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一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习。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平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阴道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阴道,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阴道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阴道”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德国人到底让别人看到了怎样的花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到3段,找出相关语句。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发情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习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二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1)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吗?
(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
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3),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快活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伤心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三
二,重点、难点已混点
三,教学准备六、课时安排七、方式、手段
知识与技能: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1课时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程
纶没棱词义重点:草惊风夜引弓平明白羽等(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分)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诗意。)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分)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师生合作。迁移运用,内化积累(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分)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分)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还有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计
《塞下曲》唐代诗人卢纶汉代飞将军李广
达标测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四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2人。基本上的学生有良好的语文课堂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喜爱阅读等习惯,学习目的性明确。20%左右的学生特别喜爱阅读,书写端正漂亮,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存在得过且过,屡屡作业拖拉的现象。因此,本学期的重点任务在于全面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年级上册的“我的发现”,在“发现”的范围上有所扩展,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四)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措施及建议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是教材各个部分的共同特点。由于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编排上还有些不同的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识字都是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完成认字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教师可在学生自学自查的基础上作适当检查,并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所附选读课文中的生字均未注音,为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
要求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把写字的任务妥善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内学生要有比较从容的写字时间,不要把写字的作业都留到课外。教师要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已经会写的字构成的新词,也可让学生找一找,抄一抄,不断丰富词语的积累,还可采用听写词语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四年级上册,仍然单独编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教材,要凭借这些教材,加强对学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指导。
(二)阅读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除安排识字和写字任务外,还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1.练习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四年级上册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注意学生的自主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都能通过独立阅读,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事实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会有所不同的。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当然,如果学生的讨论交流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组,读了《白鹅》和《白公鹅》,我们会觉得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对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教材中都采用了启发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现,有的是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一定要让每个学生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
4.积累语言。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
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18篇精读课文中,有10篇提出了抄写的要求,一般是让学生找出写得好的语句,多读读,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
5.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进行观察,有的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以上五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中的安排,因文而异,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每课的特色。
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要求不同,一般只要求读后能粗知文章大意。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适当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对内容的大致理解和读后的感受,有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再读读,特别感兴趣的也可以背背。在词句的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
口语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教材注意突出口语交际的这个特点,而且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双向互动,有的以交流为主,如,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自己喜欢的动物,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以讨论为主,如,讨论如何保护文物;有的要模拟生活情境练习交际,如,感谢和安慰;有的带有比赛游戏性质,如,看图比眼力;还有的是讲故事,演短剧,如,第三组的讲童话,演童话,第七组的讲成长的故事,演成长的故事。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这一特点,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实际采用不同的互动方式,上出特色。如,进行以交流为主的口语交际,首先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讲的内容讲清楚;还要设法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再如感谢和安慰,这次口语交际,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或引导学生回忆,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如果能捕捉学校或班上发生的具体的相关实例引入教学,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
“成长的故事”那一组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几种选择,除了讲成长故事,演成长故事外,还有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了什么和讨论王虹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材与教学
四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一样,对习作作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在每组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一次习作,全册安排八次。这八次习作,有四次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四次小练笔。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在习作的类型上,兼顾了写实和写想象。
教材中安排的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对于写实的习作,要强调如实表达,就是要写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反映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编。这样,既能切实提高学生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记实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良好的文风。
对于写想象的习作,则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四年级的孩子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想象不一定合理,所以在这方面的要求不能过高。学生只要敢于想象,并能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写下来就行。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教材中的习作都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只是提出一个范围,而且所提的范围很宽泛,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安排综合性学习的两组,提供了多种选择,而且有的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有的则可以先写再说。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条件。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里专门提了这样一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四年级上册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引导习作后的交流和展示。例如,“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中:“这是我给王虹写的回信,我给大家读一读。”“语文园地二”的习作提示,让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再如,“语文园地五”练习写导游词,“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编写的中年级习作教材,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就是:修改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时起步,修改的习惯在习作开始之日起就加以培养。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对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作了引导。
(五)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性。教材注意体现这个特点,同时考虑到孩子还小,独立活动的能力有个培养锻炼的过程,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既放手,又适当辅导的思想。教材中对综合性学习引导的具体步骤是:先在该组的导语中点出,再在第一篇课文的后面作具体的布置,最后在语文园地中进行交流展示。与三年级的教材相比,去掉了“综合性学习提示”这一步。这体现了逐步放手的思想。
习作、展示台,都是展示交流的形式。展示台中提到的只是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创造,例如,“成长的故事”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生可能还会有采访的录音,拍的照片等。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
文章文字浅显,学生应能读懂,但文章又写得比较含蓄,学生体会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活情境,谈话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2、师: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花香四溢,温暖友爱的盲人车厢吧!让我们去赏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2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只要意思对即可。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3、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四、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听者习惯性的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2、课件出示。默读课文,并思考:
(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画出描写与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3、交流读后感受。
(1)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助。
(2)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
(3)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述有了回应。
(4)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5)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6)第16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
(7)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
三、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
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
指名读一读。
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
(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赏花花温暖
香热情
弥漫关爱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六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自制课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七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八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导入揭题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
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读:
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
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
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c、读写结合训练。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九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十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五、巩固练习。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江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江的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设计方案篇十二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 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 长城
概述长城 长城脚下、长城上 感想
远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