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1、认识”侧、卷“12个生字,会写”失、觉“等8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认字12个,会写8个,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2课时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过湖水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眼睛里的湖水是什么样子的?面对湖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课题)
2、出示”清澈“一词,该怎样读?怎样记?
1、教师范读、领读生字。
2、指名学生读,教师注意听,纠正错误发音。
3、出示”幻“和”幼“: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区别,并说说怎样读?
4、出示”扔“和”跨“: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识记方法,应怎样识记?
5、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不认识的或易错的字。
6、请学生自读、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答疑。
7、指名分段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认读第一段。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画面,配置音乐,进行范读。
3、请学生朗读思考两分钟,说说本段的段落大意。
4、”欣赏“一词怎样理解?它的同义词有哪些?是否可以替换?为什么?
5、两岸的风景怎样?请找出描写风景的句子。
6、你觉得这段中哪些地方写得很美,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7、请大家注意:”小洁坐在船上吃面包“这句话。看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多媒体展示画面,配置音乐,老师有感情范读。
2、指名朗读,认真听其发音及语气,并及时纠正其错误之处。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旁指导。
4、提出问题:
(1)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2)”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他“指的是谁?你从”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目光“中体会到什么?
5、组织学生交流。
6、小洁的面包纸怎样处理了呢?你想知道吗?(引入下一段)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反复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
2、提问:”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出示”攥“字,怎么读?怎样识记?说说相应的同义词。
4、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1、老师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和表扬课堂上敢于发言的同学。
2、布置作业:请大家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独立完成课后”读读说说“一题。
1、请学生背诵课文。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意叙述出来。
3、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大家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4、请大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齐读课文。
1、请学生谈谈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感受?
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自己该怎样去做?
2、老师点评。
1、请学生自己认读课文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认读课文生字。
3、反复出示生字,让学生集体认读,并组词。
4、板书多音字:得为卷
请学生组词认读。
1、请学生认读”我会写“中的字并组词。
2、请学生观察”我会写“中的字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提醒学生注意提手旁和目字旁的写法。
4、请学生描红”我会写“一题。
5、争做”小医生“。
(1)教师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学生做”医生“,诊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2)同桌互查,比较欣赏。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感情朗读。 3.了解故事内容。
二、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导入新课,边听边想:
(1)“将、相”分别指谁? (2)这篇文章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
2.自由小声读课文,看看《将相和》是分哪几个小故事来写的?
完璧归赵(1一10自然段) 渑池之会(11一15自然段)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地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小组学习
(1)分别朗读每一部分,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互相纠正其中的错误。
(2)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生字新词。 (3)质疑。
二、了解时代背景
1.齐读第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四、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蔺相如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四、学习“渑池之会”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师补充:“瑟”是古代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现在处处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师的首要责任。了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听老师朗读下列句子,看哪一个句子让你觉得小壁虎有礼貌。
(出示:1.小壁虎说:鲤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壁虎说:鲤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第一个句子让了觉得小壁虎有礼貌。因为小壁虎把鲤鱼叫作鲤鱼姐姐,还用您。
生:小壁虎还说:行吗。
师: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一定要尊敬地称呼别人,还要用商量的口气。下面,我们进行现场借物,看哪位同学最有礼貌。
师:老师这里有一支铅笔,谁来跟我借铅笔?
生:老师,您把铅笔借给我行吗?
师:说得好,真有礼貌!老师这支铅笔奖给你。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借物,用上礼貌语您行吗,比比谁最有礼貌。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利用现场借物既对学生进选择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一箭双雕,很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掌握了知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因为书中说,小鱼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生:如果小鱼借走了尾巴就不能在水里游了,那么就可能被水淹死沉到海底。
生:老牛借走尾巴会遭到蚊子叮咬,它会浑身痒痒的,可能痒得受不了,于是就不能干活了。
生:燕子的尾巴借走了,燕子就不会飞了,那冬天来临的时候会被冻死的。
生:我认为这三种小动物都很机灵,他们都能保护自己,所以不借。
生:我认为他们三种小动物都很自私,不愿借怕自己受伤害。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很好,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个的用途,谁也不能代替谁,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事物,借了也没有用。所以不是自私,是没有必要做出更大的伤害。
生:(四人一组表演朗读)
师:大家评议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小鱼的话读得生硬,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
生:老牛的话应该慢点说,因为老牛走路慢,是慢性子,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补充)书中说是黄牛伯伯,可见年纪大了,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燕子阿姨是长辈,跟长辈说话要有礼貌,所以应该热情点。
师:热情点、亲切点、和蔼点就好了,继续。
生:去小壁虎的同学读得很好,看出有礼貌,尊敬长辈。
师:老牛听了小壁虎的话很激动,真替它伤心,同学们它向其他小动物借尾巴结果会怎样呢?请你模仿课文中的那段话,仿说一段话,小组商量后发言。
生:(补充)应给用个称呼跟蜥蜴说话,称呼它叔叔。
师:你接受吗?好,继续说。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另一棵大树上,看见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小猴,小猴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猴说:没有尾巴我怎么翻跟斗呢?不借,不借。
生:小猴子那么机灵,那么聪明能借吗?
生:小壁虎伤心地往家走,在路上遇到它的哥哥大壁虎,它把丢尾巴的事告诉哥哥,哥俩一起向蛇要回了尾巴,可是安不上,只好失望的往家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想象得太丰富了,补充了教材的空白。语言表达非常真切。
评析:课堂上体现了自主、自悟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读、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激情导法上把学生引向深入,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仿、自说,牢固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既得法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紧紧围绕对话情节品读、评议、讨论,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孩子们,这儿美吗?这么美的景色只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最难忘的却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芦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理念:这段导语的设计,重在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从知识的角度讲,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既给学生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1、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
3、指名读8——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芦苇特点的语句。
4、课件出示: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6、多么可爱的芦苇啊,谁愿意读出它的可爱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上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朗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中间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此环节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合作研读,自主交流
快速浏览11—1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
2、指名读女生读句子,男生配动作和声音注意读出欢快劲。
3、下面谁愿意来读读第二件事,看看你又在哪句话中看到了作者的快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4、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吧。
5、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
6、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愿意来读读。
7、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来,下面我们齐读4、5、6、7自然段。
10、大家看,这些景色怎么样?他们和芦苇有关系吗?可不可以去掉呢?为什么?
(不可以,这几句恰恰说明故乡很美。)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首尾照应,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1、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你给过我不少(生接:童年的欢乐。)
2、童年往往是最快乐,最难忘的。而作者的童年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课件出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设计理念:升华主题,超越文本。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再造升华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到这儿,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家乡,我爱你)谁愿意说说你爱家乡的什么?说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心中充满爱的好孩子。
课下请你饱含深情的,写一写你对家乡的热爱,好吗!(家乡的蓝莓、红豆、灵芝、蘑菇等等)
六、板书设计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全文共3段。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教学难点有两个:
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提问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设计《三味书屋》: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学生不会主动求知,但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巡回指导,看看差生是否能将生字字音读正确,把长句读流畅。检查朗读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喜欢读哪一节就站起来读哪一节,使枯燥的读书变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然后,请学生运用本册第一、第三单元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并且汇报交流。但是,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懂,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而且学习由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发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环节:细读,解疑难。
1、学习第1段。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后,让学生用“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说一句话。这种变换词序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学习第2段。
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已学过《我们的教室》一课,初步掌握了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写知识进行自学自悟,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在重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具体分5步进行教学:
第1步,复习学法,为迁移提供条件。
第2步,
运用学法,四人一组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第3步,检查自学,请学生拿出学具,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东西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再叫一名学生上来贴,贴好后,大家对照课文有关句子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接着放三味书屋录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检查形式符合反馈原理,因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
第4步,了解写法。以第1句为例,把原句与“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一幅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正中的墙上”写具体的,“正中的墙上”和“画上”是什么关系,然后请学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样方法介绍的句子读一读,这段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书桌,最后让学生仿照第1句写法填空:()是迅的书桌,书桌上()。这—步既有知识的理解积累,又有迁移运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5步,游戏激趣,结合平面图做一个导游三味书屋的游戏,一个学生做导游,拿着三角旗和话筒,导游介绍要具体,其他同学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这5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
3、学习第3段。
本段是落实思想情感目标的重点段,教学时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含义、陶冶情操。具体分3步:
第1步,默读、引读,初步了解“早”字的来历和作用。
第2步,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本段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有3句话。第1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课后题3第1句话中没有“几乎”两个字,我认为应该加上去,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几乎天天”并不等于“天天”,如果省去了这两个字,句意就有变化。这句话中的“奔走”的“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意思:1,步行、走路。2.跑。“于。”、“之间”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当铺”离今天的生活较远,由教师讲解。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实用得很传神,我引导学生把“刻”与“记”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仅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两句就是课后习题3要求理解的两句话。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针对一些学生受批评时拼命强调理由的现象,教学时我还抓住“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句话做文章。先说说什么叫默默地?再说说鲁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填补情节空白,去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第四环节:复读,谈感想。
教师概括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巧用已营造的课堂氛围来个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把哪个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外,第2课时让学生仿照第2段写写少先队队室,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第3课时作、业是课外阅读《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孩子》一文(见《少年鲁迅的故事》第1—3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以下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推荐语文荆轲刺秦王
教学
设计案例参考资料,欢迎你的阅读与借鉴。一、教学目标:
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三、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
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三、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生:《战国策》
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的都很充分!
附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二、研读课文
师: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
生:(安静看书)
师:现在我们分成两组,由一组同学提问,另一组同学回答,共同来解决大家不理解的问题。
生:“蛮夷”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少数民族。
生:穷困是贫穷吗?
生: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
生:……….师:大家通过一问一答,互相解决了问题。相信大家对文章有了很好的了解。那现在请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一下课文。
生:(复述)
师:结合同学的复述,按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把文章归纳为:
1、刺秦准备。(1--6)
(1)、简介背景。(1节)(2)、准备“信物”。(2--4)(3)、准备武器。(5节)
(4)、配备助手。(6节)
2、易水诀别。(7--9)
(1)、怒叱太子。(7--8)(2)、易水悲歌。(9)
3、秦廷行刺。(10--18)
(1)、计见秦王。(10--12)(2)、勇刺秦王。(13--16)(3)、壮志未酬。(17—18)
三、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背景,相关的知识,并理清了文章线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练习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析主要人物,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入手
3、如何看待荆轲刺秦这一事件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上《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注释,了解并理清了全文的线索,那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生:复述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樊荆会面,这个画面在文中的哪里可以找得到?
生:第三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樊与荆各自所处的地位,揣度一下,我请同学来扮演一下角色朗读,进行人物对话。
生:(有感情的角色朗读)
师:(点评)在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同学们来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的。(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樊: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
师:在这个画面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对话
师;好,分析完第一个画面,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
生:分析第二个画面
师:对,那它出现在文中的哪里呢?同学们把它找出来,默读一下之后,我请同学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把眼睛闭上,想像一下。
生:朗读
师:同学们听完后,脑中闪过什么画面?有什么感觉?
生:悲壮,仿佛看到一群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一片凄凉,个个神情严肃。
师:很好,那请问同学们,这段话的感情基调一直没变吗?结合课后练习二思考一下。
生:有变,由凄凉到悲壮,在这里音乐起了很大作用。
师:不错,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觉得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是如何来刻画的?
生:作者采用对话的方法刻画了一个悲壮的人物。
师:很好,“风萧…….还!”在这一悲壮的氛围下,我们的主人公来到了秦国,进行了行刺活动,现在,请同学们把秦廷行刺的部分找出来。
师:请同学们朗读并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生: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生:
荆轲:有勇有谋 秦王:极尽丑态
生:与太子丹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师:既然荆轲是这样的一个有勇有谋之人,那为什么行刺行刺会失败?(这可以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师: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引导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
生:发表观点
(参考分析)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荆轲这一形象,相信同学们对他存在很多看法,那下面布置个作业:你是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写成书面作业。
非常另类又优秀的范文。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阅读《荆轲刺秦王》感悟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盆花,请看大屏幕,这两盆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从根、干、枝、叶、花几方面描述。)(用直观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使后进生入情入境)
2、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大家讨论一下,人们为什么叫它“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得名。)
3、我国当代教育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专门为夹竹桃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降低难度,使后进生能够积极参与)
2、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它却是我最喜爱的花。
3、“我”为什么最喜爱夹竹桃?
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三、精读品味,读中感悟
(一)自读自悟——感受“韧性”的可贵(后进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五自然段)
2、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句子。
3、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主要讲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花期长。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两句话?
(5)师生合作,对比朗读:
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
师生合作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其它花?(第四自然段)
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反问句,明确反衬的作用。
(1)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加强语气)
请大家再读这句话,读出反问的语气。
(2)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6、我们感受到了夹竹桃顽强的`韧性,谁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通过指名读、评价读、赛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一步体会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二)自主学习——品味“幻想”的乐趣。(后进生人人参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第三、六自然段)。
2、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现在我们一齐推开季羡林老师的家门,领略一下季老师家夹竹桃的丰姿。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2)听了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听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是啊,这燃烧着热情的红和那冰清玉洁的白,融洽地开在一起,这景象让作者感到奇妙、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不止于此,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
(3)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袭人,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幻想。
齐读。
看哪些同学进入了情境。
(4)月光下的夹竹桃你觉得还会像些什么呢?请你仿照文中的句式,也来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
出示: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我幻想它是------,我眼前------。
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
学生交流。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品细节,悟真情
——《项脊轩志》的细节品读
垣曲中学
张拥民
《项脊轩志》并不是一篇特别艰涩的文章,其中的情浓、文质朴,曾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处理,既照顾到了文言文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真正品文、悟情。我希望在这一课有所突破,打破文言文难教、学生死学又不爱学的怪圈。恰好那个时期,学校刚刚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讴歌亲情的作文。于是我大胆采用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本课,并且把“《项脊轩志》细节描写 ”作为了本课的课题,希望通过品味细节,体味那份“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了: 通过学习文中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品味鉴赏,来理解感悟作者情感。
第二步评价性阅读,说出这处细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抒情时又体现了什么特点;
第三步扩展性阅读,通过文本精读,调动学生阅读细节的兴趣,进行扩展性阅读,进而有效指导作文教学。
目标及步骤选定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试着讲授这节课,惧怕学生不说不参与,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谈到大母“喃喃自语”的细节时,班里竟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种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文化气味笼罩。到这里我不能不先展示一下我的开题过程:
我先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买柑橘片段,(自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还不至于让学生倒胃口)体味细节描写的魅力。(明确此处状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然后告诉学生,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然后听录音,让学生找出感动自己的细节。(第一环节)然后要求小组讨论:要求找出最动人的细节,并且针对一个细节进行鉴赏分析。(要求:谈话要有一个话题谈,然后做出分析,先必须把自己选取的原句解释一下)
同时给出示例:融情于树,情深似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翻译
分析:前文讲到他曾与妻子有过一段短暂而又温馨的生活,他深爱自己的妻子,树市妻子亲身所植,因而弥足珍贵。而今物是人非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时光飞逝,人去物在更添悲凉……,包含一种浓浓的深情,深沉的忧伤!
(这个示例非常关键,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按要求、按步骤思考回答问题。)
有人想到了自己故去的亲人等等。这里仅整理学生的几个观点。如:“篱笆变厚墙,篱墙寄喜悲”(255班 卢静)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翻译略)
分析:原本是幸福的一家人,人来人往其乐融融。而今家道败落,兄弟分家,先以篱笆做隔墙,尽管已经分开生活,各自划定了自己的“地盘”。但是毕竟透过有缝隙的篱笆还是可以看到彼此,兄弟妯娌还是可以交流、问候。墙一旦修起来就大不一样了,而且是“往往而是”本身不宽的小院被一堵堵高高竖立起的厚墙彻底分割开来,墙散发出来的冰冷空气冻结了亲人的心,冻结了每个冰冷的人,又夹杂着作者这个冰冷的人。我们从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那一堵堵厚厚的围墙背后,归有光沉重的声声叹息!(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深深感觉:这样的文字并不艰涩,老师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告诉孩子,也可以不作为重点呈现。如何处理当然因人而议,但效果绝对有所不同。)
最后我用这样的话结束本课: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恐怕我们每次读来,也要“长号不自禁”了。并要求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那天课后,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写下了那天的感悟,在之后的感恩主题作文征集中,许多同学放弃了以往作文假大空的一贯写法,也不自觉地注意了描写细节,这让我倍感兴奋。
我深深感觉:这节课首先在选题有了新突破,打破了课堂的沉闷;再则
文章的文字不难,学生能读懂,得益于课前的预习才有今天的效果。
同时,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根本,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文言文教学绝不能成为被抽干了灵魂的古汉语知识作讲解。现在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其内在原因除了其文字艰深远离社会现实之外,一定还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关。诚然高考只涉及字词与文段内容的考察,写作技巧很少涉及,但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考试、紧盯考试。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消除学习文言文的茫然,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感受文言文的审美价值。同样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文言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挑选的古代典范之作,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它对学生人文思想的濡染与美学熏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我们应创造性地选择与运用各种教学设计,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美学修养。我坚信,只要能不断地提升个人学识素养,刻苦钻研教材,相信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能让教学诗意绽放。我们也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一定能有更多的课让我们久久地怀想!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课件出示:“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板书:只看看,不买)}
生:个别读。
师:小男孩怎样说?抢着说怎么说?
生:通过朗读表现感悟抢.(个别读感悟抢着说话是什么样子的!)
师:他抢在谁的前面说?(读读上下文)和妈妈抢着说?
生:妈妈
生:阿姨
师:读读上下文
生:抢在妈妈前面.
师:他为什么抢着说?他真的只是看一看吗?心里不想买吗?
这该怎么读呀?小男孩心里很喜欢,嘴上却说——
生:感悟朗读体悟。
师:为什么不让妈妈买?
生:孩子家里穷.
生:孩子他爸爸生病了.
师:小男孩家的生活怎么样?“常年”什么意思?
生:贫困、生活困难。
生:常年是指每年每月
师:什么也不让妈妈买,妈妈口中的什么,有可能是什么呢?
看练习,回答问题。
这次期末考试,小兵考了100分,妈妈想奖励他(玩具 ),他不让妈妈买。
小兵的8岁生日到了,妈妈想给他买(生日蛋糕 ),他不让妈妈买。
(小兵运动会上获得50米跑步第一名 ),妈妈想给他买(故事书),他不让妈妈买。
师:孩子的妈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样说的?体会“叹”
总结:小男孩的爸爸常年生病,光给爸爸买药就得一大笔钱,家里的生活挺困难,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妈妈那弱小的肩膀上,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加班,多少回风风雨雨的折磨,一次次腰酸背痛的煎熬,一遍遍尝着生活的辛酸。由于常年的劳累,妈妈的额头上过早地爬上了皱纹,乌黑的发丝缀满了缕缕白发,那双原本娇嫩的手已变得粗糙不堪,裂开了道道条纹。
师:如果你是小兵,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妈妈我不需要,把钱给爸爸看病吧!等等
师:小兵什么也不让妈妈买,那是对妈妈的——
生:孝敬、理解、关爱。
师:(小汽车还要不要?生日蛋糕要不要?新衣服要不要?)
生:不要
师:再读“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把握语速快,语气坚决)
生:感悟朗读
[反思]:聂老师紧紧围绕“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这句话,逐词逐句,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感悟小兵的内心活动。聂老师抓住“抢”字,设疑小兵抢着说了些什么?他抢在谁的前面说?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小兵抢在妈妈前面,他为什么抢着说?他真的只是看一看吗?心里不想买吗?学生说出小兵抢着说的原因有“保护妈妈的自尊心、不想让妈妈丢脸、不想让妈妈心里难过等等。”老师问这该怎么读呀?学生读:“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引导学生朗读时语气速度要稍快,要读出孩子不买的决心。从学生朗读声中我们听课教师发现学生读得要比第一次有感情,这次的读学生是发自内心的!接着聂老师话:“小男孩的爸爸病着,家里的生活很困难,小男孩心疼妈妈,不让妈妈给他买小汽车。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出示孩子他妈说的话:{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的生活也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聂老师凭借文本语言,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什么东西不买?巧妙的问:“这次期末考试,小兵考了100分,妈妈想奖励他( ),他不让妈妈买。小兵的8岁生日到了,妈妈想给他买( ),他不让妈妈买。( ),妈妈想给他买(),他不让妈妈买。”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学生对什么都不买,有了很深的认识,已经知道小兵为了给爸爸治病,什么都不要啊!此时此刻,老师问:“你想对小兵说些什么?”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说小兵是一位十分棒的小男孩。老师再让学生读:“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这句话时,学生已经完全领悟小兵说“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这句话时的心情和分量了,从孩子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已经被小兵这懂事、善良、体贴、知道心疼妈妈的心思等等品质被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内心深处都洋溢着要向小兵学习!
细细品位聂老师的教学,大家是否也感受到了教师让学生感悟理解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这句话时,是在学生层层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而发自内心读书的。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需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文本的魅力。学生发自内心深情的朗读和形式上的做秀完全是不一样的,发自内心的感悟朗读不是强加刻意的直白、宣告,而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层层深入,学生融入文本,静下心来静静地品悟。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教材分析: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1)你为什么这样读?
(2)“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3)“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4)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7)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9)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五、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3)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4)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一课时
点拨、讨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并插问: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