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2024年文言文教学的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汇总10篇)

栏目:二号文库 更新时间:2024-08-07 02:39:01 作者:文/会员上传 发布时间: 人气: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一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并发挥创造力了:利用相关的背景材料、历史关联等去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尽量使学生有兴趣去学。比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几位历史上的谏臣,被挖心的比干、被追杀的赵盾,被流放的屈原等等,这些忠臣直谏敢言的下场,会使学生对批龙鳞、逆圣听的邹忌和触龙的故事更好奇,更感兴趣,从而认真学习课文。也可注意古今对比参照,比如讲到文言文涉及的一些礼制法度,可以把一些热播的古装影视剧里的情景拿来对比一下,让学生找出穿帮镜头或不符合古制之处,学生都会很愿意参与并有兴趣去探究古文里所包含的文化知识。

二、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由于应试的要求,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容易陷入固定、僵化的模式,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对于那些本就陌生的词汇、句式死记硬背,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1.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一定要诵读而非默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以及左半球中的各个与语言有关的组织,构成一个言语生成和感知的复杂网络,即使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可能还不清楚书中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诵读使他们熟悉古文的语言环境,渐渐培养起语感。高中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一些经典的古文篇目有一定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背诵高中课本中那些更经典、语法形式更成熟的篇目,语感会更强烈。除了课本中学过的'篇目,教师应多推荐其他适合高中生学习的经典文章,要求他们自行学习,多翻译多接触,多读多背,逐渐对于文言文常见的词汇、句式和结构烂熟于心,印象深刻且能举一反三。接受新的文言文时往往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进行探究。

2.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古文教学决不能填鸭,学生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比如学习一篇古文教学前可以先进行预习,多查阅一些课外的相关资料。学习文言文预习很重要,很多文言文中的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及背景,对课文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比如《国语》跟《左传》同是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互为补充的作用,而《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中一些人物的事迹在《史记》中也可以相互佐证,在学习这些史书里的篇目时就可以进行扩展阅读,横向联系对比。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在很多高中生在翻译课文时都依靠类似《高中文言文全解》之类的教辅材料。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应该不闻不问,而是应该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不怕出错,不求绝对正确,有难度才更有挑战,只为训练提升自己阅读翻译古文的能力。如上所述,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重视与提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古文教学中的种种难题,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二

摘要:高中美术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考虑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效率走进生活?摇思维动向善待宽容

多年的教学,我对高中美术的教学体系的理解是,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一个包括确定目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结果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考虑评价对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加活跃,效率才能够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美术课堂效率?我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高中美术模块教学而言,我认为它的过程很重要,比如教学管理,教学保证,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因为只有这些过程做好了,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过程更重要。但要想实现这些过程就必须先培养他们的兴趣,因为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这些过程的基础,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努力地去追求他心中理想的艺术,这是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教学中我常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他们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消遣活动,纯粹将美术课当作是解压课,娱乐课,而忽视了美术课与文化课之间必然的联系,比如说画画能开发人的右脑,这对你右脑的开发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加强文字和图像的记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了,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学习负担,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开始逐渐减退,甚至完全没有了兴趣。这时需要老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要让他们自主的开发潜力,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在学校中除了文化课,还有一些令他们愉悦的事情可做,要做到精讲、引申、多思、多练、多体会。比如将课本中的一些图画进行夸张变形,让他们感觉很有趣。这就会使他们的美术课上得很有趣,课堂气氛很浓厚。

二、密切注视学生的思维动向,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及表现能力

学生对美术的初步认识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最初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内在的观察能力,不注意引导他们的思维,不给他们空间去想象,造成教学效果很差,美术课很乏味。

从社会大众的审美实践来看,美学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要想确立自己应该具有的学术地位,就应该积极地介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养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如在《思》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们观察这个雕塑有什么特点,他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的作者是谁?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去思考、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它可和其他雕塑进行比较,还可以事先用泥土做好一个与它相仿的一个进行比较,比较他们之间质感的.不同、面部表情的不同,然后每人发一块泥土让他们亲自去做,去体验、感受人物的表情特征。说明材料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效果的不同,并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去思维,在观察和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要善待学生,宽容学生,感染学生

美学要发展,要取得突破,要有所创新,就必须要面向多个角度,面向大众,美术课堂就是其中一个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的大舞台,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里,善解学生的心意,尊重他们的做法,要用宽大的胸怀去对待学生的失败和挫折,不要学生稍有错误就加以指责,因为那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天生领悟快,老师一说就明白,但有的学生领悟差,反应有些慢,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生气,更不能用过激的语言去嘲讽,而是要注意观察他的面部表情,要给他一些意想不到的鼓励,不要让他伤心,给他自信和勇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和爱护,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样就能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

总之,美术课要想上好,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老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心态,要对症下药,要有人格魅力,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美的快乐,这样才能使课堂效率提高得更快、更好。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三

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年轻教师因为替学生忧虑过多,反而或深或浅的进入多种误区,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沉重。具体表现为:

误区之一:越“文”讲“言”。

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越“文”而讲“言”。强调古汉语各种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赖于三个因素――语音、语法、词汇,而三者中,词汇的古今差别最大,更是三个因素中的重心,尤其需要多多积累。

误区之二:以教代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本的时间被我们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等待”,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完成落实。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种与语言最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顺应和同化古人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的字、词、句、义。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文言语感。而有了文言语感,就有了“意会”,理解文本也就更能准确到位。

误区之三:“言”而无“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学,又要讲“文”学。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平面处理教学内容,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要知道,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均须经学生自己感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误区之四:片面、孤立对待文本。

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言传包办”不能代替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言传”也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出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需作“三多二少”的.调整。“三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重视文言文背诵,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二少”即:少讲,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少机械性太强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具体做法:

1、文本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文本教读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诵文本、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

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更需教师的引导。如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示范朗读,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轻声跟读,齐读,分读,个体读……每次朗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文言文。一篇经典的文章,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对其思想内容、人文精神、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作一个引导观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感悟。

3、文本拓展阶段,教师要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作三个方面的拓展――认识深度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拓展,内化写作的拓展。

认识深度的拓展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类及历史事件评价类的文言文教学。比如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颇有争议,学完《鸿门宴》,不妨搜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阅读能力的拓展可在上完新课后选择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言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知识的衔接。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促化。如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实例:议论则“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劝学》《六国论》;记叙则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鸿门宴》《促织》;散文则或借景抒情,或寓物明志,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等。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文言教学的一点小小感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四

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我深深地感到: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文言文本身是古代语言,年代久远,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读起来确实晦涩难懂。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很少使用“之乎者也”了,学生学文言文,纯粹是课本上有,教师教,或者是带有功利性,那就是应付高考。而高考的现实是,试题内容均出自课本之外,加上现在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古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有畏惧心理。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读懂文章内容”。面对这一重要任务,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困境,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文言素养,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下面是本人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帮助学生增强学好文言文的责任意识。

汉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文言”是“母语”之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舍生取义”(《孟子·鱼我所欲也》表现出的崇高的人格追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我们阅读古代典籍,了解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看到现代生活的影子,为我们了解现代社会也提供了一面镜子。因此我们责无旁贷应该让“文言”焕发出新光彩。

2、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文言修养。

学生直接感受到文言的魅力,应该说是从语文教师开始的,如果教师在t课时,对所讲内容相当熟悉,甚至对课文能背诵,对古代名人轶事,名篇佳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学生就会直接感受到学文言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个别老师文言素养偏低,上课离开了教参就寸步难移,笑话百出。语文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学习,丰富文言知识,要丰厚自己的专业素养。

3、要选择一些故事性强较浅易的文言作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较浅易,是指那些思想内容不太深奥,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表达方式合乎常规,不太怪癖,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的,学生能基本读懂。自主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凑。据我所知,有许多学校从《史记》《聊斋志异》《三国志》《资治通鉴》《阅微草堂笔记》《古文观止》等文集中节选一些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事实证明,学生兴致很高,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文言文并不可怕,学习兴趣因而激增。

二、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文言课堂教学模式。

其实,文言文教学更应该采用自读一质疑一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哪怕只是一个词的词义,然后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模式,教师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进度,有的知识点教师没讲,甚至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而担心。有一次听公开课,老师运用唱独脚戏的方法一课时便结束了新课。老师辛苦,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可想而知。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2、要重视“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教《兰亭集序》以前是通过串讲的方式,学生对这篇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的作品并不太理解,后来再教这篇课文,通过“三读”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粗知思路。再要学生读出节奏,语气,品味语言,体味文章的意境美。三读要求学生研读语言,体悟作者的生死观。在读中学生会感到,课文的第二、三节情绪有些低沉,但王曦之有悲叹但并不悲观,生命有尽时,但要珍爱短暂的生命。这从根本上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深沉眷念和执爱。还如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文以读悟情,效果事半功倍。

3、要重视内容的适度“拓展”j文言文教学,教师大多时间放在对字句的解释、文意的疏通。

这诚然不错,但这还是浅层面。对有的课文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教课文《六国论》,在完成有关字、词、句、布局谋篇等知识的传授后,可以围绕六国灭亡的原因,配发苏辙、李桢二人所写的《六国论》材料进行比较、探究、讨论。三篇文章,标题和谈论的问题都相同,然而观点各异。学生读完之后,思路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初读苏洵的《六国论》,已觉得很有道理,想不到有其它看法,读了苏辙的《六国论》,觉得问题说得更全面了,李桢的《六国论》提出了与苏相反的看法,学生觉得更感兴趣。如此拓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拓了思维,更明白了多角度看问题的道理。

三、重视积累,科学训练。

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必须要抓好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并进行科学的训练。

1、字、词、句的积累。

文言实词有七大类,多义词、通假、古今异义、同义复词、词类活用、偏义复词以及带有古代文化常识现象的词,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用小本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对具体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要及时归纳小结。文言词句的积累,要讲究方法,我在教学中通常通过下列方法:a)分类积累。比如通假现象,让学生积累典型例句,他们就能悟出规律。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3)“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4)“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5)“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余白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为“往,到……去”义。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为“出嫁”义,南归引申而来。

(3)处分适兄意,那得白任专(同上)。为“适合、适应”义。

(4)适冬之望日前后(《与妻书》)。为“正好”义。

(5)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为“正好”义。

这样围绕一个字或词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加强积累,有助于全面掌握词义,巩同知识。其实文言词句的积累不仅是积累文言知识,也是文言语感的积累。

2、要记住文言句式的典型格式及标志。

判断句、被动句、变序句、省略句、疑问句五种文言句式要记牢,否则,对文言的阅读理解就会产生极大的障碍。教学实践证明,文言中一些典型句式对文言阅读影响非常大,如“无乃………‘得无..….”“……孰与……”等词语的意思有可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而那些典型格式句却不好推断。

3、科学训练。

文言训练必不可少,但首先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其次,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比如对文言词义的推断“同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一、齐”,“虚诞、妄作”是什么意思呢?告诉学生,占文对称结构多,对称结构的前后句子相对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那么意思基本上是相对、相同或相反。“一、齐”意思相同,“虚诞、妄作”意思相类。词义的推断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通过具体句子向学生讲解,开阔学生的思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由课内扩展到课外,通过量的训练达到自然快速提高的目的。

四、在“大语文观”下学好文言文

大语文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在语文活动中,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编成课本剧,白导白演。可以组织古诗朗诵会。还可以从影视作品中,如《三周演义》《荆柯刺秦王》等,电视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它们都有一定的文言含量,组织学生看看听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素养。

参考资料:

[1]郭根福《高中语文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2]郑正良汤登仲《激活潜能》

[3]吴礼明《建筑生命的课堂》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五

【内容提要】: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着“少慢差费”的尴尬局面,为了彻底改变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文言文教学活动化的理念,为学生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型,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遗憾的是,文言文教学却是一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在当下的农村高中,教师在生源基础薄弱、高考应试压力的现实面前,难以摆脱以往“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模式,然而,这种几近辛苦的“填鸭式”教学,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加剧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学心理,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一尴尬的教学局面呢?人教社中学语文教研室顾振彪先生在接触了广东中学语文活动课的有关成果后提出“大力发展中学语文活动课”,并认为:“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语文活动课体系,是冲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怪圈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针对农村高中文言文活动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现归纳如下。

二、农村高中有效进行文言文活动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鉴于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我们主张在活动化教学中,强调“以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活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来,通过活动主动学习新知识,并最终实现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一)激趣教学,以“读”导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语文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朗读的运用。作为文言文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诵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它几乎适用于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普通学生群体,是文言文活动化教学中的最基本形式,尤其适用于农村高中基础薄弱的学生。

其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再次,“读”作为活动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有着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人比读、小组赛读、个人体验读、分角色朗读、个性化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而叶圣陶先生尤其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读”作为文言文活动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探究,拓展思维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合作讨论主动地探究问题、自主地获取知识,而这种知识不是以结论或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进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种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必须预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与教学目的,为学生预设相应的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中,我一开始便提出了“兰芝与仲卿真心相爱,为什么最终却只能落得个黄泉相守的下场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阅读课文,通过对照注释、查阅字典、翻阅资料等形式,疏通了文意的同时,更讨论出了各种让人惊喜的答案,例如“封建制度的压迫”、“恋母情结的`影响”、“性格决定命运”、“七出之条”等,其收获之丰,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同样的,在《鸿门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下面两个探究问题:(1)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掉刘邦是一种“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一种“君人之度”。你的看法是什么?(2)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也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解决文言知识、读懂文章的同时,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形成个性化阅读的习惯。可见,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不单止能促动学生主动想办法克服阅读困难,更能在让学生拓展思维,收获更多。

(三)体验教学,教学相长

所谓“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教学”为“自学”,变“老师讲”为“学生讲”。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抽取一些较为浅显的篇目或文段,让学生小组负责分段备课,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课件,并以此为作业上交,通过老师的审阅后,进而试讲,最后在班里正式讲授。这样的体验教学活动,可以迫使学生在备课过程中,主动克服文言文的难点,并在形成教案的过程中,增加与组员、老师的互动,通过以优带差的形式,共同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最终实现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例如在《段太尉逸事状》一课中,我把其中“勇服郭郗”、“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分给学生小组备课,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思考、利用工具书、请教老师等形式,分工合作,最终形成教学设计,而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单纯的老师讲解,字字落实,更为明显。

(四)参与评价,巩固知识

为了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更为投入,对文言知识能做到及时的总结梳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活动化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我们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小组,合力拟出评价试题,进行小组互考,互相解答。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在参与到教学评价的过程中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归纳新学文言文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巩固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游褒禅山记》的拟题比赛中,其中一组学生除了把握好其中重点字词的出题方向外,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目,让同学们在“尽吾志”与“知难而退”的价值观上进行讨论,反响热烈。而出题者,也在同学们的热情回应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学习主动性愈加强烈。

三、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化的一些构想

事实上,真正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化并不局限于课堂学习,在课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课本剧、比较阅读、素材积累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当然这个过程,实施起来,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能力。对实验班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改编课本剧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则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文内容进行本色表演。活动形式不同,但是目的相同,在激趣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而言之,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化并不是一蹴即就的,要培养出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课时的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与学期教学任务是否有冲突;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方面,尤其得留意分组时,是否能做到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合理搭配,进而实现以优带差的学习;在教师的备课上,更要有多元的准备,适当的朗读指导、合理的问题预设、持之以恒的点拨指导等等,无不向老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求索,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化的道路上,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洪叶剑《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4月第4期第6卷

【2】张霞《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些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3】朱峰《高中文言文学习策略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4】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

【5】田立君《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2月号下旬刊《文教资料》

【6】宋国平《诵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第53期《考试周刊》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六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相比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因此,长期以来,老师教学唯恐学生不能理解,往往面面俱到,要么把文言文教成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学生成了背诵的机器;要么脱离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又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改变文言文教学这种费时低效的现象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设法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就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高中文言文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鸿门宴》,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的兴趣;有些包含有成语的文言文,如《劝学》、《秋水》等,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而有些对话生动,人物形象突出的文言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则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特点,扮演角色来表演;有些文言文可以通过抄录诗词、名句或引入历史背景而导入课文学习,如《勾践灭吴》;有些较浅显的文言文甚至可以让学生作老师,自己备课、上课、评课等等。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激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激情,使学生对文言文“好之“乐之”,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高中文言文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很适合于诵读,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使之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从而读懂文意、领悟技巧,不知不觉间与作者的心意相通,与作品共鸣,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如《兰亭集序》,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诵读间,便觉此次聚会之雅,眼前浮现天地之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人文之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境之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叙幽情”,领略作者“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情怀,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3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由于学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无法自己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因此教师的讲要抓住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讲透,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总结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可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例如:常用文言句式,就可结合某一篇文章具体讲清一种类型,通过多篇的学习再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有了这些基本的文言知识,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达到的,不需要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搞好几个结合

首先,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读本和寻找与课文内容相似或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比较阅读,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可以让学生自读《邵公谏厉王弭谤》,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学生视野,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把课本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究发掘课文的现实意义。如学完《勾践灭吴》之后,让学生去发掘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成才与条件的问题,明白逆境兴才、刻苦自励的道理。此外,要注意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还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如对课文进行续写、改写、补充细节和情节、新编故事、编写课本剧、评说人物等写作练习。

总之,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办法有很多,不管运用哪一种,教师都要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革教法,激发兴趣,强化主体性教学,才能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窘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第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第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第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

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

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定位———以《课标》、教材、高考的分析为基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5):29.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八

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对美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学校是用艺术熏陶人生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作品时,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学会做人。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一、要使文言文的教学充满审美愉悦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在中职,许多老师借故学生基础差,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甚至抵触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一篇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学习中。

二、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尤其是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了解文言文中的形式美

中国文学从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以来,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散文,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形式异彩纷呈。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在现行教材中,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其中的形式美,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主动倾心文言文。

2、品味文言文中的人物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项脊轩志》用“以指叩门扉”“以手阖门”等细节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极其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念之情,对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吟咏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是对所写人物的心灵美的凸现。

再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也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3、体验文言文中的情感美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了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卓然不群,自然能够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此中真味;认识了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以文会友的洒脱情怀,才能感受“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无穷意味;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伦真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4、感悟文言文中的思想美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和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

从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感受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感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的生命意识。同样,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周敦颐的超然个性;陶渊明的淡泊情怀;杜甫的博大胸襟;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三、要引导学生诵读,使其亲近课本、接近作者,用情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读读看看,那么其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其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真正的诵读要用心读,用情读,反复读。久之,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就会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了。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用心感受,用情诵读,才能真正走入不同时代诸多圣贤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获得最丰富、最深沉的审美体验。

中职文言文教学,读懂文字、理解意思是基础,品味、鉴赏文言文的神奇的美的力量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中职的文言文教学中,用其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来的无穷魅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6).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08).

[3]王槐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4).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九

材料作文是提供一定形式的内容和材料,让作者根据这些材料写作一定要求的文章。

(一)如何设计

材料作文题目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的发挥。换句话说,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材料至关重要,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前提条件。训练这类作文我采取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丰富了知识,充实了作文的内容,对培养写作能力和巩固阅读知识都是十分有益的。于是,在有些课文讲完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续写和扩写,写读后感、小评论。这些灵活多样的题目,既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如何指导

我主要通过组织交流、讨论来指导学生。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学生而言,启发他们思考的最好的媒体是他们自己的发言(或文章),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效果,远胜于其他方式。这是因为,学生彼此之间互相了解,在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思维异常活跃。通过以上这些写作训练,既有助于学生将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写作素材按一定题意写出来,提高写人、记事、状物的本领,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

三、作文评改

(一)作文批改

作文的批改,传统方法是教师批改。教师费力不少,收获却甚微,所以我打破传统。有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选定好作文,点、讲、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学习的机会。但不能常用。

(二)作文讲评

学生最喜欢上的就是作文讲评课,可以说作文讲评的实际效应优于作文前的指导,抓好讲评课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讲评的方法很多,根据作文完成的质量,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像着重讲评有代表性的作文,也可选择不同水平的作文进行对比指导,还可进行专题讲评,举行作文展览等。总之,讲评要恰如其分,切忌面面俱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因为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文言文教学的论文篇十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而文言最终也将渐渐地远离我们,直至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教学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