清了。
师:“上下挥动”说明了什么?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卸货物。
生:上下挥动是说吊车在忙着装货、卸货,吊起来放下,吊起来放下,忙个不停。
师:咱们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首先,我们读了第三句。接着,通过句子归纳出吊车高、大、多、忙的特点。再找能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最后,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这些词语。下边,请大家用这个方法,学习关于海轮的部分。
(出示小黑板提示:1?读第三句,看哪部分是写海轮的。2?归纳出海轮的特点。3?找出能表现海轮特点的词语。4?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这些词语。)
生:(读书、思考、议论)
师:谁能根据小黑板上的提示说说个人意见。
生:第三句的后半部分是写海轮的。主要是写海轮多。“密密层层”这个词语说明海轮多。密密层层,就是密密麻麻的,数也数不清。
生:把海轮比作卫队,也可以表现海轮多。
师:卫队是什么?
生:卫队是许多人站得整整齐齐的。
师:我们上体育课时,开始也站得整整齐齐的,是卫队吗?
生:(摇头,齐说“不是”。)
师:那卫队是什么呢?请联系电影、电视想想看。
生:外国领导人到我国访问时,那些仪仗队就是卫队。
师:对了,从这里看,把海轮比作卫队,不光是说海轮多,还说明海轮排得
生:(齐答)很整齐。
师:排得整齐,有秩序。看一看,还有能表现海轮多的词语吗?
生:我认为“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也能说明海轮多。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一种颜色就代表一个国家。飘着各色旗帜是说有很多很多国家的海轮。很多国家的人坐着轮船到我国做买卖,到我国参观、旅游。
生: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说明很多国家同我们友好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好。同学们,现在,我国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友好往来很多。过去,咱们只能出口茶叶、丝绸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电子产品,像彩电、冰箱、计算机等,还有许多机械产品如汽车、轮船、拖拉机等都大批出口,社会主义的外贸事业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适时进行国情教育,思想教育自然和谐,体现“渗透”的特点。〕
生:(齐答)吊车。
师:分号后边写的是---
生:(齐答)海轮。
〔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初步认识它的作用,适度,适量。〕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引读)
师:只见海港两岸----
生: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
师: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
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下边咱们再把这句读一下。注意,女同学读刚才老师读的部分,男同学读刚才同学读的部分。要带着高兴自豪的心情读。
生:(男女生按要求去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在读中心领神会,加深理解。〕
生:钢铁巨人般的大吊车在不停地忙碌着;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像卫队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把吊车怎样忙再说细点:谁来试试。
生:钢铁巨人一般的大吊车有如密林,数不清的巨臂上下旋转,装货卸货十分繁忙。一辆辆卡车把货物运进运出,来来往往十分紧张。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整整齐齐地排在码头两边,像是海港的卫队。海港上,轮船的汽笛声、卡车的喇叭声、机帆船上机器的隆隆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海港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在说话训练中加深理解。〕
师:你说得好。作者看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海港这样繁忙,心情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非常愉快。
生:他还很自豪。
师:书上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当时高兴愉快的心情呢?
生:读“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师:“飞溅”是什么意思?
生:海浪打在船头上,一下子碰碎了,浪花迸起来往四处乱飞。
师:这一句不是写浪花唱歌吗?怎么说是写作者高兴愉快之情呢?
生:浪花本不会唱歌,可作者这时迎着海风,站在船头,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看着海港繁忙的景象,心里很高兴自自豪,望着望着,就把波浪与船头撞击时的响声,当作是浪花在唱歌了。这说明当时作者是十分高兴的。
生:这句话是借浪花撞击船头的景,抒发了作者内心高兴的情。
师:说得好极了。请同学们带着高兴、愉快、自豪的心情,小声随老师读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大声有表情地读。)
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