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2024年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精选10篇)

栏目:一号文库 更新时间:2024-08-05 19:09:01 作者:文/会员上传 发布时间: 人气: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一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一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全国学扩招后,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

为了促进广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三支一扶”、“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由于我国许多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尽管我国学量扩招,每年生产出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差强烈。临近年底,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热,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二

摘要: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文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政策,调查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较晚,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发布的信息不够齐全,指导的手段也较为单一。因此急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度、知名度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切实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开始的扩招,如今已达十年之久。虽然到了20xx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大幅超过当年预计的占适龄青年15%的目标,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却给每年的就业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到了20xx年6月这个数据已经超过630万。然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没有随之一路上升,尤其是20xx年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就业率从20xx年的77%下降到20xx年的70%。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xx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涨幅并不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就业指导的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中经历了安置就业的择业指导和生涯辅导两个阶段。1908年创建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之前,英美的少数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已开始尝试就业指导。20世纪20年代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开始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推进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运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开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开始了专业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xx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xx]18号),要求高校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根据教育部要求,20xx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

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性质和所指的含义略有不同。本研究定义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的是目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从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择业到规划学生发展的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教授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应用最多,又称人-职匹配理论,他指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质)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结果。另外还有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eliginzberg)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等。其中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

1.调查地点的选择。本研究是在y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

2.调查样本的结构。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行性,作者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在校内的学生,毕业班外出实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暂时没有涉及到。

3.调查对象的'抽取。从各院系随机抽取了五个本科班,两个研究生班,并由这几个班级的班干部随机抽取本班在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由于选取调查对象时所依据的标准只有在校内这一项,如果忽略极端偏差情况的发生,可认为本方式接近于随机抽样。

4.问卷的编写。本调查研究所用问卷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根据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参考,一共设置了2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搜集被测者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被测者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状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始的时间、指导的内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产生的效果等方面。提问方式主要是不定项选择题,被测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勾选答案,若有补充则在空白处填写。

5.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由被测者带回填写,写完后回收。调查时间是20xx年6月下旬,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90份,其中58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

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1.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如表2所示,目前大学生有超过百分九十的比例是需要专业就业指导服务的,并且有绝大部分学生(超过9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清晰,有少数学生甚至没有规划。因此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学生们希望能够尽早开始接受就业的指导,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期望从大学一入学甚至高中起就开始接受指导。看来,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仅很强烈而且很迫切。

2.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仅有6.9%的同学认为及时和10.3%的同学认为齐全;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态度中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接触这些工作人员的机会很少,也没有渠道知道工作人的资质如何,因此很难做出过多的判断。

另外,在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认为得到的帮助很大,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得到了有限的帮助。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就业指导的学生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择业的现状。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得出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信息的来源和就业技能、观念、知识的来源大都首选书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取信息这个渠道却被排在了后面。

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排名靠前的几项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来改善的,也正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做到的重要工作内容。

4.对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期望。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也设计成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

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希望还是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应聘技巧。而且大学生对提供就业实践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关于指导方式,大学生对目前普遍开展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并不十分感兴趣,大家对方式的选择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还需要更加灵活、生动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另外,问卷中还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让被测者畅所欲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被测者提出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把握不准确,没有起到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也不到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也是较高的。高校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还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针对前文叙述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1.就业指导工作应尽早地展开。建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开始基础的就业辅导,至少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介绍一些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提早做好准备。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都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应聘技巧等表面的工作上,没有专业的高素质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者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若能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系统开展这项工作,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部门工作人员来展开,也不能停留在单一乏味的方式和手段上,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实战演练、互动沟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学生感兴趣方法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达到的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虽然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切实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宣传的不到位,造成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并不了解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可以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印成小手册,通过班委、或者以宿舍为单位,主动向大学生传播这类信息。

最后,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有限,样本只选取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只是一个学期的数据;数据分析的手段也有限,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结论。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

[5]梁业胜,黄翠瑶:《国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发展趋势》,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第4期。

[6]覃干超:《高师院校职业指导模式》,载《高教论坛》,20xx年4月。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三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xx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三、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四成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16%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16%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四

近几年来,就业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难以成为共识。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据权威网站统计(结合卫生部最新数据),2024年医学类毕业生(中专以上至研究生)大约108万人,比起两年前有所提高。荟萃多家调查研究报告,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如下:

1.就业人数上升,医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密集期,就业率日趋下降。据了解,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上升,已达到630万人,其中医学毕业生有119万,是继2024年后第二个超百万毕业生的年头,个层次医学毕业生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而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提高,数量趋于饱和。有关资料分析,自2024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呈上升趋势,本科生基本持平但略有下降,专科生则下降明显,只有麻醉、影像、检验等医技方面可以接受本科学历。此外,大多数医疗单位在招聘时,都希望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给医学类应届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难度。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由于医疗单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两年毕业意向的选择上,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考研热已成为社会的普通现象。许多大学生期望通过考研提高身价,同时也避过就业高峰。

即便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据麦可思研究发现:求职开始时间越早就业率就越高。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五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六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七

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底,将有1x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八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 僧多粥少 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 漂浮 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 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 就业难、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为x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 就业难 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 有内涵 。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 双向选择 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 就业难 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九

有时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我们要经常写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阅!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十

摘要: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文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政策,调查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较晚,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发布的信息不够齐全,指导的手段也较为单一。因此急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度、知名度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切实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开始的扩招,如今已达十年之久。虽然到了202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大幅超过当年预计的占适龄青年15%的目标,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却给每年的就业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到了2024年6月这个数据已经超过630万。然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没有随之一路上升,尤其是2024年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就业率从2024年的77%下降到2024年的70%。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4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涨幅并不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就业指导的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中经历了安置就业的择业指导和生涯辅导两个阶段。1908年创建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之前,英美的少数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已开始尝试就业指导。20世纪20年代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开始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推进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运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开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开始了专业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24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24]18号),要求高校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根据教育部要求,2024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

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性质和所指的含义略有不同。本研究定义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的是目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从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择业到规划学生发展的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教授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应用最多,又称人-职匹配理论,他指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质)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结果。另外还有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eliginzberg)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等。其中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

1.调查地点的选择。本研究是在y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

2.调查样本的结构。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行性,作者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在校内的学生,毕业班外出实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暂时没有涉及到。

3.调查对象的抽取。从各院系随机抽取了五个本科班,两个研究生班,并由这几个班级的班干部随机抽取本班在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由于选取调查对象时所依据的标准只有在校内这一项,如果忽略极端偏差情况的发生,可认为本方式接近于随机抽样。

4.问卷的编写。本调查研究所用问卷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根据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参考,一共设置了2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搜集被测者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被测者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状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始的时间、指导的内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产生的效果等方面。提问方式主要是不定项选择题,被测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勾选答案,若有补充则在空白处填写。

5.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由被测者带回填写,写完后回收。调查时间是2024年6月下旬,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90份,其中58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

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1.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如表2所示,目前大学生有超过百分九十的比例是需要专业就业指导服务的,并且有绝大部分学生(超过9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清晰,有少数学生甚至没有规划。因此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学生们希望能够尽早开始接受就业的指导,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期望从大学一入学甚至高中起就开始接受指导。看来,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仅很强烈而且很迫切。

2.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仅有6.9%的同学认为及时和10.3%的同学认为齐全;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态度中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接触这些工作人员的机会很少,也没有渠道知道工作人的资质如何,因此很难做出过多的判断。

另外,在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认为得到的帮助很大,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得到了有限的帮助。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就业指导的学生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择业的现状。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得出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信息的来源和就业技能、观念、知识的来源大都首选书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取信息这个渠道却被排在了后面。

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排名靠前的几项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来改善的,也正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做到的重要工作内容。

4.对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期望。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也设计成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

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希望还是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应聘技巧。而且大学生对提供就业实践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关于指导方式,大学生对目前普遍开展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并不十分感兴趣,大家对方式的选择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还需要更加灵活、生动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另外,问卷中还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让被测者畅所欲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被测者提出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把握不准确,没有起到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也不到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也是较高的。高校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还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针对前文叙述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1.就业指导工作应尽早地展开。建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开始基础的就业辅导,至少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介绍一些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提早做好准备。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都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应聘技巧等表面的工作上,没有专业的高素质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者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若能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系统开展这项工作,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部门工作人员来展开,也不能停留在单一乏味的方式和手段上,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实战演练、互动沟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学生感兴趣方法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达到的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虽然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切实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宣传的不到位,造成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并不了解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可以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印成小手册,通过班委、或者以宿舍为单位,主动向大学生传播这类信息。

最后,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有限,样本只选取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只是一个学期的数据;数据分析的手段也有限,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结论。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