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杯酒释兵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这场著名的酒宴,发生在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年。
公元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七月的一天晚朝散后,赵匡胤命人将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罗彦環等人留下来,君臣数人一起喝酒撸串聊天。
杯酒释兵权
当石守信等人被通知与皇帝陛下宴饮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这顿无缘无故的饭吃得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十分的尴尬。
酒到微醺时,赵匡胤终于开口了,你们羡慕我九五之尊,我却羡慕节度使逍遥自在,我天天如坐针毡,吃不香睡不着啊!
石守信等人心想,终于说话了:啥,不会吧,陛下这是咋了?
赵匡胤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啊,这可是独一无二的天子之位啊,谁不想啊?(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你们的忠心我都知道,但你们的部下呢?如有一天黄袍加身,你们怕是推也推不掉啊!(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眼看就要图穷匕见了,石守信等人的酒一下子就醒了,不等赵匡胤继续说,便立马拿出十二分演技,一边流着泪一边说:陛下指条生路吧,我们还不想死(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经过人生导师赵匡胤的循循善诱,第二天早朝,这些将领们就纷纷上疏称病,请求解去兵权。赵匡胤则一一允准,并答应给予他们富贵晚年。
事后,赵匡胤并未食言。
他们除了被撸掉兵权,出任地方节度使以外,石守信和王审琦分别成了赵匡胤的儿女亲家,张令铎则成为赵匡胤三弟赵廷美的岳父。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
而这一著名事件,看似是赵匡胤用一顿酒席,就解决了五代以来的武将擅权问题,但事实上,这顿酒席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因为此时的石守信等人早已被拔去了牙齿,不复五代时的骄悍。除了顺从赵匡胤的意志,他们几乎别无选择。
从藩镇到禁军
从唐末以来,藩镇之重导致的战乱和割据屡见不鲜;唐朝灭亡后的53年间,仅仅五代,中央政府就出了8姓15位皇帝。
如此频繁的皇位更迭,不止今天的我们知道问题所在,五代后期的皇帝们也并不是一无所知。
而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强化中央禁军实力,削弱地方藩镇的军力。
加之五代中期以后的皇帝都出自藩镇,因此,称帝以后,他们又将原来的藩镇精锐纷纷带入禁军体系,这无形之中也削弱了藩镇军力,而加强了中央禁军。
公元951年,当周太祖郭威称帝时,兵强君弱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变,皇权的最主要威胁已经不在藩镇,而在中央禁军。
而经过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父子两代人的改革,中央禁军逐渐形成了两大体系。
一个是自后梁太祖朱温时就存在的侍卫亲军司体系,另一个是郭威新置的殿前司体系,他们同掌殿前班值,是皇帝的亲近扈从,也是禁军最强大的力量。
高平之战,侍卫亲军的战力让柴荣颇为不满。因此战后,柴荣决定更加倚重殿前司,便令赵匡胤挑选精壮进入殿前司,以加强殿前司的军力。
到柴荣去世时,数年之间,殿前军的实力已经隐隐超越了侍卫亲军。
柴荣时期,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是新设的殿前都点检,其次分别是副都点检、都指挥使、都虞侯;
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其次分别是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都虞侯、侍卫马军指挥使和侍卫步军指挥使。
在柴荣的最后时光里,罢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出镇澶州,都点检由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接任;又让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调离中央,进驻河东。
而且,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3人,均不在柴荣的托孤名单之中。要知道,张永德算是柴荣的姐夫,而李重进也是柴荣的表兄,都是非常合适的托孤人选。
从柴荣的托孤安排,可知五代末期的禁军之权有多重,而柴荣对禁军高级将领的防范之心有多重了。
然而,这样看似十分保险的方案,仍旧给赵匡胤留下了可乘之机。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自立,北宋建立。
而在赵匡胤代周时,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的高级将领中,除了领兵在外的李重进和韩通,其余几乎清一色的是赵匡麾下“义社十兄弟”成员或赵匡胤的好友。
换句话说,在这之前,赵匡胤势力集团几乎已经完成了对整个禁军的控制。
赵匡胤能成功代周的根本原因,便是这一点。而以此取得政权的赵匡胤,又怎么会放松对禁军的控制,来为别人黄袍加身创造条件呢?
三次大换血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也就是登基当年,赵匡胤便让好友韩令坤和慕容延钊成为了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的最高指挥官,又将王审琦、赵光义分别提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和都虞侯。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学习柴荣,将二人调离中央,而使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和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成为禁军的实际长官。
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义社十兄弟”的属下,而高怀德则在当年成了赵匡胤的妹夫,赵光义则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也就是说,整个禁军的高级将领中,仅仅有马军都指挥使高光翰和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还不是“自己人”。
就在当年年底,赵匡胤就将二人罢黜,以义社十兄弟之一的韩重赟和心腹罗彦環取代了2人。
即使如此,挂名的殿前都点检韩令坤和马步军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同时也是赵匡胤的好友,因其资历和威望甚高,还是让赵匡胤心存忌惮。
不久,赵匡胤以自己曾担任过殿前都点检为由,罢延钊,且不再设此官;又以亲信石守信代韩令坤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此时是公元前961年,建隆二年三月,距离“杯酒释兵权”的那顿饭,还有四个月的时间。
至此,赵匡胤几乎已经将禁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首先,经过对禁军将领的三次大换血,两司九位高级将领,已经全部都是自己的嫡系将领,他们有的是义社十兄弟成员,有的是早年培养的心腹将领,甚至还多有姻亲。
这就决定了,对赵匡胤来说,这批人反对赵匡胤的概率,很低很低。
其次,禁军的九位高级将领中,有一半的人在赵匡胤代周以前,都还只是中级军官,是一两年才提拔上来的心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赵匡胤,他们或许什么也不是;
另外,就算是石守信等人,也就是后来“杯酒释兵权”受邀的几位将领,在代周前虽然已是禁军中高级将领,但他们在禁军中资历和威望,也完全不足以与赵匡胤本人比肩。
最重要的是,2年3次,如此频繁的人事调动,以致于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培植亲信。
禁军的兵将们和他们,除了皇帝赵匡胤授予的上下级关系,并没有更多的纽带。即使石守信们想要做点什么,也不会有人愿意跟着他们玩命。
这才是“杯酒释兵权”的那场宴会,赵匡胤得以得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赵老板敢于说出“我担心你们造反”这样的惊天之语的原因。
要知道,五代的皇帝们别说直言这样的话,即使有一点猜忌的流露,基本上等来的就是造反。这叫怕什么来什么,既然你怕我反,那么我就反给你看。
这也是为什么石守信等人,一听赵老板这么说,马上哭天抢地,吓得魂不护体的原因。
因为主动权早已不在他们手中,现在赵老板为刀俎,石守信们只是鱼肉。
杰出的善后
当然了,除了当时不敢反抗,赵匡胤杰出的善后工作,更是北宋一劳永逸地解决骄兵悍将问题的重要原因。
其一便是,继续分权。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两司9位高级职位,被撸掉了5个,剩下的四个分别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
由于侍卫亲军司简直基本被废,赵匡胤之后的北宋,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得以独立出来,与殿前司合称禁军“三衙”。三衙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再难有所作为。
而即使是三衙的四位长官,赵匡胤仍然只授予那些资历浅薄、才干平庸、容易驾驭的将领担任,比如上表中的韩、刘、崔、张四人。
乾德元年,赵匡胤欲让符彦卿典掌禁军,却遭到了赵普的激烈反对。因为这个符彦卿,是周世宗的岳父,资历老,名望高,要是再掌握禁军,可就不保险了。
赵匡胤说,他不会负朕!
赵普直言道,陛下可以负周世宗?
这句话说得赵匡胤无言以对,也说明赵宋朝廷已经不能容许将领们的些许潜在威胁。
其二是,高薪养廉。
历来政治上防止猜忌、消弭不信任最好的方式都是联姻。
而赵匡胤不仅和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都成了亲家,而且还采用了经济赎买政策,允许他们广置土地,大收财货,保证其富贵。
既然不奋斗,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待遇,那么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奋斗呢?
这一政策让石守信等将领们十分愿意乖乖交出兵权,享受生活。
而赵匡胤善后的第三招更厉害,我们称之为“三大纲领”。
刚刚提到,杯酒释兵权的将领们都被外派成为地方节度使。而要知道,地方节度使在唐代,基本就等于土皇帝。
为了彻底断其后路,赵匡胤和赵普设计了对节度使们的三大纲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首先,去掉节度使除驻地以外的支郡,缩小他们管辖的范围;又设置通判,监控地方长官,削夺他们主事之权;还将司法权统一收归中央,进一步控制了其职权范围。
这便是削夺其权。
其次,宋廷设置漕司、派京官到各地去收取商税,禁止节度使的占留和私自贸易。这样一来,节度使便基本上丢了财政权。
这叫制其钱谷。
第三,在定期选拔地方军精锐进入禁军系统之外,赵匡胤罢免了部分节度使,而用文臣代替武官们出任节度使。
这叫收其精兵。
三大纲领之下,已经成为节度使的石守信等人,也就基本过上了养老生活,手中无权、无钱、无兵,便再也没有了反对的资本。
子彧说
杯酒释兵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赵匡胤在五代削夺地方藩镇、改革禁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控禁军,建立中央政府权威的延续。
在赵匡胤的布局之下,当石守信们走进宴会厅的那一刻之前,他们已经没有反对的资本,只能任由赵匡胤削夺他们的兵权。
而赵匡胤的杰出善后工作,更是向所有人表明,这才是对所有人,最好的结局。
后人常常以“杯酒释兵权”与后来的北宋军事积弱联系起来,但当时的情况是,不这样做,赵宋王朝难保不会变成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所以,北宋的军事积弱,或许应该更多的去责问后世诸帝:太祖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你们为何没有意识到政策的矫枉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