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最新石壕吏教案一等奖(实用11篇)

栏目:一号文库 更新时间:2024-02-26 17:48:01 作者:文/会员上传 发布时间: 人气: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一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2、理......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一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走近杜甫(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2、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4、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作。

(2)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体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样叙事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链接现实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二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三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 吏 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 夜捉 呼 怒

老妇 啼 苦

“我” 忧国忧民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四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五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六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 邺 戍 妪 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七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八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九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观官吏之举 ——毒

听老妇之诉 ——苦

察作者之情 ——忧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教学难点: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研讨法情景再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主要内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明确: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可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最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6)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明确: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作业:续写文章,注意有所侧重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运用

板书设计:

县吏(呼)老妇(啼)

蛮横凄苦

凶狠悲伤

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一

《石壕吏》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这是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二)读诗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歌的语言主要采取老妇独白的形式,但是在独白的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这是老妇“出门看”时,差役气势汹汹的第一句问语。差役借“夜”的掩护,满以为可以抓到“男”丁,却不知其暴行早已闹得石壕村鸡犬不宁,连腿脚不灵便的“老翁”也“逾墙走”了。显然,“出门看”的老妇不是他们想“捉”的人,因而他们怒气冲冲,语言咄咄逼人。

“家中还有何人?”这是老妇叙说三个儿子的情况以后差役的又一逼问。老妇所叙的“三男”守邺城,两人已死一人性命难保的情况,并没有打动凶狠的差役,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逼问下,老妇不得不进一步介绍在家的家庭成员孙儿和儿媳。同时指出“儿媳”之所以在家,是因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当然,这里老妇没有暴露老伴的情况。

“不管怎样,你家必须抽人服役!”凶恶的差役没有因为老妇的悲哀的陈述而放弃从老妇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无赖,不再和老妇讲道理。老妇这时很清楚,吃奶的孙子他们不会“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儿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孙子——承继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办呢?在这种毫无人性的恶差面前,老妇不得不迅速作出决定,自告奋勇“应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诗中主要的潜台词。学诗时挖掘诗歌的潜台词,可以领悟到诗歌丰富的内涵,从而加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还可以调动自己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该文发表于《中学生读写》2024年第10期)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