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史 商朝历史 周朝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三国历史 晋朝历史 南朝历史 北朝历史 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宋朝历史 元朝历史 明朝历史 清朝历史
×取消主题

传承艺术经典 艺术传承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栏目:四号文库 更新时间:2024-05-19 19:18:01 作者:文/会员上传 发布时间: 人气: 下载.docx文档
文章导读: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传承艺术经典......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传承艺术经典篇一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新一代艺术家学会并传承前辈艺术家的技艺和经验,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独立创新和发展。本文将从自己的艺术实践出发,分享一些对于艺术传承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学习历程

早在我开始学习某种艺术形式之前,我就一直被它所吸引,希望能够掌握它的技艺。在零基础学习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对于前辈艺术家的学习和借鉴。这些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历经岁月考研,仍然留在世间能够引人入胜,其背后所蕴含的精髓更是不断激励着后人创新和发展。通过细致的分析与模仿,我渐渐发现自己在艺术上的进步和提高。

第三段:自我思考

在实践中不仅需要模仿前辈艺术家的作品,还需要自我思考。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指摘模仿对象的优美之处,更是要深入思考前辈艺术家的表现手法、表现情感的内在逻辑,领悟他们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积淀。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经验融入到学习当中,产生更高层次的火花。

第四段:独立创新

无论再传承还是学习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通过运用创新的思路,使自己的创作充满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和传承作品,很难推动自己的创作向更高层次迭代。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即便是小小的创新性尝试也能让自己的创作更富有魅力和张力。

第五段:总结

传承艺术需要师徒传承、学习、自我思考和独立创新四个层次的不断提升和融合。只有将这些层次合理融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具有极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才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向前辈艺术家学习、汲取、借鉴又有所创新。艺术传承虽然很困难,但对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史沉淀又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并去克服困难。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明白艺术传承的价值,并逐渐进步发展我们的艺术水平。

传承艺术经典篇二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是否还记得,本月7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前往青少年活动中心,聆听了上海市京剧院傅希如老师带来的京剧讲座。傅老师带领了三位京剧院的老师通过讲解、表演、互动等形式,让我们了解了京剧的道具,形式,行当,历史,发展和变迁等。我们在这特别的课堂里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不禁感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京剧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多年以来京剧艺术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诠释了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的形象。

其实,京剧艺术只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代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无不彰显着先贤圣者的智慧,还有那么多令人赞叹的'民族音乐、曲艺、书画、民俗等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学习、细细品味,你一定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

所以这一次我们在京剧讲座之后,都认真完成了学习单,这是我们对京剧学习的深入与拓展。同时我们的学习感受也会通过黑板报再次呈现。此次我们的黑板报将以京剧文化为切入口,以继承传统文化为主题,将大家学习的结果通过版报予以呈现,届时也会开展相应的评比工作。

而且这一次的学习仅仅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开始。学校将会在一、二月开展传承研习国粹文化主题月活动。届时我们会结合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希望大家到时都要认真参与其中。

广袤无垠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需要我们传承的太多太多,需要我们牢记的也太多太多。中化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化文明的创造史,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她经历了风、雨、阳光……才铸就了这样富有民族特点的民族之魂。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要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上海市海南中学

少先队大队部

12月17日

【供稿】凌之瑜六(2)中队董王昱

传承艺术经典篇三

布袋木偶戏是河南民间传统的曲艺形式,在面积很小的舞台上,由一名表演者操纵木偶,运用口技等表现手法,独立完成所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手口相传,如今,却由于学习难度大,收入不高等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局面。

张学林老人是河南省周口太康人,年逾古稀的他是布袋木偶戏的第六代传人,如今,他的工作是每天在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里为游客表演布袋木偶戏。在一米见方的戏台的上方,搭着简单的布景,布景下是一道布围子,宽度仅容一人,演出的时候表演者就藏身其中,用双手分别控制一个或几个布袋木偶,将他们伸到搭建的布景之中,通过手部灵活的操控表现人物的情绪和肢体,人物的声音则由表演者通过口技表现。在口技中运用的一种特殊道具叫“错子”,是由两片三厘米左右的铜片捆绑而成,中间留出缝隙,表演的时候将“错子”放到喉咙的位置,通过声带和气流的震动发出特殊的声音,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张学林每天在清明上河园表演五场,每场十分钟,目前演出的剧目是《王小砍柴》。9月6日上午,记者现场观看了这种面临失传的表演。逗笑的剧情,生动的表演,俏皮的方言,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看,也引发了大家一阵阵的欢笑声。表演的最后,张学林有个从布围子里钻出来的亮相,那一刻,他脸上的笑意十分真切,有着被认可的成就感。

据张学林回忆,他从15岁开始跟着叔叔学布袋木偶戏表演,共掌握了五出木偶戏。木偶戏对表演者要求很高,除了手部动作和口技之外,还要学会自己制作木偶,即一个人要掌握唱、做、吹、打的全部手艺。年轻时候的张学林,在农闲时候就挑着木偶戏道具四处表演,维持生计,受过很多苦,收入也极不稳定。而他在清明上河园里安定下来之后,又面临了手艺后继无人的现状。

张学林告诉记者,现在他没什么徒弟,两个儿子中也只有一个愿意学木偶戏的表演,学成可以上台表演,却又不会制作木偶。“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木偶戏了,一是因为年轻人没耐心去学,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心;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收入太低,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受那么多罪,学一门不赚钱的手艺,谁不愿意。不像过去,如果不学会这个表演的手艺,就生活不下去了。”说到这里,张学林重重叹了一口气。他表示,即使以后年纪大了,不能在清明上河园里演出了,但只要还能走动,他会一直免费把木偶戏给大家表演下去。

在清明上河园里,张学林有个小搭档王坤杰,负责在一旁解说。王坤杰今年17岁,跟张学林久了,开始对木偶戏有了兴趣。他很想学会木偶戏表演,现在已经学了四年,但还仍然不能独自表演,也不会制作木偶。

王坤杰对记者说,学习木偶戏表演有难度,在学习口技的时候,他不太敢把铜“错子”吞的太深,一旦吞了下去,就十分危险;制作木偶的手艺也很难,现在用于表演《王小砍柴》的四个木偶,张学林就花费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去制作,从雕刻脸部,到给人物制作衣服,都得自己完成。“每一出剧里木偶的角色是固定的,每一出剧都有特定的几个木偶,无法重复,很难。”

“在现在信息化时代,在网络、时尚文化流行的这样一个时代,这种民间的文化艺术在渐渐地淡化。应该把它弘扬一下,历久弥新才对。”来自浙江绍兴的游客何建平看了张学林的表演后,由衷地说道。

木偶在旧时称为“傀儡”。木偶戏表演历史悠久,在《东京梦华录》的“京瓦伎艺”中就有过关于杖头傀儡,悬发傀儡,药发傀儡等表演“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记载。

传承艺术经典篇四

张弘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摘要:古老的大地湾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同时,也给当地民间艺术的开发和艺术教育产生了有利影响。借助大地湾文化彩陶艺术,对学生进行泥塑制作的学习与探究,对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大地湾文化;泥塑制作;民间艺术;素质教育

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西部,处于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心。大地湾丰厚的彩陶艺术文化深深地陶冶着这里的一代代人民,同时也孕育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泥塑艺人,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泥塑艺术文化。大地湾泥塑艺术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朴风格。笔者认为对民间艺术的传承,首要的是要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继承,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授面,把民间教育渗透到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育中去,在美术课中开设泥塑、彩塑和民间剪纸、民间建筑艺术等课程;音乐课开设花儿小调、秧歌等其他民歌;体育课开设民族舞蹈、跳秧歌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教育,使民间艺术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以前对民间艺术只局限于近亲传授和师徒传授的狭隘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放弃传统性的传承方式,用现代教育方式对民间泥塑等进行继承发展,使之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对民间泥塑进行挖掘、发现、整理和抢救。为了收集民间泥塑的教学资料,更好地把民间泥塑引进课堂,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民间艺术品的收集,去过许多地方进行考察,农村集市上泥塑艺术品样式极多,并且古朴、大方、美观。这些都是来源于民间的传统泥塑制作。把收集来的作品陈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便于学生参观、学习和临摹,既借以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又使学生理解泥塑作品的内涵所在,了解先辈们怎样通过一件件陶艺作品表达他们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把民间泥塑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1)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根本无法购买美术用品中的水粉、水彩颜料及所需的纸张等。而民间泥塑所需材料简单、经费较少,这恰好符合了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2)民间泥塑来源于民间,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农村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有的学生从小得到长辈的传授,学校开展这类课程教学,使他们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泥塑教学可分以下几步教学:(1)让学生通过走访民间艺人,了解泥塑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使之胸有泥塑、情有泥塑。(2)让学生带一团泥和一块小木板。从简单到复杂,首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物象造型,如,小鸡、小鸟、小花瓣等。学生只要动手,就能制作出漂亮的泥塑作品,并且效果良好,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3)让学生塑造一些稍微复杂的物象并作一些花样装饰,使泥塑作品变得更美观。(4)首先让学生把心中的“作品”画在纸上,然后选出他们最心仪的“物象”,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利用牙签和刻刀等辅助工具进行合作制作,逐步训练学生的泥塑造型。为了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把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让其他学生参观、相互学习。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技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通过泥塑的学习,学生更加热爱他们身边的艺术,也使他们产生了对剪纸、蜡染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产生了对民间艺术的责任感。

为了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导向作用,各地相应建立了民间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一部最生动的教科书,特别对于本来条件差和缺少参观机会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显的非常重要。通渭县建立了博物馆、秦安县专门建立了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陈列了出土的彩陶和民间的泥塑、刺绣、服饰、民间绘画及剪纸等许多民间艺术精品。地方性博物馆是民间美术教育的宝库,为民间美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促进了地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泥塑艺术大赛,横向交流,同时聘用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借以扩大辐射面,使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在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性美术比赛中,共有20人多次获得金、银、铜奖,有12幅学生作品编辑出版,鸡川中学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使整个校园形成了浓厚的气氛,并带动了周边学校,促成了一股学生学习民间文化的热潮,壮大了学习队伍。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泥塑爱好者不断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同样也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只有把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结合起来,让年青一代对民间文化有深刻认识,树立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开拓民间文化的精髓,也只有在他们身上,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一直贯彻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条关于“中小学应当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的决定,给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正在大力开发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繁衍生息”的泥塑文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只有将民间文化同中小学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民间文化才能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陈洁。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传承艺术经典篇五

泉州的民间艺术瑰宝丰富多彩,有木偶戏、南音、打城戏、高甲戏等等,这些成就归功于一批又一批默默奉献的艺术先辈们,才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现在,我们很可喜地看到一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创作和创新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包括我们木偶剧团中,也有很优秀的年轻人。但是,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现状和传承还是不容乐观。

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为了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甚至抛弃民俗,传统文化不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传统文化濒临灭绝,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如何创新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一大责任。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但是用于投入与扶持的仍然是经济方面的项目,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投入还是较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多引导。

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而且以传统手工艺谋生的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再去学习和传承呢?因此,一些传统文化与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如何吸引人才进驻传统文化产业并留住人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所以,传统文化类工作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尽量通过自己的行为、演出,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并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而各单位应多组织相关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并自觉加入这个队伍。

传承艺术经典篇六

端坐在小小的摊位上,58岁的邓美生手握细长的剪刀,刀随纸不停旋转,不到3分钟,一只漂亮的凤凰便在他手中展翅欲飞。

邓美生是上海人,14岁到安徽黄山插队落户,30年的乡间生活,练就了他一手剪纸绝活。回城后,他在豫园摆起了小摊,每天要剪纸近12个小时。十几年下来,剪纸的材料从普通纸变成了色泽鲜艳,立体感更强的绒面纸,游客的不同需求也给他不断带来新的创作灵感。

根据年轻人的喜好,邓师傅借鉴无锡大阿福的形象,创作出25个q仔系列,这些q仔造型夸张、憨态可鞠,肚子上还能剪出名字,深受游客欢迎。“刻纸”是从剪纸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手艺,邓师傅同样拿手。首先作出画稿,再用刀刻在折叠的纸上,图案更加细腻精致。

邓师傅骄傲地说,如今他儿子的“刻纸”手艺胜过了自己,眼下正在日本参加民间艺术汇演。这些就是小邓的作品:千僖凤凰、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幅作品丝丝相连、千刻不断,令人叫绝。邓氏父子一剪一刻,互相切磋、锤炼技艺,而古老的民间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代代相传。

传承艺术经典篇七

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河店镇西郭村泥塑艺人郭保田近日可忙坏了,日日忙订单赶工艺,郭保田老人说:“看着泥塑逐渐让大家知晓并喜欢,我太高兴了,泥塑能传承下去是我一直的心愿,几天来乐得我合不拢嘴。”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我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女娲捏泥造人的古老传说。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莘县河店镇西郭泥塑源远流长,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河南民间艺人孟三逃荒到西郭村,靠捏制泥塑维持生计,后来全村百姓学会,此手艺代代传承下来。西郭泥塑用红土经渗水、脱坯、铺底、绘色制成。造型简练概括、大胆夸张,不刻意追求形体的逼真,多着意于情态传神,富有生动情趣和余味无穷的装饰效果。题材主要有拓制泥娃娃、苇哨小公鸡和不倒翁。西郭泥塑的人物形象受明清以来戏曲人物描绘方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泥娃娃主要是民间传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弥勒佛、送子观音、孙悟空、猪八戒、苏三起解、嫦娥奔月、武松打虎、卧冰求鲤、刘庸判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表现喜庆热烈的内容,象征平安吉祥,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鲁西民间传统习俗。西郭的泥塑工艺品曾参展于山东省民间泥塑艺术展览会。《人民画报》曾经以整版版面刊载西郭泥塑的照片。西郭泥塑沉淀着一方水土一方性情,也代表着古老莘县“活”的文物。

近日,记者来到西郭村感受到了泥塑的制作工艺,67岁的郭保田老人见到我们,他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黄河胶泥,开始了泥塑的制作。说起西郭泥塑的辉煌,郭保田眼中放出了光彩:“别看做的都是些小物件,可件件都有来历。其中的人物都来源于民间传说和故事,一件泥塑做下来要经过15道工序:做模、做哨、取泥、泡泥、砸泥、和泥、做坯、安哨、打孔、脱坯、修光、凉坯、制粉、粉坯、彩绘。且制做用的黏土、彩粉都有特殊的讲究,晾晒也必须是在阴凉处自然风干。这样做出来的泥塑,才能色彩鲜艳,易于保存。早些时候,俺村的泥塑一做出来,就有货郎来收。不是吹,那会儿周边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俺村做的泥塑,大人孩子都喜欢。靠着这门手艺,一家老小都吃穿不愁。”

据村干部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西郭家家户户制作泥塑,每当春节前后,他们便串小巷,赶大集,叫卖于乡里民间,甚至行销县城、省城,影响很大,收入可观。那时候泥塑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现在各种材质的玩具取代了泥塑,现在的泥塑只是用来观赏。

“做一个泥塑,光积坯的手工活就要3-4天,若复杂一点要6-7天,每年做这些都要耗费4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到春节前后去赶集卖掉。年轻人若对泥塑不感兴趣,一般是坐不住的。眼下村里人在工厂打工的打工,在家务农的务农,很少有人愿学泥塑制作的手艺了。就连俺的3个孩子都不愿子承父业,都去搞大棚了。”郭保田说。

河店镇党委书记徐凤华告诉记者,过去当地百姓每逢过年过节买泥塑的传统,也正在被淡忘。工业化的生产用不到泥塑的精髓,但是河店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泥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本着“拯救、保护、发展”的原则,激励像郭保田这样爱好泥塑的老艺人继续守望与传承传统文化,这样,我们的泥塑才能走得更远。

今年西郭村成立了“莘县天工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并与省市知名有专家合作,很多外地人也慕名来到西郭村定制泥塑,郭保田老人介绍说:“现在看着大家挑选泥塑,我制作泥塑的劲头更足了。”

传承艺术经典篇八

摘要:文章就青花、古彩、粉彩、色釉和墨粉等五种陶瓷装饰技法,简要概述了陶瓷花鸟画题材的不同艺术特色。陶瓷花鸟画的艺术特色也是根据不同的人的艺术风格自由发挥,把个人通过写生和亲自观察得来的对大自然的感悟变成笔下美妙的艺术形象,向人们展示极具个性的新颖别致的艺术特色。

关键字:陶瓷;花鸟画;艺术

陶瓷花鸟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陶瓷花鸟画与中国工笔花鸟画一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也是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而然发展的必然。陶瓷花鸟画的演变特色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陶瓷本身的工艺水平和造型的发展变化给陶瓷装饰提出了条件和提出了要求。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它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造型、质地与装饰的组合,像天地间的七彩颜色一样,可以变换成无数的瑰丽多姿的颜色组合,每一种颜色的组合都有各自的审美风格,令人赏心悦目。二是与吸收相关的姊妹民间艺术如编织、腊染、剪纸、漆器、版画、年画、雕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历代的陶瓷艺人在巧妙地吸收与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上,不断开拓创新,并把陶瓷的装饰工艺如青花、釉里红、粉彩、古彩、墨彩、颜色釉、新彩等技法同花鸟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更加丰富。三是直接接受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相关题材的内容。这三个方面,让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制瓷能工巧匠和陶瓷艺术家们博采众长、巧妙揉和,形成了中国的陶瓷美术装饰史。

青花瓷画是中国彩瓷艺术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早在唐宋时代,青花瓷画就已经初露头角,经过元、明、清三朝的繁荣直至现在依然经久不衰。它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清新典雅的.色调,雅俗共赏的美学品格,深受人们的珍爱与赞赏。许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对青花瓷画情有独钟,致力于研究与创新,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在陶瓷作品中引人中国画的气韵与格调,以中国画的笔调来表现陶瓷青花艺术。体味大师的作品,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典雅、从容、祥和的意境美,如《鹤寿梅洁图》花瓶,白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长寿的象征意义。采用了中国画的用笔,十分注重白鹤的外形结构动态和内在精神状态的刻画,卓然而立、姿态各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尽量把白鹤的造型处理得象石头,借用这种形式感来显示长命高寿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加强了整体感,可见作者构思高妙、匠心独具,为了使画面上部的白鹤更加突出,有意把梅花放在陪衬的位置;却也描绘得遒劲而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粉彩花鸟画是景德镇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粉彩花鸟画领域不同凡响,赋予了花鸟性格化的灵性。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抓住花鸟富有情趣和生机的瞬间,根据不同的物象采取不同的技法,寄情寓意,意到笔到。笔断意连,摄花鸟之神、绘心中之情。如在《自然生趣》釉上粉彩圆盘,描绘了一朵盛开的芙蓉花,秀丽高雅、赏心悦目。小鸟画得非常之生动,它好像发现了含苞欲放的花,很惊喜,欢快地叫喊起来。作品通过鸟与花的对话,使二者呼应,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花并没画成红色,而是采用了比较清淡的蓝色,显得幽静雅致,整件作品表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的情趣,充满生命活力。

古彩花鸟的纹样味道较强,极富装饰性,常见的古彩花卉纹样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茶花、芙蓉、桃花、海棠、月季、牵牛花、葡萄、紫藤、水仙、蔷薇等,其中牡丹在古彩中画得较多,题材最为广泛的五伦图、四喜图、凤凰牡、孔雀牡、锦鸡牡等均有牡丹。许多大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陶瓷古彩装饰的研究设计工作,其笔下的古彩作品构图考究精到,风格鲜明而自成一格,蜚声中外。如其锦鸡牡丹古彩瓶,纯熟地运用古彩装饰形式,单线平涂,红绿鲜明,装饰味浓厚,线条颇见功力。彩瓶在艺术处理上,一反过去满身描绘的传统,运用了绘画艺术中疏密穿插的构图方法,且又不失古彩的特点,由于高超的绘画技能,锦鸡的形态准确华美,给人既真实又美丽的感觉,很漂亮,看着令人出神,十分舒心。

还有些大师对颜色釉装饰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思想情感。运用颜色釉就好像运用颜料一样来表现人和物,表现画面的各个局部,达到油画颜料达不到的那种神奇的效果,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如其猫头鹰高温色釉瓶,在这件作品中确实象使用绘画颜料一样使用了颜色釉,非常成功地表现了猫头鹰羽毛的质感、令人赞叹。画上还点缀了几片红叶,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颜色釉是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流动的。其窑变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很难捕捉它,而大师却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其陶瓷艺术功力之深厚。

墨彩始于明末清初,以康熙雍正时最为著名,是从粉彩技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陶瓷装饰画种。它用新彩中的艳墨和矾红单独在瓷胎上勾线染色,不填罩任何透明色,但有时用金色来丰富画面,亦被称为墨彩描金。如作品设计的四季花鸟墨彩描金瓶,这是一件六面圆器陶瓷花鸟画面,每一面都有一副独立存在的完整画面。图片正面表现的是幽深宁静的松竹林,松竹林的形象占据了较大的画面积,空白处有一对小鸟唱着歌儿,欢快地从远处飞来。

陶瓷艺术是我国的国萃艺术,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2]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彩绘[m].北京:三联出版社,1960.

[3]叶佩兰.中国彩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承艺术经典篇九

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棋也不例外。如果你细心地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下棋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艺术。

有一次,我正在看电视时,无意中看到了《围棋少年》这个动画片。讲的是主人公经过不懈地努力打败了许多人,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围棋高手。看完动画片,我心想:想不到一颗小小的棋子竟然有这么多故事,我一定要把围棋学好。

于是,我就报了围棋班。我们的老师是一位能说会道的围棋高手,他说:“下棋就如同一场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有许多场战斗,要想在战斗中取得胜利,需要建好一座坚固的阵地。还要制造“眼”,特别是“真眼”。“假眼”就像用稻草堆起的小茅屋,摇摇欲坠;而“真眼”就像用泥砖垒起来的城堡,坚不可摧。只有建好坚固的阵地,才能反攻敌人,取得胜利……”。我们听得入了迷,可是,可恶的下课铃打断了这堂精彩的课。

第二堂课是下棋比赛。听到这几个字眼,我的手就开始痒痒了。终于,比赛开始了。我指挥的是黑色士兵,对方指挥的是白色士兵,黑白相对分外眼红。起初,我们先建阵地。阵地建好了,战斗打响了。他先组成一个长龙阵,向我攻来,势不可挡。但是,我并没有被吓倒。如果他有最锐利的攻击,那么我就有最坚固的防守。我摆成一个城墙,准备迎接他的攻击。无论他从哪个地方下手,都无法攻破。反攻的时候到了,我干净利落地一击,正好打在了他那致命的弱点,转眼间,他那长龙的上半身就变成了我的囊中之物。后来,我又以一个漂亮的夹击就擒拿住了长龙的另一半。他一看不妙,连忙回防,这可是我进攻的大好时机啊!我指挥着强大的军队,就像一片象群,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敌人的老窠,一下子就把他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他手忙脚乱地挽救着局势,但他那缺胳膊少腿的败兵,怎么能跟我这个强大的阵队抗衡呢?他的阵地被我逐个击破,侥幸活下来的士兵所剩无己。

不出所料,我是这场战斗的赢家,但是我也不能为这个小小的胜利而骄傲,前方的路还很长。现在,身经百战的我已经成为一个精通各种战术的老将,在这个围棋世界当中,我尽情地体会这棋中的乐趣,感受这棋中的艺术。

传承艺术经典篇十

一、历史文化影响下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江西民间舞蹈文化受商周文化的影响较深,东周时期江西地理位置极为复杂,处于吴、越、楚三国争雄之地,因此形成了商周、吴、越、楚文化并存,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多源头文化形态的江西文化历史背景。楚文化对江西民间舞蹈影响深远,楚乐舞巫风盛行,商周遗传巫风至楚更胜,江西傩舞就是巫风文化影响的一种舞种,它取材于民间祭祀并流传至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宗教巫术祭祀是属于民俗活动范畴,人们有着浓重的崇神意识,我国现存的江西龙舞有十余种,再有旱情时会用来雩祭,可见江西民间舞蹈传承受到了巫风、楚风、宗教民俗等因素的深远影响。西周以后江西民间舞蹈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汉代是我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乐舞特点是长袖细腰,富丽华贵,汉代宫廷事傩舞场面更加宏大。

现今保留的作品《攀杠》、《小鬼爬杆》便是汉代百戏之遗存。宋代时期江西远离战乱之苦,经济复苏超越了当时的中原,此时的江西民间舞蹈受到古乐舞的影响,舞姿变得优美恬静,潇洒飘逸。明清时期戏曲得到飞速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对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有所影响。江西民间赣南采茶舞就极具代表性,它根植于民间土壤,汲取民俗民风的养料,同时心里崇尚交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蹈体系。19工农武装建立,开辟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江西民间苏区歌舞也在此时诞生,文化受到马列主义教育的影响,更多的汲取民间艺术元素,创作出大量革命题材的歌舞。

二、当代文化融合背景中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江西民间舞蹈艺术一直处于活态传承中,在与当代文化融合的同时,江西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加大了传承、保护、开发江西民间舞蹈的力度。江西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它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我国特有的文化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江西民间舞蹈艺术在进入21世纪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涌现出许多原创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富有江西文化特色。《瓷魂》这部舞剧的创作就具有江西特色的瓷文化,反应赣文化的舞蹈,它显示出江西瓷文化的博大精深,舞剧蕴含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弘扬了民族的创新精神。《井冈山》是一部当代优秀的大型情景剧,反应出江西红色文化根据地的历史文化记忆,整部作品在写实和浪漫的双重构建中,刻画出悲壮且唯美的井冈山,竭尽全力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树立江西的形象。《赣傩的表情》这部作品是传承赣傩文化的优秀歌舞作品。《水之韵》是反应江西悠久文化历史孕育下的鄱湖文化。以上举例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江西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特质,表现出独有的美学追求,这些作品更像是一个万花筒,折射出江西地方文化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民间舞蹈艺术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它积极吸收外地舞蹈的优良元素,经过不断发展变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另外一种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传承艺术经典篇十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人都能充当新闻摄影。但作为一张具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必然存在某些重要要素,下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刊blossom进一步分析高校校园杂志中的新闻摄影要素。

高校校园新闻摄影的主体是校内形形色色的事物,但不同的杂志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定位,由我们学校英文学院文化传媒社自主创办blossom是一本以传播学院动态,展现学院风采为宗旨的杂志,所以院刊里所有的新闻摄影都与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内部动态相关。

英文学院的院刊blossom的主要读者是英文学院的老师及学生们,院刊的功能划分是在于英文学院这么一个主体,所以拍摄的主体自然也是那些与英文学院相关联的人或物。在我们这本院刊的封面内页及封底内页的“英院精彩镜头”版块,可以看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学院里发生的一些新闻摄影。如下图所示,左边的照片摄于运动会期间,展示的是英文学院的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右图的照片重现了当时英文学院举办的外国语歌唱大赛的表演瞬间。英文学院所参与的以及举办的各类活动,都收录于我们院刊的新闻摄影镜头下。

新闻摄影与文字是密不可分的,即照片的标题与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很重要,你要让读者直截了当的知道这张照片是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照片是用来吸引读者并用以结合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图片只能部分地而不能全部地告诉读者新闻对象是谁,在干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文字说明来辅助完成摄影记者的表达意图。这么说来,文字说明对于摄影记者也作出了要求,摄影记者不仅要完成摄影工作,还要写好文字说明。

如下图,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我们看图片得到的消息就是有两群穿着不一样衣服的人在干些什么,可能是在玩,又或者是在发表一些讲话,这些都是不确切的。而现在就需要文字说明的辅助了,该标题为“与管院联谊欢乐时光”,如此往来,我们读者就能清楚了解到这张摄影照片讲的是我们学院与管理学院在进行联谊活动,简洁明了表达了照片的主题。

但其实相对于社会上的新闻杂志,高校校园新闻杂志的新闻摄影对于文字说明这一块还是比较欠缺的。毕竟大多数学校都不是专业的新闻类学校,学生对新闻摄影文字说明的体裁选择及如何述写都不太了解。一些组织里的新闻摄影记者基本上都是通过上一届传授经验来学习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闻摄影当然缺少不了摄影器材,我们一般观众只看到照片的成品,很少会有人知道这张照片是用什么样的摄影器材拍的。相对于商业性的报社全副装备,我们这类型的高校杂志创办组织所配备的器材虽不齐全,但也配备有单反相机,基本上能满足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新闻摄影。当然,如今有些手机相机都可以媲美单反相机的,所以我们也有运用自己的手机相机进行新闻摄影。

在使用这些器材前,我们都会有专门的培训给新入门的摄影记者,授予一些关于单反相机及手机相机的基础知识。单反相机很专业,那么手机相机又怎么专业呢?大部分的手机都具有构图辅助线功能,打开手机的构图线,就会形成一个标准的九宫格,使用构图线拍摄照片,可以更容易将主体放置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iphone系列手机需要在手机设置中找到“照片与相机”,然后打开网格,即构图线;而一些安卓系统手机可以在拍摄界面的设置中打开构图线。在光线不足又不想使用闪光灯时,我们也可以调节手机相机的iso感光度,同样的在拍摄界面的设置中可以选择。

手机相机不仅方便,而且还不用负担起昂贵的摄影器材费用,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简便的。同时,在遇到突发的事件中,手头上又没有相机的时候,手机是一个很好的摄影设备,能够及时的把新闻拍摄下来。但我们也要把手机相机应用得当,在平时生活中要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手机拍摄功能,熟练掌握拍摄功能才能让摄影记者在短促的时间内发挥出手机摄影的功能。

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需要勇气,果敢及责任感。现场对于记者而言是最重要的,文字记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摄影记者更需要和新闻现场接触,只有在新闻现场才能拍到照片。

校园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学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担任摄影记者,还带有着一种青涩,不敢于去拍摄。因为是高校校园杂志,大多数校园里的新闻都是讲座,或者一些晚会类型的。这就需要摄影记者的勇气及果断,敢于在人前拍摄,并且不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短时间内完成拍摄任务,并准确传达照片的内容。虽然校园新闻没有像我们平时在电视新闻或者报纸新闻上看到的那么多危险性新闻,但我们也是一样要靠近新闻现场。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因拍摄西班牙内战而成名,他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作品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在校园新闻摄影里也一样,在你进行一项讲座拍摄时,如果你不敢于站在听众前拍照,你的照片也就不能达到你所预期那样的足够好。

虽然有很多新闻素材都能提前得知,但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这就需要摄影记者能克服自身的不可抗因素,迅速到达新闻现场。因为我们是新闻摄影记者,我们要与时间赛跑,因为有些瞬间就这么一瞬即逝,你赶不到现场,就没有办法拍到你错过的画面了,你无法编造这样的画面,新闻就是要真实。

关于高校校园杂志的新闻摄影,它的定位有其独特性,拍摄者由学生组成,这就对这批新生新闻摄影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了。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要有的对照片的解说,对器材的基础认识,对自我素质的培养的能力。通过分析blossom了解到高校校园杂志在新闻摄影方面有着其独特之处,但仍需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同时能夠有所创新,在学习与新闻摄影工作之间,活出一名大学生新闻摄影记者的风采,共同为高校校园杂志的更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传承艺术经典篇十二

20xx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尼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热恋圣诞节。然而,在崇尚洋节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

如今,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政策:从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钱文忠的《三字经》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节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的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传承艺术经典篇十三

我学习剪纸是个偶然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奶奶领我买东西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用一把剪刀飞快地剪一些红色的纸,转眼功夫一张活灵活现的唐僧师徒就出现在眼前。我睁大眼睛傻傻的问:“奶奶,那就是剪纸吗?”“是呀!那就是剪纸。”天呀!原来剪纸这么神奇,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变出这么美丽的图画来,就像魔术师的手,那么神奇!我尽然不愿离开这个红色的世界了。

奶奶看我这么喜欢,就决定让我和那位剪纸的奶奶学习剪纸,我一听高兴得够呛,抱住奶奶使劲的亲了又亲。

原以为剪纸很简单,其实并不是我想得那样,刚开始,老奶奶只是教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选纸、折纸、用剪刀等等。并一再告诉我剪纸是个细致活儿,心急的人是做不来的,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剪出好看的作品来。因为我有美术基础,学起剪纸来就如鱼得水了。不长时间我就能剪出一些简单的花草和小动物了,看着从自己手中剪出来的作品,心里真是美滋滋的。我深深地爱上剪纸。而且从中我体会到了剪纸的奥妙,只有用心去做,才能使作品美不胜收。

篇二:

每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在一张纸上飞快地挥舞着剪刀创作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我不禁赞叹不已。但是,艺术家们得心应手的剪纸技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工序繁杂,技术难度大的事情。

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叫达拉,是蒙古那里最漂亮、最善良、最正直的小姑娘。她非常有同情心,很关心大家。达拉有6个姐姐都很善良、美丽。

有一年她们村里的人都得了一种病——是“忧虑症”。这个病是住在山里的快活鬼撒下病种,只要有一个人嫁给这快活鬼,就给治病的药单。达拉和她的姐姐决定了挺生而出。第二天,她们走了上山让快活鬼娶她们,快活鬼看了看,选中了达拉。达拉并没有难过,而是觉得很高兴,因为可以帮村里人解难了。快活鬼对达拉说::“我给你三个碗,里面有三粒神种,给你种,第三天中午你要回来,如果你不回来你就会变成石像。”

时间很快过去了,烈日照耀着大地,达拉像被风吹干了一样,站里在那里,变成了石像。达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这个石像是她永远的标志!

篇三: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人们的喜爱!每一个生动的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就情不自禁地挥动想象,飞向了故事的王国。

我呆呆的想象着新疆那边有一个小山村,那里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村长有一个美丽的、善良的的女儿。她看到花、草、树、木不但枯萎了,而且村民们的 农作物也种不生,枯萎了。于是维尔娜就去找大地之神,她来到大地之神那,对大地之神说:“大地之神呀!我们村子的地什么东西也种不了,种什么,什么东西也枯萎了。只要你把村子恢复原样,你要我干什么都愿意。”善良的大地之神想试一下她是不是真心的就说:“ 小姑娘,我老了,头发也白了。皮肤也有皱纹了。如果你愿意把你的头发和皮肤给我呢,我就把村子恢复原样。”维尔娜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大地之神叫维尔娜闭上眼睛,当她睁开眼睛后发现自己变成了老太婆。大地之神说:“你们的村子已经恢复原样了,你快回去吧。”维尔娜走到花场时听到有人跟她说话,原来是大地之神是说:“善良的 孩子,你喝下你前面的三碗神水,就能恢复你原来的样子了。”维尔娜把三碗神水喝了,恢复了原样,也看到那美丽的村子回来了,就顶的三个碗在头上欢快的跳着优美的舞蹈。

传承艺术经典篇十四

看,一个个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泥人终于出炉了!

造型生动的猪八戒,雕工精湛的奥特曼,还有五彩缤纷的孔雀,真是应有尽有。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露一手吧!

其实做泥人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就很难了,但是,经过了一个星期的钻研和学习,现在我的“手艺”可谓是一等的好哈!

我先拿出了一根竹签,在上面薄薄地裹了一层皮肤色的橡皮泥,接着用一块粉红色的.橡皮泥来捏孙悟空的脸,黏在竹签的顶端;再掐出两块芝麻大小的黄橡皮泥镶在猴眼睛的位置上,又在眼睛里嵌进两粒更小的“黑球”,哈哈!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大功告成了。

接着,我用小竹签插进眼睛下方,轻轻一挑,这猴子就长出了鼻子;我又用小竹签在鼻子下方划了一道弧,这可爱的小猴子就咧开嘴笑了。后来,我又给它安上了四肢,穿上了红衣服、百底皂靴,戴上了花帽子,系上黑白相间的老虎裙,扎上绿腰带。只见这时的孙悟空左腿直,右腿弓,一手提着如意金箍棒,一手搭着腰,警觉的巡视着前方。嘿嘿,好一个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

看时间还早,我便继续制作了一条小黑狗,只见它一身乌黑发亮的皮毛,就像黑缎子一般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子,犹如四朵梅花;那条撅着的小尾巴更是惹人喜爱。

你们说说,我的手艺如何啊?

传承艺术经典篇十五

新闻摄影是指以新闻图片的形式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新闻记者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新闻现场、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闻形式,其宗旨是突出现场,传递核心事实、向社会施加影响。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实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的总和。具体地说,新闻摄影的伦理考虑包括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拍与不拍;用什么方法拍;拍得的照片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照片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当照片以某种形式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在满足公众知的权利的同时,照顾到被摄者的隐私权利等问题。当然,新闻与伦理的冲突不仅仅只是新闻摄影,还有新闻稿件、记者采访等方面,而在本文中仅就新闻摄影与伦理发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媒介竞争的影响。这几年,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新媒体,更是发展地很迅猛。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内容缺乏深度、阅读碎片化等问题。

在当下这个态度比事实更重要,速度比真相更重要的时代里,有太多的人不怕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不怕对他人造成伤害,却生怕自己的手慢,错过一篇难得的十万加。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媒体们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受关注度,新闻摄影也是如此。一张能够引起轰动的照片,能够顶的上一篇十万加的好稿件。因此,相机镜头出现在了社会各个角落,每个人都赤裸地站在闪光灯下,等待着人们的点评。

第二,利益至上主义妨害新闻专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开始用金钱来衡量事物的价值,新闻理想在利益面前似乎越来越难以发挥其作用。很多记者开始忘记自己踏入这一行业的初心,一切都没有一张有轰动效果的照片来得重要。新闻媒体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效益,通过新闻摄影引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向社会传递积極向上的正能量,解决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媒体缺乏法规约束导致职业道德偏低。我国目前新闻媒体行业规范还不健全,职业道德体系建设不尽完善,媒体内部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制约监督体系尚显薄弱。因此,当新闻摄影与伦理出现冲突之时,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的方法与标准。这就使得新闻摄影出现混乱的状况,不少媒体明知一些照片会对当事人造成其不该承受的伤害,侵害个人隐私权,依然我行我素。

第一、新媒体时代,“有图有真相”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各个媒体对新闻图片的需求日益增大。为了获得独家“照片”,挖掘独家新闻,镜头就会逐渐进入当事人的私人生活领域,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当事人的生活曝光,侵犯其隐私权,损害人格尊严。

第二、新闻摄影主体不够专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机价格不断下降,新闻摄影的门槛不断降低,如今已经真正进入“全民摄影”的时代。但是新闻摄影的主体更加多元,同样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摄影主体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是否能够引起轰动成为其考量一张新闻照片的关键因素,而照片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其可能并未考虑到或者放在了第二位。记者有责任竭尽所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真相,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也需要树牢底线意识,不传播血腥、灾难、痛苦的非人道画面。媒体无法预知灾难的来临,但是有责任和能力避免新闻报道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发生。

第三、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关注人、尊重人,主张以人为本。在新闻摄影之中,人文关怀指的是摄影图片应该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比如,在大灾大难面前,受伤的心灵需要慰藉,在进行新闻报道之时,就需要特别要注重方式方法,如何更人性化、更谨慎、更理性去把握拍摄的分寸。少一些不人道的二次伤害,多一些人性化的温暖关怀。“在灾难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客观的镜头,主观的眼睛’,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渗透到摄影作品中去,才能引起人们去思考、去同情,或从心中感到爱的力量。”

新媒体的勃兴使得媒介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很多新闻法规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媒体的发展步伐,这也就使得新闻摄影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法治和新闻伦理亟待调整改革。

法律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对权利义务进行规定、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新闻法规制度不健全,就无法对当事人的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照片具有形象化传递新闻现场的能力,而且不仅仅只是表象的描绘,还能深度地传递情感。但是如果现场充满血腥,或者侵犯当事人的尊严,那么这种情感就会吞噬受众,使其麻木。一旦有损伦理的新闻照片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媒体之上,就可能严重影响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闻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摄影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似乎越来越激烈,其实不然,新闻摄影与新闻伦理两者之间是存在“统一”的。无论是灾难、战争的报道,还是关于个人领域的报道,都可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固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慎重处理涉及暴力、血腥、灾难、战争、个人隐私等问题的照片,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在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站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趣历史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历史知识尽在 ─ 趣历史!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2021008856号-18 Copyright © 2021-2024 趣历史 www.028gtxx.cn 版权所有
DOWN