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陆逊为东吴拿下邾城为何被历史刻意淡化?邾城对东吴来说重要吗?

历史趣闻 2024-02-21 04:36:01 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陆逊为东吴拿下邾城为何被历史刻意淡化?邾城对东吴来说重要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末期东吴的陆逊堪称是一代名臣,出将入相权势无人可及,参加过多次东吴对外的重要军事战役,大家最熟悉的莫...

陆逊为东吴拿下邾城为何被历史刻意淡化?邾城对东吴来说重要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末期东吴的陆逊堪称是一代名臣,出将入相权势无人可及,参加过多次东吴对外的重要军事战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陆逊大败蜀军,一把大火将晚年刘备一统天下的梦想烧没了,但是即便陆逊主导的多次东吴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但是依旧无法让东吴在对曹魏的军事上掌握主动权,这和陆逊的才能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东吴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孙权时期的东吴已经没有了孙坚孙策的扩张性。

在历史记载上,陆逊在军事上为东吴所做的最后一次贡献,就是为东吴拿下了邾城,可是奇怪的是,关于陆逊的这段记载,表现得很简略,多少有些刻意淡化的意思。

《三国志.吴主传》(赤乌四年)秋八月,陆逊城邾。

《建康实录》秋八月,陆逊城邾。

《三国志.陆逊传》更是丝毫没有提及这件事情,东吴一方也只是简略记载,陆逊在赤乌四年,加固建筑了邾城,那么难道是邾城不重要吗?和合肥相比当然没有那么重要,这就是涉及到东吴的战略规划了,虽然东吴占据了荆州,但是孙权时期主力北伐方向还是在合肥一线,当然荆州一线也会做过努力的,在陆逊功伐邾城之前,也是赤乌四年,东吴就从荆州北伐过。

《三国志.吴主传》车骑将军硃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

但是相对来说,孙权在称帝后,把国都迁到了建业,东吴的防守重兵也大多集中于东线,而且合肥所处的淮南一线,水网相对较多,也是能够减弱曹军步骑的优势,这也是为何孙权死心塌地的要拿下合肥,控制淮南一线的原因,只是孙权到死都没能打下合肥,东吴也始终没能把淮南一线变成自己北伐的前进基地。

再者如果着重从荆州北伐,那么东吴的军事部署就会改变,由东向西调动兵力,那么建业就暴露在魏军的威胁之下,而且蜀汉在找找麻烦怎么办?所以综合来看,合肥是东吴北伐比较合适的进攻目标,即便当初吕蒙说过,东吴就算占领了徐州,也不足以守住,但问题是,给东吴的选择不多,如果孙权想要北伐一统天下,就没有极为稳妥的选择。

话说会来,邾城虽然没有合肥那么重要,但是其对于东吴来说也是防御至关重要的一环,赤乌四年,陆逊也已经老了,不然不会在4年后,因为无意卷入东吴的两宫相争而郁郁而终,蜀汉诸葛亮也死了7、8年了,蜀汉在西线能够给予曹魏的压力越来越小,这就是的曹魏对东吴的军事压迫逐渐增加。

其实这就是早已注定的了,从夷陵之战开始,吴蜀相互消耗太大,主要是蜀汉,已经彻底失去了对曹魏的致命威胁,而随着时间推移,曹魏国力更加强盛,是具备灭两国实力的,而到了赤乌四年,孙权也早已不具备当初的锋芒,东吴对外战争只要还是转变为守势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陆逊拿下邾城对东吴来说就很重要了,虽然三国志中没有太多记载,但是在其他文献中还是能够找到陆逊的功绩的。

《水经注》吴赤乌二年,陆逊拔邾,筑城置戍。

《襄阳耆旧记》吴赤乌三年使陆逊攻邾城,常以三万兵守之。

《太平寰宇记》邾城故城在黄州东三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三国时初属魏,吴赤乌三年使陆逊攻邾城,常以三万兵守之。

虽然具体时间存在出入,不过都是承认了陆逊拿下邾城的事实,而且还派遣3万人驻守,这对于兵力大致维持在20多万的东吴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三国志.三嗣主传》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这是东吴亡国时的户籍情况,记载着有将士23万,那么在陆逊打下邾城的时候,东吴的兵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应该不会超过30万,也就是说,陆逊将东吴十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在了邾城,一个小小的邾城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

邾城的历史很悠久,在春秋时期,楚国灭了邾国,将其国人迁徙聚集之地就是后来的邾城,西汉时期,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清算的异姓王吴芮,曾立都于邾城。

《汉书.吴芮传》以芮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当然陆逊拿下邾城可不是因为什么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邾城现在大概的位置在黄冈市,而当时东吴的武昌基本上就是和邾城隔长江相对,东吴的武昌是现在的鄂州,虽然孙权迁都建业了,但是武昌的政治地位没有下降。

《三国志.陆逊传》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武昌和建业算是东吴变相实行的两都制,再者武昌曾长期是东吴的治所,其象征意义也是有的,自然不能轻易让曹魏占领,而且其处于长江中游,也是东吴防线上的一环,之前我说了,到了东吴赤乌四年,东吴北伐的力度是越来越弱了,虽然在当年还发动过北伐,但是结果是惨败。

《晋书.宣帝纪》吴将全琮寇芍陂,硃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帝请自讨之......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

《三国志.吴主传》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凌战于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馀人战死。

那个时候东吴的北伐大多是劳民伤财了,因为曹魏的国力太强大,针对东吴所设立的中线东线军事重镇也越发坚固,东吴北伐必然徒劳无果,对于东吴来说,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拖了,拖到曹魏自己生变,否则是东吴和蜀汉都是没有机会的。

那么陆逊拿下邾城就很重要了,虽然邾城在长江北岸,但是其是守卫武昌的关键防线,有邾城在,武昌就安全,如果当时东吴并未迁都建业,那么邾城的作用就更大了,陆逊晚年是为了东吴的能够掌握更好的局势而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可惜陆逊的努力最终在天下大势无可逆转之时,被后人轻易的葬送了。

《晋书.王戎列传》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戎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

孟泰直接把邾城送出去了,当然大背景也是东吴大多数将领无心应战,但是的各线吴军可以用崩溃来形容,晋军水师是直接兵临建业城下,吴国也就灭亡了。

不过关于邾城的重要性,后世有两次体现。

东晋初期,羯人后赵铁骑直达大别山北麓,有直接渡江南下的态势,当时东晋名将陶侃镇守武昌,有下属建议陶侃学陆逊,北上扼守邾城,但是陶侃是反对的。

《晋书.陶侃列传》我所以设险而御寇,正以长江耳。邾城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虏,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此城乃三万兵守,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的确但是陶侃面对的情况和陆逊时期已经不同了,武昌不是东晋治所,并非那么重要,而邾城在西晋时期早已不是军事重镇,恐怕到了东晋时候早已荒废,加上邾城周围东晋已经没有统治基础,那么陶侃再去经营邾城只能是一座孤城,邾城和武昌还隔着一道江,无论是撤退还是支援都不方便,所以陶侃镇守武昌时期,从未经营邾城。

而在陶侃死后,庾亮接替其位置,加上碰到后赵石勒挂了,庾亮打算北伐,这是邾城的地位有体现出来了,邾城成为了晋军北伐的前进基地。

《晋书.庾亮列传》时石勒新死,亮有开复中原之谋,乃解豫州授辅国将军毛宝,使与西阳太守樊峻精兵一万,俱戍邾城。

《晋书.毛宝列传》于是诏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与西阳太守樊峻以万人守邾城。石季龙恶之,乃遣其子鉴与其将夔安、李菟等五万人来寇,张狢渡二万骑攻邾城。宝求救于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军,城遂陷。宝、峻等率左右突围出,赴江死者六千人,宝亦溺死。

只是当时庾亮太过自负,认为邾城牢固,不派遣援军,希望利用邾城挫败后赵兵锋,好趁势反扑,但是邾城最终攻陷,后赵也是直接毁了邾城,按照记载当时毛宝并非怯战,其突围是在城池被攻陷之后,个人猜测,估计当时的邾城城防绝非庾亮想的那样,是一座坚城,不然不会那么快被攻陷,毕竟西晋到东晋初期,没人去有意经营邾城,城墙更不会有人特意去加固,我个人不认为早已不是军事重镇的邾城会有坚固的城防。

所以说,虽然在记载中并未看到陆逊拿下邾城对东吴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后世还是能够看到邾城作用的,只是不知为何,陆逊这么大的功劳,为何三国志记载得很简略,哪怕是东吴一方都表现的可有可无,不知是有意淡化还是出于什么别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